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
【添加時間:2015-11-02 】   來源:紅旗文稿 分享: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學好和用好政治經濟學”,就是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為指導,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體制改革。從根本上講,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武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資本論》在中國現階段的實際運用和創新發展。過去,人們僅僅認為《資本論》是揭示資本主義經濟特殊規律的理論,忽視了《資本論》同時也是揭示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資本主義經濟的實質是社會化大生產和私有制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只要撇開資本主義經濟的特殊性質,《資本論》中關于社會化大生產和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對于發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完全適用的,因而馬克思的《資本論》仍然是我們創新和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基礎。
 

    一、《資本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理論依據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不僅有實踐需要,而且有理論來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揭示的關于市場經濟一般規律的理論,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1、商品交換不是私有制而是原始公有制的產物
 

       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說:“商品交換是在共同體的盡頭,在它們與別的共同體或其成員接觸的地方開始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06頁)這一歷史表明,是先有商品交換,后有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由此可以推斷,在消滅私有制以后,公有企業之間以及公有經濟內部的經濟主體之間,仍然可以進行商品交換。特別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仍然存在國有經濟、民營經濟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等多種所有制形式,更需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促進多種經濟成分的共同發展。
 

       2、市場經濟是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有效形式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1卷第2章中講過,在商品交換中“人們彼此只是作為商品的代表即商品所有者而存在,”而不問生產該商品的要素歸誰所有。(同上,第102—103頁)這一事實說明,經過市場實現的商品交換,對不同所有者都是公平的。這一規律表明,市場經濟既可以與生產要素的私有制結合,又可以與生產要素的公有制結合。這就為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提供了理論依據。鄧小平正是從實踐中認識到這一規律,明確指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不是那么回事,兩者都是手段,市場也可以為社會主義服務。”(《鄧小平文選》第3卷,第367頁)這就從理論上徹底否定了只有資本主義才能搞市場經濟的思想認識,有力地推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
 

       3、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市場經濟上的本質區別及聯系
 

       大家經常要問,資本主義搞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搞市場經濟,二者究竟有什么區別呢?有的人甚至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掛著“社會主義”招牌的資本主義經濟,二者沒有區別。這實際上是不了解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質區別和必然聯系。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是對個人的、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制的第一個否定。但資本主義生產由于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之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制,而是在……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制。”(《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32頁)這就是說與市場經濟相聯系的所有制變化有一個辯證否定的揚棄過程。第一次否定,從小生產市場經濟轉變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揚的是私有制,棄的是小生產;第二次否定,從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揚的是大生產,棄的是私有制。通過兩次否定,使市場經濟在大生產和公有制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資本論》幫助我們理解了市場經濟從本源、變異到復歸的歷史演變,解決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既有本質區別,又有必然聯系的問題。這說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市場經濟的本源在更高層面上的復歸,為我們理直氣壯地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指明了方向、鋪平了道路。
 

    二、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聯系和外在矛盾

       關于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到底是對立的還是統一的,二者能否有機結合的問題,分歧很大,爭論很多,需要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研究,正確認識和揭示它們的內在聯系和外在矛盾。
 

       1、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關系的三種理論
 

       第一種是對立論,認為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是完全對立的,不能相容的。搞社會主義就要否定市場經濟,搞市場經濟就是恢復資本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于資本主義。我們摒棄了這種觀點,認為市場經濟不具有基本制度的性質,它可以與不同的經濟制度相結合,因而我們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是至今還有人認為,社會主義搞市場經濟,實質是掛“社會主義”招牌走資本主義道路,說明對立論還有市場,仍在延續。
 

       第二種是中性論,認為市場經濟沒有基本制度的特性,而是一種經濟手段和生產方式,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形式,因而是中性的。這就是鄧小平理論的一個重要創新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一個重大突破。鄧小平用戰爭的經驗證明,市場經濟跟打仗的武器一樣,本身沒有基本制度特性。市場經濟只是手段和方法,資本主義可以用,社會主義也可以用,而且用了以后效果更好,使生產力顯著提高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使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更充分地顯示出來。
 

       第三種是內在聯系論,這是在中性論基礎上進行的深化和發展。實踐證明,我們既不能把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看成是對立的,也不能把市場經濟僅僅看成是中性的,而要看到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內在聯系,以及使它們有機結合的必然性。而對于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產生的不公平、不合理的現象,甚至出現的爾虞我詐等問題,這是由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市場經濟運動形式造成的,而市場經濟的本質要求與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是完全一致的。因此,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僅有充分的理論依據,而且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
 

       2、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本質上的一致性
 

       雖然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但是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在本質上是具有一致性的,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滿足需要。商品首先必須有使用價值,如果商品沒有用,就不會有人去買,其價值就不能實現。所以市場經濟第一個本質要求是商品有用,其使用價值能滿足社會需要。而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就是滿足需要,要滿足全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所以在社會主義社會通過發展市場經濟來滿足人民需要,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的主要途徑和基本方式。
 

       第二,勞動平等。商品除了有使用價值外,還要有價值,并通過交換來實現,所以市場經濟第二個本質要求是勞動平等。商品交換本質上是等價交換,價值是抽象勞動的凝結,等價交換實質是等量勞動相交換,反映了商品生產者之間勞動平等的生產關系。而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目標之一,就是要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在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實現勞動平等和共同富裕。因此,勞動平等是發展市場經濟和健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共同要求。
 

