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對國民經濟運行及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深刻影響。服務業不僅是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也是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成長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發展。
■ 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伴隨產業結構的演進。一般認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勞動力依次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繼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從農業演變為工業、然后升級為服務業,這是產業成長和供給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
■ 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特點,因而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斷提高,會明顯增加勞動需求。2012—2015年間,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非農就業增加200萬人,比2009—2011年間多增加約65萬人,這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仍保持總體穩定的根本原因。
■ 服務業本身就是供給體系的組成部分,服務業發展能夠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并帶動相關領域改革。現階段,供給結構調整滯后于需求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與工業升級以及消費升級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是要解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及其內部子結構不平衡、不協調以及資源錯配問題。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已成為國民經濟第一大產業。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加快轉變,對國民經濟運行及經濟結構調整產生了深刻影響。服務業不僅是減緩經濟下行壓力的“穩定器”,也是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的“助推器”,更是孕育新經濟新動能成長的“孵化器”,需要大力加快發展。
一、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符合發展規律
服務經濟加快發展是國家現代化的一般規律。經濟發展的過程必然伴隨產業結構的演進。一般認為,隨著人均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勞動力依次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繼而向第三產業轉移,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從農業演變為工業、然后升級為服務業,這是產業成長和供給結構演變的一般規律。隨著制造業專業化程度的提高和社會分工的日益深化,生產性服務需求不斷衍生;收入水平提高后,生活性服務需求急劇膨脹,共同推動服務業加快發展。
服務業比重超過工業是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標志。從國際經驗看,多數發達國家都經歷過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的重大轉型。美國轉型時間為1950年前后,德國和日本發生在1970年前后,韓國發生在1990年左右。這一轉型主要表現為,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開始超過第二產業,工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見頂回落,而服務業占比保持較快上升。比如,德國1971—1981年服務業占比年均提高0.81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比重年均下降0.72個百分點;日本1969—1977年服務業占比年均提高0.69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比重年均下降0.35個百分點;韓國1989—1995年服務業占比年均提高0.62個百分點,而第二產業占比年均僅提高0.01個百分點。
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已進入服務業較快發展的新階段。近年來,我國經濟進入轉型發展新階段,呈現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新特征。我國經濟總量已穩居世界第二,201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8000美元左右,正處于中等偏上收入向高收入邁進的關鍵階段,居民消費升級步伐加快,工農業轉型升級需求強勁,共同推動服務業較快發展。2013—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速分別為8.3%、7.8%和8.3%,今年上半年增長7.5%,7月份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7.8%。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12年首次超過第二產業,今年上半年進一步上升至54.1%,占據 “半壁江山”。從就業結構看,1994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口占全部就業人口的比重達到23.0%,超過第二產業;2011年,比重上升至35.7%,超過第一產業,成為吸納就業最多的產業。
二、服務業較快發展是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的重要支撐
服務業發展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保證經濟平穩增長。經濟由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變,不僅表現為服務業增加值占比超過工業,而且表現為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持續提升,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沖了工業增速放緩帶來的壓力,使經濟增速換擋而不失速。2013—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發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47.6%上升到54.1%,提升6.5個百分點。同時,服務業大多不是資本密集型產業,受投資波動影響小;多根植于本地市場,受國際市場波動影響小;產品差異化程度高,受需求波動影響小;主要依靠消費拉動,而消費增長具有較強穩定性,因而服務業發展能夠平滑經濟波動,增強經濟平穩性。由于服務業對經濟周期性變化不敏感,因而具有熨平經濟波動的重要作用。隨著服務業比重持續提高,我國經濟運行的波動性也明顯減小。2011—2015年,GDP增速標準差為1個百分點,而2006—2010年GDP增速標準差為2.1個百分點。
服務業發展開拓產業領域,促進就業持續擴大。服務業具有勞動密集特點,因而服務業的較快發展和增加值占比的不斷提高,會明顯增加勞動需求。2012—2015年間,GDP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以帶動非農就業增加200萬人,比2009—2011年間多增加約65萬人,這是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但就業仍保持總體穩定的根本原因。此外,服務業發展能夠進一步暢通勞動力稟賦與經濟機會相結合的渠道,延長“人口紅利”。近年來,我國工業企業用工需求有所減弱,但由于服務業發展較快,農民工用工總量繼續保持增加勢頭,2015年增長1.3%。特別是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轉變為服務業主導后,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加快發展的趨勢,這有利于為高等教育水平的勞動者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充分釋放“人才紅利”。
