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6日  星期五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中國低碳發展的鎮江樣本
【添加時間:2016-01-05 】   來源:群眾 分享:
  鎮江,秀山綿延、江水浩淼、三山珠綴,自古素有“城市山林”和“天下第一江山”的美譽。然而,十多年前,鎮江金山北麓、長江南岸,遍布大大小小的魚塘、碼頭和污染企業,水臟、味臭、空氣差……“炮轟南山、煙熏焦山、污水漫金山”的狀況讓人心痛不已。如今,這片居住著313萬人口的熱土,正煥發著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無限生機與活力,一座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現代化山水花園城市脫穎而出。習近平總書記稱贊“鎮江低碳工作做得不錯,有成效,走在了全國前列”。歐盟委員會氣候行動委員赫澤高點贊:“會把鎮江的低碳發展探索和對鎮江的良好印象帶回歐洲,與大家分享”。在洛杉磯召開的中美氣候領導峰會上,鎮江代表中國低碳試點城市應邀出席峰會,其低碳發展經驗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在巴黎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鎮江一展“低碳之道”,全球目光為之聚焦。鎮江還是全國首批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全省唯一的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城市、國家生態市……鎮江“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的探索與實踐,勾勒出中國低碳發展的現實模樣,展現出江蘇生態發展的廣闊前景。

  一、堅守與創新的突破——咬定生態不放松
 
  多年來,鎮江市委、市政府既咬定生態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又不斷創新發展思路和發展方式,深化了沒有堅守就會朝令夕改、難成大事,沒有創新就會固步自封、停滯不前的理性認識,闖出了在堅守中創新、在創新中堅守的新路子。
 
  破解持續增長難題。長期以來,困擾鎮江發展的最大難題是發展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經濟發展新空間不足,產業結構偏重,有些年份重工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80%以上;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培育相對滯后,創新鏈不健全,與產業鏈不夠配套,支撐轉型發展的新動力、新路徑、新空間需進一步挖掘和拓展。生態環境約束加劇,生態系統質量和水、大氣、土壤環境改善難度加大,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低碳試點城市建設任重道遠。資源能源約束趨緊,能源消耗以原煤、石油等為主,所占比例大于95%,清潔能源消費所占比重較低,用地緊張與開發效率不高并存,水資源有效供給問題突出。鎮江清醒地認識到,解決上述問題,必須適應新常態,從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增長轉變,從“汗水式增長”向“創新式增長”轉變,把發展的重點轉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
 
  挖掘環境資源優勢。鎮江最大限度挖掘環境資源優勢,放大生態環境發展效應。讓生態特色充分彰顯。堅持以特制勝,打造生態標桿型城市,是鎮江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大亮點。正如市委書記夏錦文所說,生態領先,必須是以生態為底色、產業為支撐、科教為優勢、文化為靈魂、旅游為帶動、宜居為品牌的綜合性重大亮點,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生態文明,也才算是在生態文明上做到了“特別出色”。讓山水靈氣充分釋放。鎮江山水資源豐富,有山體235座、河流60余條。激活沉睡的山水資源,創造性地把全市作為一個“大景區”來統籌打造。主城26座山體就是26座公園,使顯山露水、透綠現藍的愿景成為現實;開展“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生態修復和景觀提升,凸顯江河交匯的獨特風貌。讓生態文化充分發掘。鎮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茅山道教提出的“道法自然、返璞歸真”、“崇尚自然、效法天地”樸素生態理論博大精深。堅持古為今用,把歷史作為“城市之根”、文化作為“城市之魂”,將豐富的人文積淀與秀麗的自然遺產充分展現出來,以生態文化魅力激發鎮江發展活力。
 
  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新階段的現實要求。在實現“兩個率先”的關鍵階段,把握發展速度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產業結構從中低端轉向中高端,增長動力從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特征,鎮江把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位置,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八個大力推進”的首要任務。新發展的必然選擇。面向未來可持續發展的新要求,鎮江深刻地認識到,唯有創新發展,才能避免動力衰退、低水平循環的“平庸之路”;唯有協調發展,才能避免畸輕畸重、顧此失彼的“失衡之路”;唯有綠色發展,才能避免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的“透支之路”。這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選擇。新期盼的使命擔當。老百姓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過去“求生存”現在“求生態”。鎮江順應人民群眾期盼,讓老百姓吃上安全食品、望見一汪碧水、呼吸清新空氣、享受優美環境,嘗到綠色健康生活的滋味,真正使綠色發展成為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二、理念與規劃的引領——藍圖繪就低碳路
 
