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科技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
【添加時間:2016-06-17 】   來源:求是 分享:
  到底是“需求創造供給”,還是“供給創造需求”?這個問題,已經在經濟學界爭論了數十年了。不同的回答代表著不同的經濟增長邏輯,代表著不同的政策取向。人類的需求當然是經濟增長動力(內在動力),但這個動力要轉化為經濟增長還需要供給這個發動機(實現手段)。實現經濟發展,最根本在于改進供給手段。蒸汽機的發明和改進,將人類推進到了蒸汽時代;電力的應用使人類進入到電氣時代;電子計算機的發明應用、信息技術的應用,使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歷史發展已經一再證明,正是科技創新一次次帶來難以想象的供給能力,決定了人類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因此,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提高企業的創造力,比通過刺激需求更有利于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
  供給側也就是生產側,總供給可用生產函數來表示,產量由生產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產率共同決定。其中,要素投入是指勞動、資本、自然資源等生產要素“量的增加”;全要素生產率取決于生產要素質的提升,包括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生產組織方式改善等。各國經驗都表明,要素投入在經濟體達到中等收入水平之前,比較容易表現出它的支撐力和對發展的貢獻,但其后卻要轉向衰減。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需求側刺激乏力,供給側低效供給過剩,明顯地表現出有效供給不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否定需求是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而是要通過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和利用來提高供給能力,更好地回應與引導需求,從而推動經濟長期發展。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作為供給主體的企業如何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必須提高創新能力。這與熊彼特“創造性破壞”是經濟增長本質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熊彼特認為,價格和產出的競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來自新商業、新技術、新供應源和新組織模式的競爭。麥肯錫咨詢公司資深合伙人福斯特在分析美國40多年橫跨15大產業、千余家企業的績效后發現,企業在長期運營中,其績效的增長是不連續的,而這種不連續是市場中創造性破壞形成的結果。當某個名不見經傳的新競爭者掌握了更能讓消費者接受的新產品和新技術時,市場會毫不遲疑地接受,而原本在產業中長期占據優勢的企業則可能一舉被擊敗。市場的“做事風格”就是不斷實施創造性破壞,因此政府要做的不是阻止創造性破壞的發生,而是促進企業增強創新能力,讓企業在一次次生與死的洗禮中獲得新生。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抓什么?世界經濟論壇發布的《2015—2016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盡管中國仍是全球主要新興市場中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但在科技創新相關的各項指標上表現欠佳。中國的創新總體狀況排名世界第31位,高等教育和培訓世界排名第68位,技術完備度排名第74位。而創新、高等教育及培訓、技術完備度恰恰是影響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關鍵因素。創新能力不足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掣肘。當前我國面臨經濟下行壓力,說到底就是創新乏力、創新不足。因此,抓科技創新才是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
 
    二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在于通過科技創新來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因此,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后都要落在創新驅動發展、培育創新型經濟上。
 
  世界各國經驗證明,一個國家只有擁有大批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創新型企業,并帶動更多企業走創新發展之路,才能真正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但目前我國企業普遍存在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必須花大力氣加以解決。一方面,我國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的關鍵領域和重要部門中處于支配地位。因此,應當推動國有企業結構調整,通過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讓國有企業成為創新的先鋒。另一方面,中小企業特別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是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是最具創新活力的企業群體。許多國家的實踐表明,中小企業發明新技術、新產品的效率遠高于大企業。我國的數據也表明,中小企業創造了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完成了70%以上的發明專利,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因此,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調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培育創業創新服務業,對于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獨木難成舟,單靠一個企業單打獨斗也很難成氣候。在經濟全球化和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新產品、新技術的生命周期不斷縮短,市場要求的創新頻率在不斷加快,新產品的開發與應用所需的投資也日益增大,傳統的縱向一體化模式(從產品的設計和開發、生產、分銷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全部由一個企業來完成)已越來越難以實現。這要求企業從獨立創新轉變為多元主體共生創新,與相關利益方聯結成創新共同體,打造良好的產業生態和創新型產業集群。一些國家也意識到這一點,出臺相關措施來促進共生創新。2013年6月韓國出臺了《創造型經濟落實計劃——營造創造型經濟生態系統的方案》,該方案的主要思想是大企業和中小企業通過成果共有制,共同合作開發有助于相互發展的成果,推廣公平分配合作成果。這種共生創新的理念值得我們學習。以共生創新的理念促進創新型產業的發展,涉及項目、政策等方方面面的轉變。在扶持項目上,要從支持單個技術研發轉變為支持解決方案。支持資金中既包含研發資金,也包含對成果應用單位為使用新技術新產品所付出成本的補貼。在扶持策略上,要從“抓大放小”轉變為“抓大帶小”,規定一定比例的資金用于中小企業。在扶持對象上,要從扶持單個企業轉變為扶持產業聯盟。扶持產業聯盟不能是“政府設盟、企業加盟”,而應是“企業設盟、政府協助”,以扶持資金作為引導,協助聯盟建立和維護公正公平的運作機制,使得聯盟成員從表面的“手拉手”變成內在的“心連心”,真正實現共創、共享。
 
  發展創新型經濟,還要打造創新型區域。一個區域在發展創新型產業的過程中,如果一味模仿其他區域在高技術產業創建的“增長奇跡”,不但會降低成功可能性,也將使領導者和追隨者的市場地位模式永久固化。2013年,歐盟將“智慧專業化”寫入《歐盟2020》戰略中,正是為了將有限的政府資金投入到一個區域擁有特定優勢的活動中,從而打造基于區域特色產業結構和知識基礎的創新型區域。“智慧專業化”理念一方面要求把研究和創新與經濟發展以新穎方式聯系起來(如發現創業過程、決策者與本地創新者緊密合作以確定優先領域等);另一方面要求在政策執行過程中始終關注外界情況,使區域冷靜地認清本地資本和能力在與外界知識源和價值鏈連接時所能實現的效益。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在制定區域創新發展戰略時要摒棄傳統的“自上而下”由政府領導制定的做法,轉而通過市場和政府的互動,實現自下而上的“創業發現過程”。此外,在扶持對象上,不能只是扶持一家特定的公司,或支持某個特定的產業,而是要支持具有區域特殊優勢的特定領域,從而將創新戰略與區域優勢相結合,打造創新型區域。
 
  我們所處的當今時代,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化大生產時代。在這樣的時代,成功的創新將會在世界范圍內以幾何級速度擴散開來,供給將創造出波瀾壯闊的需求,改變全球經濟格局。與需求側調控相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更有利于催生顛覆性創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味著經濟思維、政策思維的深刻調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旦成功,中國經濟將會開啟創新驅動的新紀元。
 
    (作者:趙志耘  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