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陳昌盛:在經濟分化與重塑背景下 穩增長一定要有新思路
【添加時間:2015-07-01 】   來源: 分享:

 
       “當前,我國經濟運行整體下降的態勢沒有逆轉,要實現全年GDP增長7%的預期目標仍有一定難度。在我國經濟發展分化和重塑的情況下,穩增長一定要有新思路。”在近日召開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15年中省區市經濟形勢座談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研究員陳昌盛在發言一開始,就先對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做出了總體判斷。他表示,當前,我國的經濟仍處在增長階段轉換期,在增長趨勢性放緩的過程中,階段性底部和新增長中樞,以及新常態下的新平衡均未建立。從上半年的觀察來看,經濟運行分化態勢更趨明顯,部分核心指標略有好轉,宏觀政策效應有所顯現,同時,重塑的新興力量正在積累。
 
       經濟運行分化態勢更趨明顯
 
       陳昌盛認為,不同于1998年或2008年時遇到的國際和國內需求短期大幅收縮沖擊,2011年以后的需求持續下降又有了新的變化,即分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分化下行的力量由重化工業和產能過剩主導;同時,重塑力量也在逐漸顯現,新興上升的力量也在逐漸積累。這一分化和重塑過程,核心反映的是結構調整的實質開啟。
 
       首先,分化是經濟增長階段轉換中的重要特征,國際、地區、行業、企業、虛擬與實體間等都在分化。一是從國家層面,分化體現在世界經濟呈現多速增長,周期階段分化,分工地位重構。各國結構問題各不相同,國際宏觀政策沖突增加。二是區域上呈現產能過剩和新力量主導的分化,傳統意義的東中西部的經濟地理正在重塑。從數據上分析比較可以看出,現在經濟增速比較慢的區域往往是之前發展比較強,且高度依賴資源和重化工業的地區。而且,PPI的地區分化也驗證了這一現象。PPI是衡量工業發展或一個地區財政情況的比較有效的先導指標。這一輪地區間PPI下行與經濟增長下行、財政收入下行,在地里區域是基本重合的。這也進一步驗證,區域分化主要由資源或產能過剩主導。
 
       同時,行業間和行業內的分化態勢也更趨明顯。例如石油加工、煤炭開采與洗選、黑色金屬采選等行業利潤降幅仍然很大;部分行業經過一定時期的調整和產業整合出現回升跡象,紡織、化纖、光伏、鐵路船舶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有所向好。又如傳統零售行業下行,電子商務則快速增長。產業內的分化也十分明顯,比如房地產、汽車、光伏等行業。2013年,我國房地產出現了趨勢性轉折。從國際經驗看,有兩個規律很穩定,一是隨著購房人口峰值出現,意味著房地產投資峰值出現;二是隨著城鎮的戶均住房超出一套,住宅投資峰值通常出現。我國房地產發展基本上也遵循了這一規律。而且據我們測算,2015年很可能就是我國房地產施工面積的峰值年。隨著房地產一系列峰值點的到來,房地產分化也在加快,主要體現在住宅和非住宅、一線、二線和三四線城市分化;汽車業也在分化,傳統認為廣東、上海、吉林是汽車制造大省,現在重慶和廣西快速發展起來,且不同品牌和類型的汽車也在分化;光伏產業也出現分化,有的企業虧損,有的企業已經恢復盈利,建議大家可以關注一下江蘇光伏產業出現的新變化。
 
       另外,值得高度重視的是金融與實體經濟的脫離問題。總體來看,整個實體經濟仍處在去產能、去杠桿的過程,企業負債增長水平持續下降,資產負債率總體下行。雖然經歷了幾次較密集的降準、降息,貨幣市場利率明顯降低,但實體經濟資金依然緊張,而且資金價格高企。今年前5月,表面看銀行信貸比去年多增6206億元,但社會融資規模總量卻大幅下降了1.6萬億元;流向股市的資金初步估計有5萬億元左右,融資融券余額現在仍高達2.2萬億元,而真實流入實體經濟的資金很少。資金“脫實入虛”趨勢十分明顯,相對寬松貨幣條件下如何引導資金支持實體經濟仍面臨考驗。
 