  以理念牽引,依規劃布局,用行動落實。鎮江的生態文明建設之路并非一蹴而就、一勞永逸。十多年來,它在理念的變遷與更新中不斷獲取生機,在規劃的引領和統籌中持續增添動力。
 
  先進理念催生新戰略。在十多年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鎮江的發展理念不斷升華,實現頂層設計的深度跨越,成為科學制定制度和政策的指引。堅持把環保優先作為發展的首要前提。2000年前,產業調整之痛、污染治理之難、環境保護之急,觸動了鎮江人發展理念的深刻變化,果斷地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環境保護擺在發展全局的優先位置,摒棄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增長方式,堅決從環境換取增長中走出來。堅持把生態文明作為發展的最高境界。2004年躋身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后,鎮江進一步把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區域發展的重要品牌,寧可犧牲發展的幾個百分點,也要把空間留給調整結構和改善生態環境,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生態文明的理念。堅持把生態領先作為發展的戰略選擇。2012年,鎮江確立了“生態立市”發展戰略,市委六屆九次全會提出“生態領先、特色發展”的理念。正如朱曉明市長強調的,以戰略方式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生態成為鎮江最具核心競爭力的發展優勢,讓生態成為鎮江的“城市名片”,成為百姓最具自豪感和幸福感的“第一品牌”。
 
  科學規劃引領新發展。規劃新則發展新,定位高才能發展好。在頂層設計上統領。發揮規劃對發展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大力推進“多規合一”,以“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管理一張網”為目標,緊緊圍繞鎮江現代化山水花園城市建設總目標,加強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主體功能區建設、國土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的相互銜接。在總體布局上優化。著眼未來規劃布局,用發展新空間培育發展新動力,一方面管空間,率先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把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適度開發、生態平衡四大功能分別明確到每個鄉鎮和街道,并出臺了產業準入等6個政策;另一方面抓園區,推進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騰出更多的生態保護空間。在約束監管上發力。把生態文明理念融入決策全過程、各方面,實行最嚴格的環境考核監管制度,守好生態紅線、架好監管高壓線、打造山水風景線,編制生態紅線區域保護規劃,劃定總面積近860平方公里的省級及市級生態紅線區域71個。
 
  生態愿景激發新能量。鎮江市把人民群眾對生態健康文明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突出人民主體地位,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階段性成果。整治——讓環境清朗起來。工業整治“出重拳”,累計關閉化工企業350家,壓縮水泥產能654萬噸、鋼鐵產能22.5萬噸;水環境治理見實效,累計完成河道清淤180萬方、引換水1億立方;大氣治理“下猛藥”,全面實施268項治理工程以及燃煤鍋爐、老舊車輛淘汰兩個專項工程。開放——提升生態建設水平。加強與國內外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專家團體、組織機構交流合作,和美國加州、德國GIZ、瑞士環境發展合作署、清華大學、國家應對氣候發展研究中心等機構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參加“低碳中國行”、兩岸應對氣候變化學術研討會、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等活動,把鎮江低碳發展的經驗和做法推向世界。共建——全民參與熱情高漲。開展“低碳教育進課堂”、“低碳生活進我家”等活動,推廣公共自行車出行,辦卡10萬多張、購置自行車11790輛,讓低碳生活、低碳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示范與試點的遞進——轉型升級強筋骨
 
  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先行示范區到國家低碳城市建設試點市,標注著鎮江從轉型“傷筋動骨”到升級“強筋健骨”的“脫胎換骨”,彰顯出發展質量提升的生態邏輯。
 
  “三個變”為生態增值。鎮江把握好變的邏輯,以低碳減法換取健康增長,以綠色加法凝聚發展活力,調結構、降能耗、減排放,為環境減負,為生態增值。變“散”為“聚”,建設優質園區。按照規劃面積、四至邊界、主導產業、發展目標、推進機制等“五個明確”的要求,先后規劃建設了20個先進制造業特色園區、3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30個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產業的集中集聚集約,為生態保護騰出更多空間。2015年這三大園區的銷售和產值在全市總量占比分別達到70%、60%、50%。變“低”為“高”,優化產業結構。圍繞“調高調優調輕調綠”,促進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變。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淘汰落后產能涉及企業166家。發展高端裝備制造、航空航天等六大低碳型戰略性新興產業。2014年,新興產業完成銷售3600億元,增長26%,占規模工業銷售比重達45.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達48%,服務業投資增長36.6%,均居全省第一。變“廢”為“寶”,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園區循環化改造,對廢棄物實行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形成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的體系。在全省率先實現省級以上經濟技術開發區園區循環化改造全覆蓋,其中鎮江新區被列為首批國家級循環化改造試點。構建完善的廢棄物處置產業,入選國家第四批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建筑廢棄物資源綜合利用等項目即將開工。
 
