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在經歷三個明顯的歷史階段后,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我們稱之為“中國開放4.0時代”。
一、中國開放從1.0時代到4.0時代
1、開放1.0:1978年至1991年,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發端,是以試點先行為特征的開放探索期,重點解決我國如何打開國門向世界開放的問題
1979年7月,黨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的對外經濟活動實行特殊政策和靈活政策;1980年5月,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引進外資的“窗口”,并給予外資和港澳臺資本投資以“兩免三減”等優惠政策;之后幾年,我國沿海地區對外開放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逐步展開,到20世紀80年代末形成較為完整的沿海開放地帶。開放1.0為我國經濟增長注入活力,為經濟體制改革提供了樣板和經驗。1978年,我國進出口總額僅為206.4億美元(其中逆差11.4億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占全球貿易總額的比重只有0.79%;到1991年,進出口總額達到1357億美元,其中出口719.1億美元,進口637.91億美元,順差81.2億美元。1983年,實際利用外資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額分別只有22.6億美元、9.2億美元;1991年,分別達到115.54億美元、43.66億美元,有效解決了改革開放之初較為嚴峻的“雙缺口”問題。
2、開放2.0:1992年至2000年,以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指引,是以政策引導為特征的開放擴大期,重點解決要不要繼續擴大開放的問題
這一階段,在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同時,我國對外開放逐步擴大到全國各地,基本形成了沿海、沿江、沿線、沿邊、內地的全方位區域開放格局,開放重點逐步從區域開放轉向產業開放。在外資政策方面,制定并頒布《指導外商投資方向暫行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對外商投資企業實行低稅收政策,引導外資投向基礎設施、基礎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外貿政策方面,繼續放開外貿經營權,實行承包責任制,提高部分商品出口退稅,完善有利于出口的信貸制度。從1992年到2001年10年間,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加8萬多億元,達10.96萬億元,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六位、發展中國家第一位。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3702億元,是1979至1991年間的15倍。2001年,我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額是1992年的3倍,達到5096.5億美元,世界貿易排名升至第六位。出口商品結構不斷改善,實現了由農產品和原材料為主,到以輕紡加工產品為主,再到機電產品出口為主的轉變。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迅速發展,躋身國際工程承包世界十強。
3、開放3.0:2001年至2012年,以加入世貿組織(WTO)為標志,是以體制性開放為特征的開放加速期,重點解決進一步擴大全方位對外開放和如何與國際接軌的問題
2001年12月1日,我國正式成為WTO成員國。通過清理、修訂和頒布與涉外經濟、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有關的法律、法規,逐步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符合WTO規則的統一、透明的法律體系。特別是2004年4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修訂后的《外貿法》,將實行50年之久的外貿權審批制改為登記制。服務業對外開放成為重點領域,在地域、數量、經營范圍、股權等方面擴大了開放。這一階段是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時期,不僅順利度過WTO過渡期,而且綜合國力大幅提升。2013年,我國GDP達到9.18萬億美元,從2010年開始連續4年列世界第二位;2013年,貨物進出口總額為4.16萬億美元,其中出口額2.21萬億美元,進口額1.95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外匯儲備3.84萬億美元,是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對外金融凈資產1.97萬億美元,是僅次于日本的世界第二大債權國;利用外資總額1239億美元,是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利用外資國;對外直接投資首次突破千億美元,達到1078億美元,是世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
4、開放4.0:從2013年開始,以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為動力,是以主動布局為特征的全方位對外開放升級期,重點解決如何從被動到順應再到主動轉變的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全方位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提出一系列戰略構想,標志性的有:2013年9月和10月,分別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和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倡議,國家發改委、外交部、商務部在深入研究的基礎上,于2015年3月發布《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2013年10月,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倡議;2014年11月,提出“亞洲互聯互通”的戰略設想,并宣布我國出資400億美元設立絲路基金,同時提出建立亞太自由貿易區(FTAAP)的設想等等。