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鋼鐵工業調整升級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十三五”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理念給“十三五”時期鋼鐵工業調整升級注入了靈魂。從《規劃》相對于“十二五”規劃的變化中,我們可以探究出我國鋼鐵工業的發展脈絡。
第一,存在的問題出現了重大變化。
“十二五”初期,我國鋼鐵工業存在的問題主要還是:品種質量亟待升級,布局調整進展緩慢,能源、環境、原料約束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等等。如今,我國鋼鐵工業面臨的主要問題發生了重大變化,產能過剩矛盾加劇成為焦點。與此同時,自主創新水平不高、資源環境約束增強這兩個老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企業無序競爭的問題也十分嚴重。
從問題導向的思路出發,未來5年,我國鋼鐵工業必須聚焦于解決產能過剩矛盾,這是當前鋼鐵工業的主要矛盾。與此同時,在化解過剩產能、減量化發展的過程中,我國鋼鐵企業不應過分追求速度和規模,而應追求質量和效益,并高度重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減輕資源環境約束,促進企業有序競爭。
第二,面臨的形勢發生了根本變化。
“十二五”初期,我國鋼鐵工業面臨的形勢是需求增速趨緩、資源價格高漲、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環境壓力增大、鋼鐵需求量進入峰值弧頂區,整個行業呈現出低增速、低盈利的運行態勢。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了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階段,鋼鐵工業面臨著需求下降、產能過剩、有效供給不足、出口下降等方面的嚴峻挑戰,鋼材消費強度和消費總量呈“雙降”走勢,生產消費步入峰值弧頂下行期,呈波動緩降趨勢。
鋼材生產消費從“增速放緩”到“需求下降”,從“峰值弧頂”到“峰值弧頂下行期”,鋼鐵行業進入“減量發展”新時期的態勢十分明顯,著力化解過剩產能、提高有效供給,實現鋼鐵行業脫困發展已是當務之急。
第三,提出的目標反映了思路變化。
“十二五”初期,我國鋼鐵工業提出了“初步實現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的目標。“十三五”期間則提出,到2020年,我國鋼鐵工業將實現全行業根本性脫困,力爭到2025年,“實現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歷史性跨越”。這是既立足于當前實際,又著眼于長遠發展的目標,彰顯了中國鋼鐵人的務實和自信。
《規劃》提出了15項(17個)發展指標,其中新增9項指標,繼續沿用5項指標,調整變化1項指標,具體見表1。
新增9項指標中,有2項與去產能直接相關,即產能總量、產能利用率,延續了國務院政策文件對化解1億噸~1.5億噸粗鋼產能的要求,并提出將總產能壓減到10億噸以下,產能利用率提高到80%;有2項指標與智能制造相關,即鋼鐵智能制造示范試點企業數量、兩化融合關鍵指標,反映了鋼鐵工業實施智能制造的重要性;有2項與節能減排相關,即能源消耗總量、污染物排放總量,表明隨著鋼鐵工業進入減量化發展時期,我國鋼鐵企業將在降低能耗總量、污染排放總量方面做出積極貢獻;其余3項分別是主業勞動生產率、鋼結構用鋼占建筑用鋼比例和工業增加值增速,分別反映在對效率、產品和價值等方面的要求,表明我國鋼鐵工業在減量化發展的同時,要提高效率、優化產品、提升創造價值能力。
繼續沿用的5項指標包括:產業集中度目標值仍和“十二五”一樣,要求達到60%(CR10),但由于起點下降,任務量翻了一翻還多,可見兼并重組是未來鋼鐵行業的一項重點任務,也是難點所在;噸鋼綜合能耗、噸鋼耗新水量、噸鋼二氧化硫排放量則要求在“十二五”基礎上繼續下降,盡管目標下降值減小,但考慮下降空間縮小的因素,實現起來難度不小;鋼鐵工業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指標在“十二五”期間不但沒有實現增長0.5%的目標,反而下降了0.1%,此次仍然和“十二五”一樣提出了1.5%的目標,是一項巨大挑戰。
調整變化的1項指標是由“十二五”的“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調整為“鋼鐵冶煉渣綜合利用率”,不再是簡單粗放地回收渣鐵、渣鋼,而是更加強調冶煉渣高效高附加值綠色化利用。
第四,發展的重點體現了任務變化。
《規劃》提出了積極穩妥去產能、去杠桿,完善鋼鐵布局調整格局等10項重點任務,與“十二五”時期提出的9項重點任務相比,有了非常大的變化,見表2。
“十三五”時期,去產能、去杠桿是行業調整升級的十大任務之首。《規劃》提出,綜合運用市場機制、經濟手段和法治辦法,嚴禁新增鋼鐵產能,依法依規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與“十二五”時期相比,“十三五”時期,我國鋼鐵行業將加大對“淘汰落后產能”的落實力度。政策剛性十足,提出“各地一律不得凈增鋼鐵冶煉能力”“全面取締生產‘地條鋼’的中頻爐、工頻爐產能”等要求。
十大任務中,布局調整位居第二,重視程度較“十二五”時期明顯提高,具體要求也發生重大轉變。比如,以前只是對河北、山東、江蘇、遼寧、山西等部分鋼鐵規模較大的地區提出減量調整,而西部地區部分市場相對獨立的區域和新疆、云南、黑龍江等沿邊地區可適度發展鋼鐵工業,東南沿海鋼鐵基地建設更是得到鼓勵。“十三五”時期的布局調整則高度強調“減量調整”,京津冀、長三角、中西部、東北老工業基地等產能都需要壓減,沿海地區也“不再布局新的沿海基地”,而是“立足現有沿海基地實施組團發展,提質增效”,內陸地區更是要“以區域市場容量和資源能源支撐為雙底限,堅決退出缺乏競爭力的企業”。對于城市鋼廠,《規劃》則給出了“關停轉產、搬遷轉移、與城市協調發展”等更加多樣化的政策導向。
