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科研成果
淺談國家創新發展和國企提質增效
【添加時間:2016-11-15 】   來源:中國建材雜志 分享:
鄭朝華

       關鍵詞:
創新發展 提質增效 深化改革
 
  摘要: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路前后相續,自力更生是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中華民族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必由之路。國有企業要在提質增效攻堅戰中,讓創新成為提高質量的不竭動力,讓改革成為增加效益的永恒力量。
 
  晴空一鶴排云上,不忘初心到碧霄。2016年是國家決勝全面小康開局之年,是國企實現提質增效攻堅之年。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管理創新、商業模式創新、業態創新和文化創新相結合,推動發展方式向依靠持續的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勞動力素質提升轉變,促進經濟向形態更高級、分工更精細、結構更合理的階段演進。習近平在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作出重要指示,國有企業是壯大國家綜合實力、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必須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國家發展和國企強壯的相互關系是什么,科技創新和提質增效的內在邏輯是什么,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
 
  創新發展是提質增效的根本目的
 
  2016年5月30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習近平發表講話中指出,我國科技事業發展的目標是,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不創新不行,創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們不識變、不應變、不求變,就可能陷入戰略被動,錯失發展機遇,甚至錯過整整一個時代。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應對發展環境變化、把握發展自主權、提高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破解經濟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是更好引領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然選擇。2016年6月1~7日,科技部牽頭主辦國家“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主題為“創新驅動發展,科技引領未來”。我國“十二五”期間取得重大標志性科技成果13項,其中深海潛水技術躋身世界前列,新能源汽車整體發展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北斗導航系統在40多個城市開展應用并走出國門,高速列車打造中國高端裝備新名片。所有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中國企業尤其是國有企業的貢獻。國有企業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不斷增強產品、技術、服務的競爭力,持續提升效益、創新、全球化的新水平,使得中國向著世界科技強國不斷前進。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源自美國,隨后蔓延波及世界各國,造成影響至今尚未擺脫。美國自1894年以來,一直占據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位置,引領第三次科技革命,成為創新發展領導者。然而,美國導致了1929年世界大蕭條,1987年股市崩盤,2008年金融危機。由此得出推論,創新發展和經濟危機一直相伴而行,就像一個硬幣的兩面,其中的一方的存在,總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作為其前提條件。隨著信息時代到來,創新領域和創新類別愈來愈多,創新風險引人關注和令人擔憂。以金融創新為例,許多經濟學家認為,由金融創新而創造出的金融衍生品,就是2008年全球危機的元兇。美國早在1856年就發生一場重大金融創新,出現先租后買、分期付款的信貸消費模式。信貸消費隨后被推廣到美國各種商品的銷售,汽車分期付款、住房抵押貸款等應運而生。1921年,美國首次發行信用卡;2006年,美國每人持有5張信用卡,家庭信用卡負債平均達到7000美元;2010年,美國信貸消費總額已達2.4萬億美元,其中沒有包括住房抵押貸款;如今,美國國內生產總值中,超過70%是由居民消費創造的,顯示出消費對美國經濟的巨大推動作用。1994年~2006年,美國有超過900萬個家庭,在此期間擁有了自己住房。從此,美國人均居住面積達到60平方米,這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房貸證券化與次級房貸這兩大金融創新。2008年9月14日,美國百年老店、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成為一場全球金融危機的導火索。金融創新讓無數人圓了住房夢,金融風險也讓無數人付出沉重代價。
 
  2015年10月,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這五大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唯物辯證法主張,對待矛盾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直面矛盾,運用矛盾相輔相成的特性,在解決矛盾過程中推動事物發展。對處于改革攻堅期、矛盾凸顯期、風險疊加期的當今中國來說,不創新就會死路一條,不協調就會分崩離析,不綠色就會天怒人怨,不開放就會自生自滅,不共享就會天下大亂;只有走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路子,才能走出一條健康之路、富強之路、光明之路。對于創新發展而言,就是面對全球科技競爭、經濟競爭激烈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不強的突出矛盾,注重解決發展動力問題。創新發展就是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人才作為支撐發展的第一資源。國有企業作為“共和國長子”,是國家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中國建材集團作為連續六年進入世界500強的國有企業,堅持正確的企業方向、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創建優質的“六星”企業,推行高效的“八大”工法,在科技創新、提質增效、轉型升級方面,一直走在中國企業的前列。2016年8月22日,集團公司與中材集團實施重組,中國建材集團將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加快打造世界一流企業等方面譜寫新篇章。
 
  提質增效是創新發展的必要條件
 
  2016年3月25日,全國國有企業提質增效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在京召開。李克強關于提質增效重要批示中指出,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在困難面前勇于擔當,主動作為;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圍繞提質增效升級,積極投身新經濟發展,在推動新動能培育和傳統動能改造提升方面走在前列;下決心瘦身健體,苦練內功,努力向技術創新要效益,向深化改革要效益,向結構調整要效益,向管理改善要效益,實現品質和品牌新的躍升。2016年6月30日,中國經濟學家吳敬璉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上直言:“包括我在內的許多人都覺得,國企改革似乎進展得太慢。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雖然沒有絕對優勢,但它掌握的資產是最重要的資源,而且它所處的行業往往具有居高臨下的地位,對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狀況和效率有著重大影響。如果國有經濟的經濟效率不能提高,它的杠桿不能降低,它的投資回報不能夠提高,那么對于整個國民經濟都會起到拖后腿的作用。”《求是》2016年第15期發表《堅決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文章強調,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是支撐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舉措,是做強做優做大中央企業的重要舉措。由此看出,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中央企業增加值占到全國GDP的10%,稅費貢獻占到全國財政收入的1/6。只有國有企業實現提質增效目標任務,真正成為有活力、有較強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市場主體,才能推動經濟社會全局的明顯改善,從而實現國家創新發展和國民經濟持續增長。
 