我國實施的一系列開放創舉取得了明顯成效。2014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1196億美元,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對外直接投資達到1160億美元,雙向投資格局基本形成。“一帶一路”戰略受到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已有50多個沿線國家與我國磋商或研究謀劃、落實相關項目。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取得突破性進展,截至2015年4月15日意向創始成員國確定為57個,成員遍及五大洲。2015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訪問巴基斯坦,確定中巴經濟走廊為“一帶一路”建設旗艦項目。
從開放1.0到開放4.0,與深化改革相伴而行,經過這四輪大開放,我國在全球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一開始只是距離世界舞臺中心很遠的一名“觀眾”,后來走上舞臺成為“配角”,而如今不僅成為備受矚目的“主角”之一,還逐步成為世界舞臺的搭建者。
二、中國開放4.0戰略應時而生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已經發生深刻變化。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正醞釀著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美歐等發達國家試圖通過TPP(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議)、TTIP(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協議)形成新一代更高標準、更高規格的投資貿易規則,擠壓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發展空間,規則之爭已經成為大國競爭的戰略制高點。美國戰略重心重返亞太,試圖對我國實施經濟、政治圍堵,我國發展的戰略空間面臨風險,單一的經濟戰略難以化解當前的戰略困局。國際社會對我國的認知和期待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給我國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帶來復雜影響。
從國內看,經濟發展開始步入新常態。長期支撐我國經濟增長的人口紅利在弱化,產能過剩問題突出,以“引進來”和出口為核心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模式面臨嚴峻挑戰,進一步擴大開放的壓力增大。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急需新一輪大開放來倒逼深層次改革。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基礎和條件正在發生重大變化,經濟總量位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第一大吸收外資國、第一大外匯儲備國,這為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國對外開放已經到了必須打造開放升級版、同時又具備升級條件的重要窗口期。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瞻遠矚、運籌帷幄,提出一系列開創性的開放戰略思想和戰略舉措,描繪出我國新一輪大開放的戰略藍圖,將我國對外開放推進到4.0時代。
三、中國開放4.0的戰略布局
中國開放4.0是以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為主題,以“一帶一路”戰略為主線,以主動參與或主導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和標準制定、主動參與或主導世界政治經濟治理體系建設為突破口,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內在支撐,以國家硬實力和文化軟實力為外向支撐的大國開放戰略。
中國開放4.0的核心特征是:堅持主動布局,堅持以我為主,立足“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面向全球大開放。以經貿關系和地緣關系緊密度為依據,中國開放4.0在布局上可分為三大戰略圈層,形成“三環相扣”:一是以周邊國家為核心的戰略核心圈,主要包括巴基斯坦、俄羅斯、東盟10國、中亞5國、韓國、印度、日本等;二是以非核心圈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為軸的戰略緊密圈,輻射至整個非洲、中東歐、南美、南太平洋地區;三是以歐洲經濟圈為中心的戰略延展圈,并適度延伸至北美地區。
考慮到我國綜合實力的變化,中國開放4.0可安排三個階段性任務。一是到2020年基本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一帶一路”經濟圈基本建立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網絡,我國在沿線重點國家的戰略性港口布局初步實現;中巴經濟走廊等旗艦項目取得實質性成果;中國—東盟自貿區升級取得實質性突破;推動優勢產業、富余產能、金融資本“走出去”取得實質性進展。二是到2035年我國由經濟大國成為經濟強國,經濟總量穩步擴大,發展質量顯著提高,綜合國力大幅上升,成為亞洲地區的中心國家;以我為主推動形成更加緊密、趨向一體化的亞洲經貿圈。三是到2050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國由經濟強國成為綜合強國,由區域性強國成為世界性強國,綜合國力位居世界前列,成為主導世界秩序和世界格局的多極力量之一。
四、中國開放4.0的重點內容
1、主動開拓為我所用、安全暢通的全球開放通道
在尊重相關國家主權和安全關切的基礎上,共同推進國際骨干通道建設,逐步形成連接亞洲各次區域以及亞歐非之間的基礎設施網絡,提高跨境流通效率。一是建立交通國際大通道。抓住交通基礎設施的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優先打通缺失路段,暢通瓶頸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護設施和交通管理設施設備,提升道路通達水平。推進建立統一的全程運輸協調機制,促進國際通關、換裝、多式聯運有機銜接,逐步形成兼容規范的運輸規則,實現國際運輸便利化;推動口岸基礎設施建設,暢通陸水聯運通道,推進港口合作建設,增加海上航線和班次,加強海上物流信息化合作;拓展建立民航全面合作的平臺和機制,加快提升航空基礎設施水平。二是建立能源國際大通道。加強能源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共同維護輸油、輸氣管道等運輸通道安全,推進跨境電力與輸電通道建設,積極開展區域電網升級改造合作。三是建立信息國際大通道。共同推進跨境光纜等通信干線網絡建設,提高國際通信互聯互通水平,暢通信息絲綢之路;加快推進雙邊跨境光纜等建設,規劃建設洲際海底光纜項目,完善空中(衛星)信息通道,擴大信息交流與合作。
