2024年是深入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之年,也是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落地實施的攻堅之年,更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奠定基礎的重要之年。面對外部壓力加大、內部困難增多的復雜嚴峻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沉著應變、綜合施策,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一年來的發展歷程很不平凡,成績令人鼓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勝利召開,吹響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中國企業積極應對國內外困難挑戰,充分發揮我國經濟基礎穩、韌性強、潛能大的優勢。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走深走實,新質生產力穩步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企業創新活力持續激發,綠色低碳縱深推進,可持續發展水平穩步提升,有效防范化解重點領域風險,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邁出新的堅實步伐。
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企業改革發展擘畫宏偉藍圖
2024年7月18日,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擘畫了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弘揚企業家精神,加快建設更多世界一流企業。全會科學謀劃我國企業改革發展戰略舉措,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放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全局中推進,明確了在新征程上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方向、前行節奏和工作重點。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增強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領域等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新興產業集中,加快打造創新領先、功能突出、治理高效、充滿活力的現代新國企,更好發揮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全會從市場準入、技術攻關、金融支持、治理結構等多方面,為民營企業營造公平市場環境,積極塑造民營企業發展新動能新優勢,支持和引導各類企業提高資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經營管理水平、履行社會責任,推動民營企業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方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二、新《公司法》正式實施,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進一步完善
2024年7月1日,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正式實施。這是《公司法》自1993年頒布以來的第六次重大修改,也是歷次修訂規模最大的一次。新《公司法》在股東出資責任和公司治理結構等多方面進行了補充完善,將實踐提升至法律層面,成為規范企業行為的法律依據。新修訂的《公司法》創設“國家出資公司”概念,強調黨組織在國家出資公司治理中的領導地位。強化股東出資責任,要求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五年內繳足,規定股東失權和出資加速到期制度。優化公司治理結構,調整“三會一層”職權,增加控股股東連帶責任,強化董監高責任,加重董事賠償責任。該法的實施為我國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法律支撐。
三、習近平總書記就國資國企布局優化作出重要指示,專業化整合全面提速
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就組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打造全國性功能性資源回收再利用平臺,推動國民經濟循環質量和水平持續提升。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為國資國企服務國家戰略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國務院國資委堅持兩端發力,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業化整合與新公司組建力度,深入實施產業煥新行動、未來產業啟航行動,扎實推進“AI+”專項行動。組建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股權多元化央企。成立中國時空信息集團有限公司,提升我國在衛星導航、通信等領域的自主可控能力,強化國家信息安全;組建中國資源循環集團有限公司,聚焦國家戰略,搭建多層次、立體化、高效率的資源回收再利用體系,建設世界一流資源循環再利用產業集團,保障國家資源安全;設立中國數聯物流信息有限公司,構建國家級物流大數據平臺,以數字技術提升產業運營效率,服務實體經濟發展,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國資國企多領域戰略性重組步伐加快,國家電投集團明確核電運營資產整合平臺和境內水電資產整合平臺;中國船舶與中國重工重組方案正式公布;地方國企主導的并購重組項目競相落地。戰略新興產業領域專業化整合全面鋪開,在中央企業專業化整合推進會上,12組26家單位集中簽約,重點聚焦新能源汽車、新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產業。
四、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2024年12月27日,國務院國資委召開的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第四次專題推進會提出,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已完成70%以上主體任務目標,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國務院國資委聚焦“五個價值”,圍繞增強核心功能和提升核心競爭力,以功能使命類任務為引領,以體制機制類任務為支撐,構建新思路、探索新舉措、形成新突破,積極推進深化提升行動走深走實。深化提升行動實施以來,科技創新體制不斷優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推進;產業布局結構調整持續加速,國家戰略安全保障作用有效加強;公司治理不斷規范完善,市場化經營機制持續靈活創新;國資監管體制持續完善,監管效能穩步增強;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進一步加強,為改革提供堅強的政治保障。
五、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技成果斐然
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必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國資國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共同打造從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全鏈條創新體系,一批重大項目和關鍵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嫦娥六號首次實現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夢想號大洋鉆探船正式入列;深中通道全面通車;南極秦嶺站正式開站;國產光刻機突破技術壁壘;天山勝利隧道貫通;“東數西算”國家工程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首條400G全光省際骨干網正式商用。民營企業持續強化創新主體作用,因地制宜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科技強國建設。天合光能、寧德時代、小米集團等民營領軍企業,深度融入國家科技創新體系,牽頭建設光伏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電化學儲能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國家級“3C智能制造創新聯合體”等。民營企業科技研發能力顯著增強,貢獻了全社會70%以上的科技創新成果,涵蓋80%以上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及90%以上高新技術企業,民營企業500強擁有有效專利66.67萬件,較去年增長9.39%。一批行業領軍企業和隱形冠軍企業迅速崛起,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轉型成效顯著,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齊頭并進,共同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構建中國現代化產業體系。
