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需要歷史地、辯證地看待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穩中看進,緩中看新,難中看機,變中看勢。
經濟增速雖然放緩,但經濟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
當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這是世界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對我國影響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在增速上的表現。世界各大經濟體發展到一定水平后,都經歷過增速有所放緩的階段,這符合經濟發展一般規律和國際經驗。我國連續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長已屬世界罕見,2014年我國GDP7.4%的增速不僅明顯高于發達國家,也高于主要發展中國家。同時,7.4%的年度經濟增長總量與2013年7.8%的經濟增長總量相當,約等于1996年全年的經濟總量。所以,既要看到目前經濟下行和中高速增長是規律使然的客觀現實,更要看到這是我國經濟正在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復雜、結構更合理階段演化的客觀過程。
我國經濟增速雖然有所放緩,但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判斷,沒有改變經濟發展總體向好的基本面。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綠色化孕育著海量需求,內含著供給效率提升的巨大空間。我國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還很大。差距就是潛力,差異就是空間,經濟發展仍然有巨大的韌性、潛力與回旋余地。“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齊頭并進,將大大拓展和優化我國經濟發展空間,形成內外統籌、相互銜接、互為支撐的良性發展格局。簡政放權對市場力量的有力激發,宏觀調控方式創新對國民經濟的科學駕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調動億萬人民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將是我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有力保障。
正是由于我國經濟發展內含著巨大潛力,所以我們既要看到新常態下經濟增速適當回調符合客觀規律,也要看到以改革創新激發經濟增長潛力、有效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極端重要性。我國仍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仍然是解決所有問題的關鍵。新常態下的發展固然不是增長速度越高越好,但也不是增長速度越低越好,過高或過低的增速都不符合規律,不利于調結構、促轉型,更談不上穩就業和保穩定。所以,應更加自覺地堅持以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保持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綜合平衡,穩中求進、進中求質,實現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經濟增長的傳統動力雖在衰減,但新需求、新動力、新增長點加快形成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新舊動力相互交織、逐步交替的過程中。隨著我國經濟內外部環境發生深刻變化,支撐經濟增長的勞動力等要素成本不斷攀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一些傳統需求相對萎縮。與此同時,一些新需求正在涌現。從投資方面看,重化工業、房地產投資相對飽和,但公共產品、公共服務的供給還有很大空間,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特別是中西部地區鐵路、公路、水利、電力、生態、民生等建設,投資需求巨大;城市地下管網設施改造、軌道交通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以及棚戶區、城中村改造等也需要大量投資;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以寬帶、無線互聯網、云計算中心等為代表的“新經濟基礎設施”將成為投資的一個重要領域。從消費方面看,個性化、多樣化、便利化、舒適化消費將成為主流,信息消費、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方興未艾,電子醫務、移動能源、線上家裝蓄勢待發,“互聯網+”帶來消費模式顛覆性變革,潛力巨大。人口老齡化帶來諸多壓力,但也蘊含著巨大的養老、健康、健身、醫療消費需求。從出口方面看,雖然傳統的大進大出模式難以持續,但國際產能合作新優勢正在顯現。近年來,我國參與國際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增多,積累了豐富的建設經驗,特別是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是帶動鐵路、電力、通信、工程機械及汽車、飛機等中國裝備走向世界的重大機遇。
部分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壓力加大,但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加快成長
挑戰中蘊藏機遇,機遇中也有挑戰,關鍵看能不能難中看機、化危為機。目前,我國鋼鐵、煤炭、有色金屬、化工、建材等傳統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產能利用率處于較低水平。由于產能存量過大,化解產能過剩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些行業會遇到不少問題和困難,如價格下行、開工不足、效益下降等。
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是發展變化的。經濟學家熊彼特有一個著名論斷:經濟發展過程是創造性破壞的過程。傳統業態消亡、傳統行業衰落伴隨著信息技術革命的深化,伴隨著“互聯網+”的風起云涌,通過“智”“精”“轉”“延”發展路徑,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正在不斷涌現并發展壯大。
“智”,即信息化、智能化制造。以互聯網為主要技術、以數字化為特征的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等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風起云涌,未來量子通信、可見光通信技術等發展前景廣闊,“萬物互聯”將成為現實。實施“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與現代制造、能源、金融、交通等重點領域整合,將為產業智能化和轉型升級提供支撐。以人工智能、3D打印等信息技術應用為依托,在汽車制造、船舶、軌道交通領域大力實施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改造,將打造工業新優勢。
“精”,即以高精尖為特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經過30多年發展,我國已成為制造業大國,不少戰略性新興產業接近或達到國際前沿,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有著廣闊市場支撐。“中國制造2025”為我國制造業發展規劃了明確的方向和路徑,將成為我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邁進的重要支撐。高檔數控機床、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等領域加快發展,將大幅提升中國制造業水平,促進產業鏈從低端向中高端攀升。
“轉”,即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型升級。改造提升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傳統產業,是今后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促進轉型升級的重大舉措。對傳統產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進行改造提升,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智能化,能夠進一步挖掘傳統產業潛力,獲得巨大增長效應。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產能合作,將在國際市場倒逼企業不斷提高技術、質量和服務水平,提高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使我國經濟與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化解產能過剩、淘汰低效落后企業,必將倒逼企業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為節能環保產業帶來發展機遇。
“延”,即延伸價值鏈,推動制造業向服務化發展。研發設計和銷售服務是處于制造業前后兩端的高附加值環節,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加快生產性服務業向制造業全流程、全產業鏈滲透與融合是制造業價值提升的重要方向。大力發展面向制造業的工業設計、第三方物流、金融、節能環保、檢驗檢測、電子商務、融資租賃、商務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發揮其在流程設計、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節能降耗等方面的引領和帶動作用,將通過拉長延伸產業鏈促進制造業向服務業衍生和轉移。
總之,應看到和承認當前我國經濟存在不少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更應看到我國經濟面臨諸多新變化新動力新機遇。只要遵循規律認識新常態、穩中求進推動新發展,中國經濟必將迎來更加光明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