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實體經濟,事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任何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發展的根基。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這為我們振興實體經濟指明了方向和路徑。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把振興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著力點。
提高供給質量 激發實體經濟活力
振興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任務,必須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制造業是振興實體經濟的主戰場。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制造基地,具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備的生產配套能力。這是堅實基礎,也是明顯優勢。振興實體經濟,要在加快制造業改革發展、提高供給質量上下功夫,從而真正激發自身活力。一是要發展先進制造業。要推動實體經濟與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生產方式向數字化、智能化、精細化、差異化、綠色化轉變,著力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爭取彎道超車,培育世界領先企業,培育若干先進制造業集群,提升國際競爭力。二是要支持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要加快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企業裝備升級換代,產品提檔升級,由低端低質向產業鏈前端和高品質邁進。三是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瞄準國際標準,以建設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為載體,加強主體培育、平臺建設和項目建設,全面提升服務業發展質量和效益。
加快創新發展 培育實體經濟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是實體產業發展的制勝法寶。一是狠抓前瞻性、引領性、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加強應用基礎研究,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支持企業布局前沿技術,組織實施一批國家重點科技專項和科研攻關項目,加快攻克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一批重大自主創新戰略產品。二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鼓勵企業富集創新資源,培育一批創新型領軍企業,實施科技企業“小升高”計劃,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加快創建一批國家級企業創新載體。促進科技成果市場化轉化機制,著力打造開放共享的跨界協同創新載體,完善產權交易市場,切實打通科技成果轉化通道,充分調動企業、高校科研院所、領軍人才等各方面的積極性。組織實施重大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進一步強化政策落實,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搭建優質平臺,提供一流服務,營造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實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人才開發投入力度,建設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優化發展環境 夯實實體經濟基礎
良好的發展環境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保證。要進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場的邊界,繼續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健全完善市場體制機制,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一是著力推進“放管服”改革。要以激發市場活力為重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簡政放權,打破行政性壟斷;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營造公平競爭市場環境,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通過放松或取消價格管制,減少市場價格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放寬服務業準入限制,堅決打破各類“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完善市場監管體制,構建優良的政務環境、法治環境、社會環境、市場環境。二是著力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建立健全各類國有資產監督法律法規體系,實現國有資產監督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系統化。三是著力激發非公有制經濟活力。進一步消除各種隱性壁壘,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和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四是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暢通政企溝通渠道,規范政商交往行為。倡導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充分激發一線創業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五是著力強化要素保障。進一步落實和完善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高效配置勞動力、土地、資本、技術等要素,打通人才、資本、技術、土地等生產要素向實體經濟合理流動的通道。健全財政、貨幣、產業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營造崇尚實業的社會氛圍、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讓人才、資金等各類要素更多更好地向實業聚集。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