  “四個碳”為轉型增力。在全國首創以碳平臺為基礎,碳峰值、碳考核、碳評估和碳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碳管理體系。碳平臺,管理“精細化”。2013年,整合政府多部門數據資源,建成運營低碳城市建設管理云平臺,全面、直觀展現全市溫室氣體排放情況,實現了低碳城市建設的系統化、信息化和空間可視化。通過碳平臺對48家重點碳排放企業實施碳資產管理,在線監控企業煤、電、油、氣消耗及生產過程碳排放,為企業搭建碳資產管理系統,引導企業實施節能降碳精細化管理,并為政府調控、公眾咨詢、社會監督提供服務。碳峰值,牽住“牛鼻子”。把碳峰值目標和實現路徑作為低碳城市建設的“牛鼻子”來抓。運用碳平臺建立城市碳排放變化趨勢模型,提出202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的目標,比全國提前十年,既體現出鎮江確定產業發展“負面清單”、倒逼低碳發展的大氣魄,又彰顯出轉型升級、綠色發展的使命擔當。碳評估,構建“防火墻”。制定實施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碳排放影響評估制度,從源頭上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高碳排放項目。碳評估由政府公共財政買單,在能評和環評的基礎上,從低碳的角度綜合評價項目的合理性和先進性。紅燈否決、黃燈補償、綠燈放行,直觀的碳評估制度正逐步構建產業低碳發展的“防火墻”。碳考核,用好“指揮棒”。以縣域為單位,實施碳排放總量和強度的雙控考核。運用碳峰值倒逼機制,兼顧各地歷史排放量和實際減排能力,研究制定差異化碳排放目標任務,并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黨政目標績效管理體系。在全國率先出臺并試行部門和企業兩個層面的碳統計方法制度,為碳考核奠定了法治基礎。
 
  “九行動”為發展增顏。一手抓能力建設,構建完善的碳排放管理體系;一手抓項目化推進,實施“九大行動”,在一個個項目的落實中,繪就出藍天白云、綠水青山的美麗畫卷。立體化創體系。研究制定低碳城市試點實施方案和建設意見,全面實施優化空間布局、發展低碳產業、構建低碳生產模式、碳匯建設、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能力建設、構建低碳生活方式等九大行動,并細化落實到具體項目,構建立體化的低碳城市建設體系。階段化分任務。2013年-2015年,每年分別確定低碳九大行動細化任務102項、126項、120項,并將年度任務分解納入年度黨政考核,確保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展開。高效化見成果。低碳九大行動實施兩年來,投放清潔能源公交車350輛、長途客車157輛,實現CNG出租車100%全覆蓋,新增綠化造林面積10.5萬畝,綠色建筑140萬平方米。至2014年底,碳排放強度同比下降9.73%,2010年以來累計下降24.09%,提前一年超額完成“十二五”目標任務。
 
  四、生產與生態的融合——持續發展固根基
 
  離開生態抓生產是竭澤而漁、離開生產抓生態是緣木求魚。鎮江理性審視生產與生態的關系,用良好的生態環境延展生產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可持續程度,用生態激活生產,用生產保障生態,初步顯現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協同效應。
 
  托起“生態祥云”。在低碳城市建設管理云平臺的基礎上,打造全國第一朵“生態云”。功能全覆蓋。“生態云”是一個集應用與研究、數據收集處理與查詢、管理與服務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信息化綜合平臺。通過建立數據、管理、服務、交易、查詢5個中心,全面、直觀地反映生態資源和環境承載,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目標、過程、項目、重點領域管理體系。資源大整合。依托云神工程,整合國土、環境、資源、產業、節能、減排、降碳等數據資源,使全市重點污染企業以及重要的水體和山體、大氣等實現實時在線監測,運用大數據提升地方政府治理能力。企業有動力。開展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利用市場手段為企業生態轉型、資源消耗控制提供有效載體。通過節能量、排污權、碳交易、園區循環經濟信息共享與交易撮合等,促進企業增強治理污染和節能減排的積極性。群眾可觀感。建立面向政府、企業、社會的虛擬化網絡服務中心,發布政策信息、生態資訊、綠色低碳技術,鼓勵群眾建言獻策,讓群眾對生態文明建設可觀可感。
 
