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良好開局。
■ 吉林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的問題十分突出。要實現新起點上的新發展,必須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機遇,堅持把擴大有效投資、強化項目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
■ “十三五”時期,吉林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突出做好“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兩篇文章,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謀發展,把創新貫穿到振興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 國有企業在我省地位舉足輕重,但發展活力普遍不強,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有利于”的要求,堅持國資國企改革與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企業主體與出資人指導相結合、統籌謀劃與一企一策相結合,改組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造規范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業,清理退出低效無效資產,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準確把握國內外發展大勢,系統總結改革開放歷史經驗,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作為國家老工業基地,吉林正處在攻堅克難、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發展中面臨的矛盾和問題更加凸顯,特別是供需結構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創新能力不夠強、體制機制不健全這“四大瓶頸”已成為前進道路上的絆腳石。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內在規律和重點任務,扎扎實實把改革舉措落到實處,奮力開創吉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局面。
一、突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著力培育轉型升級新動能
在粗放型發展方式慣性作用下,現階段吉林的供給體系呈現中低端產能過剩、高尖端產能缺乏等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著全省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要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重點任務,努力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良好開局。我們要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十三五”時期發展的戰略重點和工作主線,優化供給結構,補齊補強短板,推動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躍升。
把去產能作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當前,我省去產能最為緊迫的是化解鋼鐵、煤炭、水泥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用法治和市場化手段推進產業升級,努力在更高水平上實現結構平衡。減少無效低端供給,既要淘汰落后產能,也要嚴格控制增量,防止新的產能過剩。要倡導“工匠精神”,改造傳統落后供給,推動生產方式向智能精致轉變。要妥善處置“僵尸企業”,推動企業兼并重組,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防范誘發社會風險。
把去庫存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環節。當前的工作重點是抓好房地產和糧食去庫存。房地產方面,打好需求、棚改、政策、調控“四張牌”,推進以滿足新市民住房需求為主的住房體制改革,確保房地產業健康發展。糧食方面,做好“加工消化、過腹轉化、結構優化”三篇文章,優化糧食產品結構,提升糧食比較效益,調優糧食種植結構,有效減少糧食庫存,特別是重點消化1380.6億斤國家臨儲玉米庫存。
把去杠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有效手段。從目前情況看,盡管我省杠桿運用水平相對較低,但金融風險相對較高,只有去杠桿才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對吉林來說,去杠桿有三個重點:一是深化地方金融機構改革,規范發展互聯網金融,縮短融資鏈條,降低地方金融機構風險;二是大力發展資本市場,引導企業優化融資機構,擴大直接融資,降低杠桿率;三是打擊民間非法集資活動,確保金融平穩運行。
把降成本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要求。當前,企業經營成本過高,既抑制了企業的投資活動,也抑制了企業的轉型升級,是影響全省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要綜合施策打好“組合拳”,降低企業稅費成本、融資成本、用電用地等要素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這“六個成本”,努力治愈企業高成本這塊供給側的“硬傷”,著力改善企業營商環境,著力提高企業盈利能力,著力培育企業發展活力。
把補短板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突出任務。補齊補強短板是吉林新一輪振興的關鍵所在。要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爭當農業現代化排頭兵”的要求,加快建設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走出一條集約、高效、安全、持續的現代化大農業發展道路。要補齊服務業短板,堅決打好服務業攻堅戰,努力使服務業年均增長保持10%以上,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到2020年要達到45%以上。要補齊城鄉收入短板,著力擴大增收渠道,堅決打好脫貧攻堅戰,不斷提升低收入群體的幸福感。
二、堅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著力增強轉型升級新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把經濟發展抓好,關鍵還是轉方式、調結構,推動產業結構加快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我們要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振興發展的關鍵課題,既做到經濟運行“穩”字當頭,更要做到結構調整“進”在其中,“加減乘除”一起做,向上突圍發力,促進產業升級,持之以恒推進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突出精準有效,優化投資結構。吉林作為經濟欠發達省份,經濟總量不大、結構不優的問題十分突出。要實現新起點上的新發展,必須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重大機遇,堅持把擴大有效投資、強化項目建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要抓手。一方面,用好國家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政策,打好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和長春新區兩個金字招牌,謀劃建設一批帶動力強的重大項目。另一方面,依托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更多國內外資金、民間資本投資,不斷增強吉林發展活力。
