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中國有條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添加時間:2016-06-14 】   來源:求是 分享:
核心要點:
  ■ 伴隨我國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國從高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會發生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以往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規模擴張型增長動能弱化,但并不會陡然消失,仍會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
 
  ■ 從供給側看,對外開放有利于引進技術、人才、資金,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提高生產要素的水平;參與全球分工有利于一國將資源更多配置到本國有優勢的部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需求側看,對外開放有利于利用外部市場需求。發達國家對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和技術要求遠高于本土市場,將有力地拉動追趕型經濟體技術水平與產業結構的升級。
 
  ■ 在“引進來”方面,現代服務、高端制造、研發活動和高端人才加速向我國匯聚,利用外資結構不斷提升,對提升我國產業結構的作用更為明顯。在“走出去”方面,海外低成本并購的機遇有利于我國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國際銷售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夠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的中資跨國公司。
 
  ■ 只要遵循市場規律順勢而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著力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就能把經濟增長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實現新常態下發展動能的順利轉換,迎來經濟增長的又一個黃金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持續30多年保持1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創造了人類經濟發展史上的一個奇跡。現階段,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經濟運行下行壓力加大,正處于新舊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準確判斷中國經濟增長前景,全面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對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具備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巨大潛力
 
  國際經驗表明,成功的追趕型經濟體的增速軌跡一般為倒U型曲線。伴隨我國人均GDP水平的提高,我國從高速增長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階段,會發生經濟增長動力的轉換。以往主要依靠生產要素投入的規模擴張型增長動能弱化,但并不會陡然消失,仍會在較長時間內發揮作用。同時,自主創新和結構升級將成為增長新動能,而且新的動能不斷積累、逐漸增強,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會越來越大。總體看,我國經濟仍擁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巨大潛力。
 
  從需求側看,消費需求升級和擴張的空間較大。消費需求是引領經濟增長的最終動力。未來消費需求增長主要依靠消費結構升級。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更高質量的商品與服務的需求會全面加速擴張。例如,城鄉居民需要吃得更健康、更美味,將給農業和食品工業增長注入新動力;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新產品層出不窮,電子消費需求持續快速升級;人口老齡化雖然會對經濟增長產生多重影響,但“銀色消費需求”的快速擴張效應明顯;耐用消費品需求潛力巨大,以汽車為例,2015年我國汽車保有量達到1.72億輛,每年更新需求將超過千萬輛,市場依然廣闊。加之新一代城鄉居民的消費觀念與上一代不同,對更加優質的教育、金融、信息等服務的需求旺盛。
 
  產業結構升級和綠色轉型發展對資本品的需求持續擴張。資本品投資一直占我國總投資的1/4左右,隨著產業結構加速升級,對投資品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張,企業為提高產品的檔次和質量,設備更新升級是必然選擇。當前沿海地區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已經出現了“機器換人”現象。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將綠色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之一,綠色轉型發展的加速將有力帶動治理污染的設備與技術需求增長,促進各類節能減排設備與技術的需求增加。
 
  新型城鎮化有望成為最大的需求潛力。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里茨稱,中國的城鎮化是21世紀影響人類的兩件大事之一。目前,我國城鎮化水平只有56%,按照每年一個百分點左右的增長速度,未來15年我國每年將新增1000多萬城鎮人口。與以往未能落戶的常住城鎮人口相比,新市民的消費信心更強,消費水平更高。城鎮居民對住房的剛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依然巨大。特別是,我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起點較低、欠賬較多,城鎮化水平的不斷提高將有力拉動對綜合交通運輸設施、地下管網、環境整治、舊城改造等基礎設施的投資。
 
  從供給側看,高儲蓄率是高投資率的重要基礎。投資在當期是需求,一旦形成,就轉化為供給。目前,我國儲蓄率仍接近5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有條件繼續保持高投資率。盡管當前我國整體投資效率不高,但新增投資布局進一步優化,投資效率有明顯提升。“十三五”時期,我國通過提高投資效率,將充分發揮其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
 
  人口質量紅利不斷積累。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我國勞動力數量已過峰值,人口數量紅利逐漸減少。但是,我國教育事業全面較快發展,每年僅高等教育畢業生就超過750萬。勞動力素質不斷提高,為產業結構升級和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奠定了良好基礎,人口質量紅利持續積累,正在進入新的釋放期。
 
  技術進步潛力巨大。技術進步是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當前正處于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重要窗口期,新技術層出不窮,新產業蓄勢待發。近年來,我國研發投入迅速增加,占GDP的比重超過2%,規模居世界第二;擁有近400萬人的專業研發隊伍,規模居世界首位;每年工科大學畢業生超過120萬名,位列全球首位,超過緊隨其后的5個國家的總和。同時,作為創新主體,我國企業對技術研發的認識愈益深刻,創新能力迅速增強。有研究報告認為,中國具備成為全球創新領導者的潛力。
 
  勞動生產率提升空間廣闊。經濟增長依賴于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通常,非農部門勞動生產率是農業部門的數倍,在部門間有效配置勞動力資源能夠極大促進勞動生產率的提升。過去30多年,數億勞動力從低效率的農業部門持續向相對高效率的工業或服務業轉移,是推動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原因。現階段,我國勞動力非農化的潛力依然巨大。同時,非農部門內部產業間的勞動生產率差異也十分巨大,勞動力配置效應潛力充足,將隨產業結構持續升級帶動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升。另外,各部門內部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將極大促進我國勞動生產率的提升。
 