  創新“制度體系”。制度管根本、管長遠。鎮江在低碳建設中實現源頭嚴防、過程嚴管、后果嚴懲,向制度要紅利。創建協作協同機制。構建市生態文明建設委員會框架,推進文明委生態辦實體化運作,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由分管市長為召集人、各相關部門和轄市區負責人為成員的全市生態環保工作委員會,定期研究和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創建生態補償機制。設立市生態補償專項基金,專項用于生態修復、環境損害等生態補償。2014年以來,市級統籌年度新增稅收財力10%,以后年度以2014年為基數增長5%,各轄市區也相應設立本級的生態補償“資金池”。目前全市專項基金總額約為每年3.1億元,有效調節了生態保護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關系。創建督查問責機制。市委市政府和各轄市區、各相關部門簽訂生態文明建設責任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重點目標和重點任務。制定出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建設重點任務實施方案,以及法治保障、工作紀律保障、問責辦法等系列文件,為生態文明建設順利推進提供了保障。
 
  培育“生態文化”。深挖“文化富礦”。把傳承、發展和弘揚生態文化融入到綠色鎮江建設之中。以歷史文化為依托,以青山綠水的城市特色為背景,培育和創新特色生態文化。傳承“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教理念,將“大愛鎮江”的內涵從人與人之間的愛擴大到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愛,崇尚“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的生態理念。生態“入腦入心”。開展生態文明看鎮江、進萬家等主題宣傳活動,營造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濃厚氛圍。建設一批生態文明教育基地,將生態教育納入黨政干部培訓體系和學校素質教育。加強企業的生態環境法律法規培訓教育,提高廣大干部職工生態環境道德和責任意識。傳承“綠色基因”。開展各項“細胞”創建活動,構筑環保理念“裂變”的載體。推進生態村創建,市級以上生態村占比達90%。創建“節水型學校”40所,其中6所學校通過省級驗收。創建國家級“公共節能機構”,有的放矢地抓好節能工作。實踐證明,生態文化始于傳統、興于當下、屬于未來。
 
  五、金山與青山的深化——提升低碳新內涵
 
  當一次次面臨“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取舍矛盾時,鎮江始終保持發展定力,走生態立市之路,從以綠水青山換金山銀山,到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再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動詮釋了“青山”與“金山”關系的深刻內涵。
 
  深化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規律的認識。十多年前,面對不理解,鎮江沒有猶豫,堅持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十多年后,面對新機遇,鎮江沒有遲疑,開展“四碳創新”、“九大行動”,將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把生態資本轉變成發展資本、以綠色產業引領經濟轉型升級,實現了從粗放發展向集中集約發展的轉型,從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的轉型,深化了對實現社會主義永續發展的理解、對社會主義“發展質量規律”的認識。鎮江的實踐表明,發展規律不是像白紙黑字那樣一目了然,必須靠不懈的實踐去摸索,在科學的認知中去凝練、去升華。
 
  促進了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綠色變革。建設生態文明是一種生產關系的變革,必定帶來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深刻調整。鎮江一方面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另一方面推動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加快向勤儉節約、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轉變,實現了生產生活的綠色轉型。實踐證明,只有讓“綠色化”實現“常態化”,才能保持經濟的“綠色增長”,提高社會的“綠色福利”,擴大生態的“綠色財富”,為子孫后代留下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開創了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鎮江推動綠色低碳發展,表面上看是約束了發展,砸了一部分人的“飯碗”,但實質上,正是這種理念淘汰了落后產能,調整了資源結構,拓展了發展空間,解決了資源要素不足與資源有效利用的問題。只有把該發展的充分發展起來,把該保護的嚴格保護起來,以最少的資源消耗支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才能從生態占用、環境污染和空間無序中“跳”出來,在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格局中“沉”下去,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讓發展真正綠起來。實踐證明,人類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堅持“天人合一”的思維方式和做法,形成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行動自覺。
 
  順應了工業文明到生態文明的發展大勢。審視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沒有一個地區發展起來前不曾遺留環境破壞問題、付出艱難治理的代價。鎮江綠色低碳發展的生動實踐表明,從傳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根本是人們的價值取向要從物質的富足功利向社會的健康文明轉化,首要是生產方式要從資源掠奪型向保育再生型轉軌,關鍵是消費行為要從高消費向綠色消費轉變,要害在于扭轉GDP至上的考核體系,重點在于破解人人都說環保重要、可一旦觸及自身利益就不干了的“吉登斯悖論”。環境的警鐘令人警醒,生態的保護時不我待。我們只有向污染宣戰,“同呼吸、共奮斗”,向著生態文明的新時代行進,才能讓每一個人喝上干凈水、呼吸清潔空氣、吃上安全食品、享受良好環境,為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清、景秀的美麗家園。
 
 
  (調研組成員:朱維寧、苗成斌、尤展、趙揚波、王婷、朱瑾)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