“十三五”時期,我國在調整升級過程中,高度重視自主創新,提出“在鋼鐵領域建設國家級行業創新平臺”“推動建設國家技術創新示范鋼鐵企業,支持以鋼鐵為主導產業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在關鍵技術方面,圍繞生產工藝關鍵技術、產品質量關鍵技術、智能制造關鍵技術等方面,提出了若干重點發展的技術,如關鍵工藝裝備智能控制專家系統、高效低成本潔凈鋼冶煉技術等。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提高有效供給。“十三五”時期,圍繞提高“鋼鐵有效供給水平”,我國提出將推動服務型制造發展、提升質量水平、加強品牌建設等,即全面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理念和服務意識,創造和引領高端需求,在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等領域,突破關鍵品種瓶頸,持續增加有效供給。同時,高度強調提高以穩定為核心的產品質量,并建立以質量為中心的品牌體系。
制造強國建設要求發展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根據《規劃》,“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夯實智能制造基礎,全面推進智能制造,同時大力推進綠色改造升級,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引導綠色消費等。比如,我國將支持鋼鐵企業完善四級信息化系統建設,鼓勵優勢企業探索搭建鋼鐵工業互聯網平臺,以互聯網訂單為基礎,滿足客戶多品種、小批量的個性化需求;建設綠色工業園區,推進鋼鐵與建材、電力、化工等產業及城市間的耦合發展;加快鋼結構建筑推廣應用,提出力爭將鋼結構用鋼量由目前的5000萬噸增加到1億噸以上,鼓勵鋼企主動加強與下游產業協同,研發生產具備高強度、耐腐蝕、長壽命等性能的高品質鋼材。
兼并重組是鋼鐵工業調整升級的重要內容。與“十二五”時期點名企業引導跨地區、跨所有制企業重組和區域優勢企業重組的方式不同,“十三五”時期,我國提出要推動行業龍頭企業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形成若干家世界級一流超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在某些細分市場形成若干家世界級專業化骨干企業,并在區域內形成若干家特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力爭徹底改變“小散亂”局面,同時強調兼并重組要減量化。
在深化對外開放、提高國際化水平方面,“十三五”時期,我國將力推國際產能合作,提出“有力有序推動優勢產能走出去”“鼓勵優勢鋼鐵企業到海外建設鋼鐵生產基地和加工配送中心,帶動先進裝備、技術、管理對外輸出”“支持國內企業通過境外并購、股權投資等方式,建立全球營銷研發服務體系”。與“十二五”時期提出的“在境外投資建設鋼鐵廠”“參與國外鋼鐵企業的兼并重組”相比,“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國際化發展的層次、水平上又邁上了新臺階。
關于增強鐵礦資源保障能力,“十三五”時期,我國在海外礦、國內礦方面分別強調“穩步推進優質、低成本的礦產資源境外生產基地建設和海外優質礦山資源股權投資”“支持一批競爭力強的現有國內鐵礦企業,強化國內礦產資源的基礎保障作用。鼓勵不具競爭力的國內鐵礦企業停產退出”。這與“十二五”時期提出的“有序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石、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加大國內鐵礦資源的勘探力度,鼓勵國內現有礦山資源的整合”等相比,有明顯轉變。在全球鐵礦供求關系發生轉變的背景下,“十三五”時期,我國在加強鐵礦資源保障方面將更加務實、理性,強調市場競爭力,特別是要重視海外鐵礦石的高效供給。
第五,配套的政策彰顯了措施變化。
“十三五”時期,我國對配套政策進行了精簡,更強調落實已有政策。比如,落實好去產能重大政策,發揮好工業企業結構調整專項獎補資金的引導作用,落實去產能的職工安置、債務和不良資產處置等配套政策,對不符合行業規范要求和改造未達標的企業,引導金融機構嚴格執行信貸審查、嚴控新增授信;推進鐵礦山稅費改革,推動取消加工貿易項下進口鋼材保稅政策,適時調整重大技術裝備所需鋼材進口稅收減免政策。實施鋼鐵行業規范經營動態管理,在已有工作基礎上,逐步探索規范企業分級分類管理等。
第六,中國鋼鐵工業擁有光明的未來。
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崛起、調整是一種必然,也是世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和中國鋼鐵實際、特點共同作用的結果。
經過多年努力,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具備了較強的競爭力,形成了獨特的發展優勢。一是中國鋼鐵工業擁有全球最大的內需市場,這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不會改變,也是中國鋼鐵工業繼續保有、提高競爭力的堅實基礎;二是中國鋼鐵工業擁有包括生產運營、規劃設計、營銷服務、技術研發、裝備制造、施工建設、物資供應、配套支撐產業等在內的完整產業體系,整體競爭力較強;三是中國鋼鐵工業擁有全球最豐富、最具潛力的人才資源,眾多冶金類及相關的高校、院所、機構、企業等在發展過程中培育、集聚了基數龐大的人才資源,這是難得的寶貴財富。
中國鋼鐵工業5年規劃不斷引領中國鋼鐵向更高水平邁進。中國鋼鐵工業具備良好的基礎、獨特的優勢,只要按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沿著減量化調整升級的道路走下去,一定會擁有更加光明的未來!
(作者: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院長、高級工程師 李新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