  二、堅持開放發展將為中國經濟開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縱觀世界經濟史,領先國家從來沒有出現過長期高速增長,成功的后起追趕型經濟體增長速度明顯高于領先經濟體。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開放條件下,追趕型經濟體可以不斷學習領先經濟體的技術,將現代化歷程壓縮在更短時期內,實現“壓縮式增長”。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繼續堅持開放發展,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抓住機遇加快發展。
 
  對于追趕型經濟體,對外開放促進增長的作用十分明顯。從供給側看,對外開放有利于引進技術、人才、資金,增加生產要素的數量,提高生產要素的水平;參與全球分工有利于一國將資源更多配置到本國有優勢的部門,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從需求側看,對外開放有利于利用外部市場需求。發達國家對產品與服務的質量和技術要求遠高于本土市場,將有力地拉動追趕型經濟體技術水平與產業結構的升級。我國出口產品的質量明顯優于本土市場的同類產品,就是這個道理。與此同時,來自國際市場的競爭,也倒逼本土企業變革創新,不斷提高競爭力。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價值鏈升級的空間尤為廣闊。我國人均國民收入不到8000美元,約為美國的15%。從國際經驗看,日本、韓國人均國民收入達到這一水平后,仍保持了一二十年的高速增長。這對認識我國未來保持中高速增長潛力有一定參考價值。從勞動生產率看,我國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巨大。例如,我國汽車產業勞動生產率只及日美的1/10左右。從全球價值鏈視角看,我國目前主要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增值活動。從出口結構看,中低技術產品是我國出口的主力,高技術產品占國際市場的份額還很低。在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業,我國產品的質量、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仍有明顯差距。這說明,我國通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繼續實現“壓縮式增長”仍然具有巨大潛力。
 
  從總體看,未來我國仍處于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世界經濟處于深度調整期,全球治理體系深刻變革。盡管存在外需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挑戰,但總體看仍是機遇大于挑戰。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方興未艾,將催生一大批新興產業,有利于加速我國產業結構的升級。在“引進來”方面,現代服務、高端制造、研發活動和高端人才加速向我國匯聚,利用外資結構不斷提升,對提升我國產業結構的作用更為明顯。在“走出去”方面,海外低成本并購的機遇有利于我國企業獲取先進技術、研發能力、國際銷售渠道和品牌,打造能夠整合全球資源與市場的中資跨國公司。海外基礎設施建設熱潮,有利于我國企業擴大國際工程承包,帶動我國技術密集型設備出口,加速出口結構的升級。離岸服務外包快速發展,為我國擴大知識密集型服務出口提供了有利機遇。
 
  從現實看,我國具備抓住外部機遇加速升級的有利條件。一是一大批像華為、中車這樣的本土企業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不斷提高,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強;二是我國已經成為經貿大國,擁有充裕外匯儲備、龐大進口市場等多方面優勢,參與全球治理、塑造外部環境和參與國際經濟合作的能力不斷提升,手段越來越豐富;三是我國在移動通信、高鐵、基礎設施、成套設備等部分技術密集型產業正在形成較強的國際競爭力,顯示出實現追趕的強大能力與巨大潛力;四是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有利于參與全球競爭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正在形成。
 
  面對世界格局深刻變革,與時俱進調整對外開放戰略,是把握對外開放新機遇的關鍵。我國必須堅持開放發展理念,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扎扎實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自貿區建設,著力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才能掌握發展主動權,打造國際競爭新優勢,為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注入新的動力和活力。

  三、唯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釋放發展潛力
 
  經濟發展潛力并不會自動充分地轉變為增長實績。全面深化改革是充分釋放發展潛力的關鍵。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盡管面臨諸多挑戰,但經濟運行中的有利因素也在不斷積累。只要遵循市場規律順勢而為,通過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著力促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和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效益,就能把經濟增長潛力充分釋放出來,實現新常態下發展動能的順利轉換,迎來經濟增長的又一個黃金期。
 
  全面深化改革要統籌兼顧。要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要在重視需求側改革的同時,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重點關注企業家、創新人才和各級干部這三類關鍵群體,建立并完善監管與激勵機制,激發其創業創新的主動性與責任感,形成“愿作為、敢作為、善作為”氛圍,不斷釋放發展的潛力與活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點突出。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著力解決政府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規范政府行為,改善政府服務,降低行政成本,營造有利于創業創新的政策環境。要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和增強企業國際競爭力的目標,加快推進財稅體制、金融體制、社會保障體制改革,不斷降低企業經營成本。要以促進公平競爭為目標,加快建設規范統一的國內市場,形成各類主體平等競爭的良好氛圍,不斷增強微觀主體的活力和競爭力。
 
  全面深化改革要重視防范系統性風險。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要加強金融監管,重點化解地方債、房地產、信貸不良資產等重點領域的風險。要貫徹共享發展理念,切實解決好社會發展中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做好“去產能”過程中的職工下崗安置和社會保障等工作,做好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等工作,努力維護和諧穩定的發展環境。
 
    (作者:隆國強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