六、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政策“組合拳”護航民營企業行穩致遠
2024年,國家出臺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要堅持致力于為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和提供更多機會的方針政策。國務院、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相繼發布《關于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的意見》《關于建立促進民間投資資金和要素保障工作機制的通知》《生態環境部門進一步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相關文件,助力民營經濟提質增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全國重點民間投資項目庫正式搭建,設立中央預算內投資促進民間投資引導專項,給予專門的用地用海和融資等支持;各地相繼成立民營經濟專門工作機構,形成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截至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500萬戶,占企業總量的92.3%,全國新設民營企業619.1萬戶,吸納城鎮就業超過80%。1—11月,扣除房地產開發投資,民間投資增長6.2%;民營企業進出口21.99萬億元,增長8.7%,占我國外貿總值的55.3%。
七、“兩重”加力“兩新”擴圍,驅動產業升級政策持續發力
“兩重”是指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兩新”是指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兩重”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擬連續幾年發行超長期特別國債,專項用于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2024年前三季度,超長期特別國債累計發行7520億元,重點支持包括西部陸海新通道、東北黑土地高標準農田、城市地下管網、“三北”工程等1465個重大項目建設。2024年,水利管理業投資增長41.7%,航空運輸業投資增長20.7%,鐵路運輸業投資增長13.5%,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增長15.7%。“兩新”方面,國務院發布《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對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回收循環利用、標準提升等作出具體安排。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發布《關于加力支持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若干措施》,統籌安排3000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資金,進一步推進“兩新”工作深入開展。2024年以來,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整體帶動企業相關產品銷售額已經超1萬億元,汽車更新520多萬輛、銷售額6900多億元,家電換新4900多萬臺、銷售額2100多億元,老舊設備更新200多萬臺套。按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部署,“兩重”項目持續加力,“兩新”政策提質擴圍,為我國經濟中長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八、九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加速中國特色ESG體系構建
2024年是ESG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我國ESG發展聚焦制度化、體系化、標準化、數字化建設,在構建和完善中國ESG生態體系取得巨大進展。根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財政部等九部委聯合發布《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基本準則(試行)》,成為國家統一的可持續披露準則體系建設的里程碑。國務院國資委出臺《關于新時代中央企業高標準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助推國資國企ESG建設提速。滬深北三大交易所聯合發布《上市公司可持續發展報告編制指南》為上市公司編制可持續發展報告提供了基本依據。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財經節目中心、首鋼集團聯合舉辦“ESG中國·創新年會”,發布“ESG卓越實踐報告”“中國ESG大模型——鯨牛ESG”。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制定并發布《ESG報告鑒證指南》《企業ESG管理人員能力要求》等系列團體標準。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發布《金融業ESG行動報告(2024)》《京津冀先鋒50(2024)》《在華外企ESG行動報告》等系列報告,成功舉辦《第二屆“ESG榜樣”盛典》活動,全面展示了我國在ESG領域的實踐成果。中國特色ESG體系為推動全球ESG建設提供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九、我國新能源汽車年產量首破千萬,新能源汽車跑出“中國速度”
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新能源汽車持續增長,年產量首破1000萬輛,是我國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的重要節點。新能源汽車產業步入規模化、全球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已成為我國經濟重要推動力量。比亞迪、華為、吉利、長城、理想、蔚來、小鵬、小米等民營新能源汽車企業不斷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升級和市場開拓,在智能技術創新、塑造高端智慧電動汽車品牌形象等方面迅速崛起,市場份額與銷量增長屢創新高。2024年國產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的品牌中,民營企業占據70%份額,比亞迪全年累計銷售新能源汽車427.21萬輛,蟬聯全球新能源汽車銷售冠軍。上汽、東風、長安、奇瑞、廣汽、一汽等國資國企全力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車領域,明確新能源發展戰略,不斷提升自身競爭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協同發展,構建更具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生態。
十、新“國九條”與市值管理新規助力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2024年4月,國務院頒布了資本市場的重要指導性文件——《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新“國九條”),從嚴格把控發行上市準入關口、強化上市公司持續監管、加大退市監管力度等多個維度提出了一系列全面加強資本市場監管、有效防范風險的具體措施,制訂了資本市場的高質量發展時間表、路線圖和任務書,強調了資本市場在支持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中的地位,為資本市場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2024年新上市企業中,超八成屬戰略性新興產業,充分彰顯了資本市場與科技創新協同共振效應。12月,國務院國資委印發《關于改進和加強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中央企業要將市值管理作為一項長期戰略管理行為,市值管理納入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強化正向激勵,明確提出央企業務要從并購重組、市場化改革、信息披露、投資者關系管理、投資者回報及股票回購等六個方面改進和加強控股上市公司市值管理工作,進一步增強市場信心,推動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