       重塑的新興力量正在積累
 
       令人欣慰的是,分化的過程中正伴隨著新興的、重塑的力量的成長。陳昌盛指出,國際上新技術、新分工、新合作、新規則正在醞釀的過程中,我國經濟發展也呈現出各方面正在重塑的積極跡象。第一,中國的地理經濟在重塑。首先,新的優勢和機遇分工在重構。比如重慶和新疆,原來標準意義上的內陸地區,在“高鐵”和“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有望變成前沿省市。其次,人才和機制優勢也在重新凸顯,深圳就是一個好的例子。東部有再出發的態勢,東部中的“西部”如蘇北、浙西、粵北等地區發展正在提速。再次,物流行業在重塑我國的產業布局,大物流正在逐步形成,將重塑我國的工業生產布局。
 
       第二,除了地理經濟的重塑,在傳統企業產能過剩的化解上,也呈現出積極的因素。比如推出過剩產能規模界定與建立交易機制、提高環保標準、成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產業基金介入等化解產能過剩,推進資源整合,這些都是重塑力量的苗頭。
 
       第三,傳統企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積極實施“互聯網+”計劃,優化管理;高新技術企業發展迅速,節約成本驅動的創新在加快,如“機器換人”態勢日趨明朗。另外,產業鏈整合在加快,特別是部分中小企業由代工到深入參與行業國際龍頭企業的研發過程。
 
       第四,干部激勵機制重建。十八大以后,約束機制加強,干部激勵機制重建亟須破題。陳昌盛建議,在干部激勵機制重建上,要約束與激勵并重,吸引項目與吸引人才并重,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態發展并重,并更加重視研發人才的重要性,鼓勵地方政府吸引人口聚集。
 
       陳昌盛強調,在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重化工業和產能過剩主導的下行力量與新技術、新業態和新模式引導的新興上升力量并存;實體經濟降杠桿、降風險與資金脫實入虛、金融市場風險增大并存;創新動力增強與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政府行為不適應新要求、體制機制不匹配并存。雖然傳統力量下行主導分化,新興力量發展加快重塑,短期積極因素在積累,但從力量對比來看,下行力量總體仍大于支撐力量。
 
       具體分析,從投資板塊來說,房地產投資下降仍未見底,基礎設施投資規模明顯下降,對穩增長的支撐作用下降。從出口上,增長明顯低于預期。更值得關注的是,我們的應收賬款增速高于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這也意味著在銷售整體放緩的背景下,應收賬款其實在明顯增加,特別是在調研中發現的一些大企業或國有企業,利用其相對優勢地位,明顯拖延對供貨商的支付時間。另外,從庫存變動和遠期市場價格變動來看,“補庫存”還沒有實質啟動。同時,短期和長期利率分化,短期利率很低,而中長期利率仍高企,這一是說明大家對短期寬松沒有穩定預期,二是對遠期市場預期未好轉。而且從歷史上DRC同步指數與GDP增長的關系來看,GDP增長仍面臨一些下行壓力,GDP平減指數二、三季度為負可能性大。
 
       針對以上問題,陳昌盛表示,傳統的以貨幣政策和基礎設施為重點的穩增長策略,面臨很大的挑戰。新的條件下,一定要有新思路,應該在效率低下的地方尋找潛力和政策著力點。比如,一是過剩產能的消化必須加快,沒有產能的有效削減,這一輪的調整就會拖得很久。二是農村開放問題,農村向工商資本開放問題應該加快啟動。三是壟斷和服務行業的對內對外開放問題。四是加快推進軍民結合。軍事產業是推動產業整合和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當前軍工制造滿負荷與民用制造業產能利用嚴重不足并存的情況下,需要加快推進軍民結合,拓展新增長點。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