  2016年7月20日,《財富》雜志發布世界500強排行榜。中國上榜企業達到110家,比去年增加4家,繼續位列世界第二;美國上榜公司為134家,比去年增加6家。今年世界500強的入圍門檻209億美元,比去年減少28億美元,利潤之和比去年下降11%。從而看出,全球大企業的收入和利潤都出現下滑。專家分析,上榜企業涵蓋52個行業,中國企業涉及數量只有一半。尤其是第三產業的服務領域,除了銀行、金融行業之外,服裝、家居、娛樂、醫療保健、信息技術等服務方面,中國都交了白卷。還有汽車制造業,美國通用、福特兩家公司的利潤171億美元,中國上汽、一汽、東風、北汽、廣汽、吉利等6家企業的盈利114億美元,中國制造業缺乏全球價值鏈的競爭能力。另外,中國金融企業和非金融企業的盈利能力相差懸殊,除去臺灣7家上榜公司,103家企業中10家銀行的平均利潤182億美元,93家非銀行企業的平均利潤16億美元。中國企業平均利潤32億美元,美國公司平均利潤51億美元,相差三分之一。世界500強是全球大企業,國有企業占中國上榜企業絕大多數。因此,國企為主的中國大企業脂肪多、肌肉少,有數量、缺力量。《財富》500強既是光榮榜,也是診斷書。中國企業在世界500強企業中排名上升固然值得高興,國有大企業更要通過提質增效由大變強變優,增強中國企業的市場競爭力,提高中國企業的品牌影響力。《人民日報》評論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大而全、小而全現象普遍,專業化協作水平較低,大中小企業缺乏聯合協作關系。大企業要自強,也要帶領產業走強,成為優化產業生態的主導力量。大企業要“長個子”,更要“長腦子”,成為實現重大基礎創新突破的主力軍。
 
  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2016年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有力、有度、有效地落實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這“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國有企業包括中央企業占據石油、鋼鐵、煤炭、建筑材料、有色金屬、機械制造等重要領域,一方面,中央企業在原油、粗鋼、動力煤、電解鋁、水泥、普通機床等低端產品上供給能力過剩,面臨白熱化競爭,盈利空間受到嚴重擠壓;另一方面,在特殊鋼材、芯片、高性能材料等高附加值產品上供給能力不足,無法滿足高端、精細化的市場需求。如何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中央企業創新發展一批、重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矯正供需結構錯配,提高供給質量,成為國有企業提質增效“難啃的硬骨頭”,成為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任務的關鍵環節。2016年8月22日,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他就水泥行業如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必須從去產量和去產能兩方面著手。去產量主要是解決眼前需求不足、價格過低的問題;只有去產能才是根本解決行業長治久安的問題,要防止去產量的同時,帶來增產能的傾向,維持行業良性發展。日本水泥行業去產能的經驗值得借鑒,上世紀90年代日本水泥產量達到1.2億噸,產能嚴重過剩。日本采取了兩個措施,一是依托市場競爭,規模小的水泥企業在競爭中不斷被淘汰,最后形成日本的三大水泥巨頭公司,水泥年銷量降到4000多萬噸;二是水泥向環保轉型,通過垃圾焚燒提供水泥生產能源,降低水泥生產成本,同時加大技術創新使水泥性能不斷提升。國有企業要在提質增效攻堅戰中,用創新應對挑戰,讓創新成為提高質量的不竭動力;以改革抓住機遇,讓改革成為增加效益的永恒力量。
 
  回首向來蕭瑟處,人間正道是滄桑。中國的創新發展之路前后相續,今天的奮斗將成就明天的光榮。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講話以“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為主題,明確提出了永葆奮斗精神、永懷赤子之心,把牢思想之舵、高揚理想之旗,堅持中國道路、推進改革開放,貢獻中國智慧、促進和平發展,堅守人民立場、從嚴管黨治黨。中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綱領指引下,肩負雙重歷史使命。既要繼續完成發達國家早已完成的傳統工業化,又要趕上方興未艾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時代潮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中國企業既不能復制傳統工業化的“鋼鐵文明”和“機械文明”,更不應重復那種任由資本、技術排擠勞動和破壞環境的發展模式。國有企業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以信息化為翅膀,以綠色發展為新目標,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為我國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提供“高端智庫”,作為“向創新進軍”的“中國宣言”;完成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跑好科技創新的“接力賽”,作為“向創新進軍”的“中國抉擇”;培養更多駕馭超級跑車的“賽車手”,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建功立業,作為“向創新進軍”的“中國承諾”。自力更生是中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奮斗基點,自主創新是中華民族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必由之路。

       (作者單位: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