培育新興產業,優化產業結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不能再唱“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要做好加減乘除。這一重要論述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吉林產業結構的根本弊端。吉林必須著力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集群發展和高端發展,加快構建多業并舉、多元支撐的產業格局。鞏固“老三樣”,實施汽車、石化、農產品加工業三大支柱產業振興工程,延伸企業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培育“新四樣”,實施醫藥健康、裝備制造、建筑、旅游四大優勢產業發展工程,提高產業發展接續能力。壯大新興產業,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小衛星、無人機等產業,打造吉林經濟新的增長點。
注重統籌協調,優化區域結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區域協調發展不是平均發展、同構發展,而是優勢互補的差別化協調發展。“十三五”時期,吉林要實現協調發展,必須立足區域資源、產業、生態等基礎條件,推動東部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經濟區“三大板塊”建設。東部突出“綠”字,重點在生態保護與修復、資源轉化、產業升級、興邊富民等方面做好文章;中部突出“新”字,重點依靠創新引領、帶動、支撐全省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西部突出“水”字,重點發展規模特色現代大農業,以水而活、以水而興,打造各具特色、良性互動、協調有序的區域發展新格局。
三、依靠改革創新轉換發展動力,著力形成轉型升級新優勢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深化改革,關鍵在于釋放創新活力,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十三五”時期,吉林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轉型升級的第一動力,突出做好“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兩篇文章,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創新促改革、以改革謀發展,把創新貫穿到振興發展的全過程、各領域。
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加快構建多層次、多領域、多渠道的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增強創新創造活力。強化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引導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形成以企業為主導的產學研結合機制。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完善科技成果轉化“舟橋”機制,消除科技創新中的“孤島現象”,促進創新成果更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
加強創新能力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瞄準世界科技前沿領域和頂尖水平,推進重大科技項目建設,力爭在基礎科技領域有創新、關鍵核心技術領域有突破。加強創新平臺建設,推進國家技術轉移中心、院士工作站建設,打造一批高端創新研發平臺。推動先進技術應用,落實“互聯網+”計劃,加快生成新企業、新業態、新產業,讓科技為經濟發展提供強勁動力。
加強創新人才建設。人才是創新的根基,創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重點實施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千人計劃”和承接沿海發達地區人才創業轉移的“靚仔工程”,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加強創新型企業家隊伍建設,打造富有創新精神、敢于承擔風險的企業家隊伍。落實人才激勵保障政策,營造各類人才一展身手、大有作為的良好環境。
四、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著力釋放轉型升級新活力
體制機制問題是制約吉林振興發展的根本性問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吉林時強調:“要大力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面深化改革,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努力形成充滿活力的體制機制。”“十三五”時期,我們要堅持“國企改革要深化、民營經濟要發展、簡政放權要徹底、市場活力要增強”的總體思路,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敢于動奶酪,突出問題導向,抓好市場對接,加快形成充滿內在活力的體制機制。
突出國有企業改革。國有企業在我省地位舉足輕重,但發展活力普遍不強,深化改革勢在必行。要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三個有利于”的要求,堅持國資國企改革與結構性改革相結合、市場化運作與政府推動相結合、企業主體與出資人指導相結合、統籌謀劃與一企一策相結合,改組建立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改造規范股份制混合所有制企業,清理退出低效無效資產,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模式和經營機制,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突出發展民營經濟。與發達地區相比,我省最大差距就是民營經濟發展滯后。要把發展民營經濟擺上突出位置,加強“雙創”平臺建設,全面提升民營經濟發展水平。著力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大力發展互聯網金融等新模式新業態。大力踐行“親”、“清”二字要求,著力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為民營經濟發展創造良好軟環境。
突出推進簡政放權。關鍵是推動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和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要堅持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權力清單、責任清單管理,提高放權“含金量”,增強監管有效性,突出服務主動性。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堅決把該放的放開,把該減的減掉,把該清的清除。要加大問責力度,強化違紀追責,加強過程監督,決不讓為官不為、懶政怠政成為簡政放權的“攔路虎”。
突出增強市場活力。改革就是要充分激發市場活力和發展活力。要深化財稅、金融、價格等關鍵環節改革,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健全市場主體平等高效使用各類生產要素的體制機制,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清理和規范市場準入限制,為市場主體營造公平有序的市場環境,努力做到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