2、主動構筑高水平“引進來”與大規模“走出去”相得益彰的投資貿易格局
順應世界經濟格局變動趨勢,主動布局面向全球的貿易網絡、投資網絡、生產網絡,打造全球價值鏈、產業鏈、供應鏈,提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一是在“引進來”方面充分利用吸收全球創新資源和高級生產要素,推動中國產業不斷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二是在“走出去”方面加強國際金融合作、投資合作、產能合作,推動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加快走出國門,以資本輸出帶動產能輸出,同時穩步推動中國發展理念、標準、規則和文化等要素協同“走出去”。三是著力培育一批中國本土跨國公司,提升“走出去”能力。四是打造一批“引進來”與“走出去”相融合的國際經貿合作平臺,如建設自由貿易區、境外經貿合作區、跨境經濟合作區等。
3、主動搭建多元、多樣、多領域的全球合作平臺
多元,就是合作對象全面,包括周邊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亞太國家、洲際區域合作等;多樣,就是合作形式多樣,包括區域與次區域、雙邊與多邊、“南北”與“南南”合作;多領域,就是合作領域寬泛,覆蓋投資、貿易、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文化等。一是統籌協調,加強國內區域合作。扎實推進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區域合作、泛珠三角區域合作等,形成我國東、中、西通力合作、競相發展的生動局面。二是經略周邊,加強國際次區域合作。務實推進大湄公河次區域(GMS)經濟合作、圖們江國際次區域合作、中亞國際次區域合作、中越“兩廊一圈”國際次區域合作等,形成“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周邊合作格局。三是合縱連橫,加強全球區域合作。積極主導上海合作組織(SCO)、中國—東盟“10+1”、亞太經合組織(APEC)、亞歐會議(ASEM)、亞洲合作對話(ACD)、亞信會議(CICA)、中阿合作論壇、中國—海合會戰略對話、中亞區域經濟合作(CAREC)等國際區域合作組織,推動中國和世界融合發展、互利共贏。
4、主動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
形成有利于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市場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為我國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贏得制度優勢。一是創新外商投資管理體制。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推進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方式,完善外商投資監管體系,推動開發區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二是建立促進“走出去”的新體制。推進境外投資便利化,完善境外投資規劃體系,創新對外投資合作方式,健全“走出去”服務保障體系和風險防控體系。三是構建外貿可持續發展新機制。提高貿易便利化水平,培育外貿競爭新優勢,建立健全服務貿易促進體系,實施質量效益導向型的外貿政策,健全貿易摩擦應對機制。四是建設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加強開放型經濟法治建設,大力培育開放主體,優化市場競爭環境,保證各類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開公平公正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增強各類企業長期投資中國的信心。
5、主動為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提出中國主張、制定中國方案
采取更有作為的治理策略,既反對超級大國一極獨霸全球,又防止中國過早成為兩極對壘的一方,最好是形成中國、美國、歐盟等“多極演義”的全球治理格局。一是在全球治理上,倡導民主平等、權責統一、合作共贏的治理原則,努力推進“全球治理民主化”。二是積極參與國際投資貿易規則制定,特別是提升在中美投資貿易協定談判中的話語權、主導權,不斷強化“中國按照規則辦事”的負責任大國新形象。三是推動現存國際制度改革。比如擴大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在G20、世貿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的決策權。四是創建中國主導的新治理機制。共建“一帶一路”戰略,推進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籌建,建立上海合作組織融資機構,加快絲路基金組建運營等。五是在氣候變化、電子商務、能源安全、糧食安全、食品安全、貿易金融體系改革、發展合作等全球性議題上提出中國方案。
為了支撐我國實施開放4.0戰略,在角色定位上應實現“四個轉變”:從被動向主動轉變,從外圍向中心轉變,從參與者向引領者轉變,從大國向強國轉變。在目標追求上努力建設“五個強國”。一是建設人才強國,“加快確立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更好發揮人才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決定性作用。二是建設創新強國,以開放創新增大未來發展的選擇空間。三是實現制造強國,搶占智能生產的制高點。四是實現金融強國,提升全球資本配置能力。五是實現文化強國,用中國價值觀塑造文明大國、負責任大國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逐漸將我國經濟實力轉化為感召力、影響力和塑造力。
(作者:王水平 江西省商務廳黨組書記、廳長)
王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