       第三,發展生產力。從本質上講,市場經濟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和形式。價值規律和價值增值規律從微觀和宏觀兩個方面,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實踐表明,有了市場經濟,生產力就發展;否定了市場經濟,生產力就衰退。過去,計劃經濟時代生產滿足不了需要,樣樣都要憑票供應。而搞了市場經濟以后,人們滿足需要的程度顯著提高,社會主義的優越性也充分顯示出來了。可見,發展市場經濟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大力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民需要的有效途徑和可靠方法。
 

       3、消除商品和貨幣拜物教的消極影響
 

       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存在著內在一致性,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由于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所以這一階段市場經濟的實現形式與社會主義本質要求還有矛盾的方面。市場經濟實現形式的最大特點,是人與人的關系要通過物與物的形式來實現。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揭示的,所有商品的交換,實質是人們在交換勞動,但是“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9頁)這就產生了物的關系掩蓋人的關系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在思想覺悟不高和法制管理不嚴的情況下,使人們產生了對物的盲目崇拜,導致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對經濟社會形成消極破壞作用。這是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需要特別重視和加以解決的現實問題。現在黨中央加大了反腐力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為深化改革排除障礙。有些人依靠過去的改革獲得不少利益,成為既得利益者,現在要深化改革他們就不愿意了。因此,要使全體人民都能分享改革的成果,就必須沖破這些人的利益藩籬,為改革清除障礙、鋪平道路。從這個意義上說,研究《資本論》所揭示的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原理,對我們清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權力拜物教等腐敗問題,全面深化改革和加強法制建設都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的相互關系

       《資本論》和西方經濟學在解決要素收入問題時的根本區別在于,西方經濟學只從現象出發來解決問題,因而割裂了勞動價值論和要素分配論之間的必然聯系。而馬克思經濟理論的合理性和科學性就在于,他在解決了勞動價值論的同時,又解決了按要素分配的問題,并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這就為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社會主義要搞按勞分配,市場經濟要實行按要素分配,二者能否結合?我們知道價值是勞動創造的,按勞分配是符合勞動價值論的,但是為什么還要按要素分配呢?這就是馬克思比西方經濟學高明的地方。馬克思指出,商品有兩個因素:價值和使用價值,價值是勞動創造的,使用價值是多要素共同創造的,使用價值又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如果不承認其他要素也要參與價值分配,那么其他要素的所有者就不愿意參與使用價值的創造,勞動價值也就沒有了物質前提。所以按勞分配只能分掉勞動價值的一部分,剩余部分要按其他要素的貢獻分配,這就為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但是,西方經濟學沒有價值概念,更沒有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思想,因此只能從現象出發,強調單一的按要素分配,并把所有要素都看成是價值的來源,從而混淆了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可見,西方經濟學最大的缺點就是沒有價值理論,它所謂的“價值”實際是由商品使用價值決定的均衡價格。西方經濟學否定勞動價值論,就像是高樓大廈沒有堅實的地基一樣,非常容易倒塌。
 

       四、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資本論》的生命力不僅表現在其基本原理上,而且體現在其研究方法上。《資本論》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示資本主義條件下價值規律和價值增值規律的產物和結晶。特別是關于勞動二重性的學說,成為科學勞動價值論的基石和貫穿全書的樞紐,使《資本論》成為一個有機整體。由于馬克思只能根據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規律,預測未來社會主義的發展趨勢,因而不可能對其從未經歷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做出先知先覺的描述。因此,我們要從國情和實際出發,學習和運用《資本論》的科學方法,充分認識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的兩重性特征及其發展規律,以加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發展和創新。
 

       首先,在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經濟制度上,要發展和創新“兩個毫不動搖”的思想。
 

       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經濟和非公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可以同時并存和平等競爭,而且可以相互促進和有機結合。一方面,公有經濟對非公經濟具有支持和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非公經濟對公有經濟具有促進和協調作用。因此,要在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中,通過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和混合經濟等形式,充分發揮各種經濟的優勢和特點,使它們取長補短和有機結合。
 

       其次,在收入分配制度上,要發展和創新按勞分配與按要素分配相結合的思想。
 

       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并不是對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補充和有機結合的。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都是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收入分配途徑。從當前來看,一方面要按照按勞分配的要求,提高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比重;另一方面要按照按要素分配的要求,提高普通勞動者財產性收入的比重,使改革開放的成果能更加公平、合理地惠及全體人民,以克服兩極分化和促進共同富裕。
 

       再次,在調節機制上,要發展和創新市場調節和政府宏觀調控有機結合的措施和方法。
 

       要全面深化改革,就要進一步解決好市場和政府的關系問題。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上的決定作用;另一方面,要改革和完善政府的行政管理體制,發揮好政府在克服市場失靈時的積極作用。這就要劃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凡是市場能發揮作用的,政府就要簡政放權;凡是市場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政府就要積極干預,以彌補市場的缺陷。
 

       最后,在經濟理論上,要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我們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同時吸收西方經濟學中的科學成分。強調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主導地位和指導作用,并不否定學習和借鑒西方經濟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更注重本質的、歷史的、規范的和質的分析;西方經濟學更注重現象的、現狀的、實證的和量的分析。因此,二者可以取長補短,有機結合,并在不同層面上促進中國經濟的發展。
 

       總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經濟不可能是純而又純的,必然會形成一系列具有兩重性特征的體制和機制,形成雙引擎驅動的動力體系。因此,我們要以《資本論》為理論基礎和思想指導,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理論,以推動我國經濟穩定、持續、高效地健康發展。
 

       (作者:陳承明 陳伯庚 華東師范大學商學院教授 )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