服務業發展提高勞動者報酬,促進居民收入增加。服務業發展在大幅增加就業的同時,會加快改變全社會勞動力供求關系,進一步推動勞動者報酬上漲。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供給發生重大變化,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總量自2012年開始逐年下降且降幅擴大;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進一步增加了勞動力需求,推動工資持續上漲。2012—2015年城鎮單位就業人員工資年均上漲10%左右,農民工工資年均漲幅在15%左右。隨著服務業在供給體系中比重上升,勞動者報酬在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份額逐步提高。與2010年相比,2014年勞動者報酬占比提高了3.2個百分點。此外,服務業持續較快發展有利于加快推動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促進農村居民家庭工資性收入增長,從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三、服務業較快發展有利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服務業發展有利于供給結構的優化調整。服務業本身就是供給體系的組成部分,服務業發展能夠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并帶動相關領域改革。現階段,供給結構調整滯后于需求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與工業升級以及消費升級相關的現代服務業發展嚴重不足。發展現代服務業就是要解決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及其內部子結構不平衡、不協調以及資源錯配問題。目前服務業發展面臨較多制度壁壘,民營資本進入服務業常常遇到許多“玻璃門”、“彈簧門”的制約。加快服務業發展就是要破除這些制度障礙,通過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創新,一方面將一部分優質資源從低效行業中轉移出來發展服務業,另一方面通過服務業這個中介把人力資本、技術資本和知識資本源源不斷導入制造業部門,提升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因此,發展現代服務業并不是對制造業的矮化,也不會導致產業空心化,而是對包括制造業在內的整個供給體系的改造升級。
服務業發展有利于推動“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難免會造成失業,而失業人員再就業主要依靠服務業。據有關部門測算,未來3—5年,我國完成煤炭、鋼鐵行業去產能任務需安置180萬職工,這些職工絕大部分需要靠服務業來吸收。“去庫存”首要任務是降低房地產庫存。房地產業是服務業的重要行業,關聯效應大,民生涉及面廣,必須積極有序推進去庫存。“去杠桿”的核心是降低財政金融風險。我國企業部門杠桿率較高,增加了潛在的財政金融風險。為此,必須進一步完善和創新金融服務供給體系,既需要完善間接融資體系,又要積極擴充直接融資渠道,更要改善金融服務。“降成本”關鍵是要降低企業用工成本、融資成本和物流成本。用工貴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城市生活成本不斷攀升,包括房租房價過快上漲、子女入學入托難、看病難看病貴等,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相關服務業供給不足。融資貴的主要原因是大銀行對中小企業“惜貸”、中小型金融機構數量過少,從根本上需要通過發展金融服務業來解決。此外,我國物流成本也相對較高,社會物流總費用占到GDP的18.0%,需要通過發展物流業降低成本。“補短板”任務集中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高新技術等領域。教育、醫療、養老、扶貧等公共服務領域存在大量短板。以醫療資源為例,2015年,我國每千人擁有醫師數為2.21人,而2010年德、法、英、美四個國家的該指標分別為3.69人、3.45人、2.74人和2.41人。我國公共設施存量僅為西歐國家的38%,北美國家的23%。可見,要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重點任務落地落實,促進服務業較快發展是關鍵。
四、服務業發展是新經濟成長的主要源泉
服務業已成為新經濟的領頭羊。當前我國發展正處于關鍵時期,必須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多數現代服務業是在工業和農業充分發展的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并且隨著分工的不斷深化,眾多新服務還會不斷誕生。我國工農業基礎較為扎實,為服務業分工演化提供了強大支撐,特別是隨著互聯網等新技術的普及,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的服務應用和創新日益活躍。旅游、文化、養老、健康、體育等五大“幸福產業”快速發展,“分享經濟”正在向餐飲、家政等傳統行業延伸,網絡約車、遠程教育、在線醫療、數字家庭等新服務方興未艾。今年1—7月份,全國網上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26.1%;上半年,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5.6%,高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長11.5%;網絡約車平臺滴滴出行,已在我國400余座城市為近3億用戶提供一站式出行服務,5月20日專快車日成交訂單總數首次突破1000萬大關。
服務業發展是產業邁向中高端的助推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往往都需要借助新興產業的力量。我國服務企業與工農企業的融合發展漸成趨勢,有效促進了工農業轉型升級。農業家庭經營與產前、產中、產后等環節的多種服務企業聯合,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了農業機械化程度和現代化水平,推進了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和生產方式轉變。服務業發展對工業企業轉型升級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現代工業企業對研發、設計、信息咨詢、交通運輸等生產性服務業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金融、保險等現代服務業發展大大降低了工業企業的融資成本;越來越多的工業企業與零售企業、網絡公司等服務企業合作開拓市場,并依靠由其提供的大數據資源獲取最新的市場信息;管理咨詢、技術中介、教育培訓等服務機構直接參與工業企業的組織重構、技術更新和人力資源配置等運營環節,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工業向中高端邁進。今年上半年,高技術產業和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10.2%和8.1%,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2和2.1個百分點。
服務業發展有利于落實綠色發展理念。多數服務業屬于勞動或知識密集型行業,具有鮮明的低碳特征。因此,產業結構由工業為主轉向服務業為主,必然大幅降低經濟增長對能源資源的依賴程度。在我國第三產業中,交通運輸業和批發零售業兩大行業增加值占比達到30%左右,2014年兩大行業每萬元增加值能源消費總量分別僅為工業的44.9%和29.4%。隨著服務業占比持續上升,我國能源消費結構和能源利用效率正在發生深刻變化。2016年上半年,煤炭消費在全部能源消費中的比重同比下降2.9%,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繼續減少,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9.3%。
從今后一個時期看,我國服務業具有巨大發展潛力和成長空間。初步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服務業潛在增長率為8%左右,按服務業貢獻率50%—55%計算,可拉動GDP增長4.0—4.4個百分點,比“十二五”期間多貢獻約0.5個百分點,這將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因此,我們要順應規律,抓住機遇,堅定不移推動服務業大發展、大繁榮。
(作者:國家統計局黨組書記、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