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要點:
■ 人無自信難以自立,國無自信難以自強。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制造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更是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 政府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強大后盾。放眼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政府不作為的條件下成為制造強國。我們必須發揮好政府的戰略謀劃和政策引導作用,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強大支撐。
■ 企業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核心力量。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主體,在堅定中國制造自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制造企業強,中國制造才能強;制造企業有自信,中國制造才能有自信。
■ 消費者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國品牌要成為世界名牌,首先要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對中國制造的自信,最終要表現為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
人無自信難以自立,國無自信難以自強。發展先進制造業,建設制造強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戰略目標。制造業作為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主導力量,更是綜合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當前,制造業已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焦點。我國制造業既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的雙重擠壓,也面臨資源環境約束強化、生產成本上升、粗放發展模式難以為繼等挑戰。立足于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肩負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使命,我們更需要堅定對中國制造的自信。
自信不是憑空產生的,底氣足則自信強。對中國制造的自信來自哪里?
自信,來自于我國不斷提高的制造實力和創新能力。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建成了門類齊全、獨立完整的制造業體系,成為世界制造業第一大國。我國科技創新實現了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的重大變化,已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大國。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正引領數字經濟、平臺經濟、共享經濟快速發展,航天工程、超級計算機、量子通信、大飛機工程、高速鐵路、國產航母等一大批“中國制造”成果驚艷全球。這些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的新成就、新突破,正推動我國不斷創造新的輝煌。我們已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道路。有理由相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上,我國完全有能力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
自信,來自于我國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我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擁有令眾多國家羨慕的潛在市場需求。當前,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一帶一路”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成效逐步顯現,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進展,鄉村振興戰略穩步推進……一項項重大戰略的實施,推動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內需潛力不斷釋放。消費市場的總量擴張和結構升級,不僅對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的日常消費需求愈加旺盛,而且對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中高端需求日益凸顯,為制造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自信,來自于我國不斷顯現的人才優勢。人才資源是市場經濟最寶貴的資源。當前,我國有13億多人口、9億多勞動力,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總數超過1.5億。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人才結構優化升級特征更為明顯。從研發、轉化、生產到管理的人才培養體系逐步完善,研發人員在企業從業人員中的占比逐年增加,高技術產業從業人數增長明顯加快,以留學人才為主體的海外人才引進數量快速增加,引進人才層次不斷提高,高端人才在科技創新、重大項目攻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發揮……我國的人口紅利正轉化為人才紅利,為實現制造強國積蓄了源源不斷、充沛強勁的動力。
自信,更來自于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建設制造強國的重要政治保證。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世界經濟復蘇乏力、保護主義抬頭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黨以巨大的改革勇氣和強烈的責任擔當,堅持觀大勢、謀全局、干實事,成功駕馭了我國經濟發展大局。正是因為有黨的集中統一領導,我們形成了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政策框架,為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也正是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我們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積極防控金融風險,大力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我國供給體系質量不斷提高,我國制造業正堅實地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
我們有理由自信,并不意味著我們有理由自滿,更不意味著我們有資格盲目自大。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我國制造業大而不強,在技術創新能力、品牌建設能力、資源利用效率、產業結構水平、信息化程度、全球化經營等方面還存在很大差距。我們既有國產大飛機能上天、圓珠筆頭卻需要大量進口的無奈,更有節假日國人把國外市場電飯煲、馬桶蓋搶購一空的尷尬。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任務艱巨而緊迫。善作者還需善成。我們必須進一步堅定對中國制造的自信,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這需要政府、企業和我們每一個人的共同努力。
政府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強大后盾。放眼世界,還沒有哪個國家能在政府不作為的條件下成為制造強國。我們必須發揮好政府的戰略謀劃和政策引導作用,為發展先進制造業提供強大支撐。要著力構建國家制造業創新體系,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成果轉化力度,培育一批高水平制造業領軍企業。深化“放管服”改革,最大限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稅負,加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強化企業主體地位,不斷優化提升營商環境。深化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著力防范化解金融風險,落實有利于制造業轉型升級的財稅政策和金融政策。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多層次制造業人才隊伍,積極為制造業引智創造良好條件。推動形成新一輪制造業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序放寬制造業準入限制,健全產業安全審查機制和政策法規體系,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發展環境。
企業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核心力量。企業作為技術創新和發展先進制造業的主體,在堅定中國制造自信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制造企業強,中國制造才能強;制造企業有自信,中國制造才能有自信。制造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心和使命感,更多地把精力放在主業上,在發展實體經濟上下功夫,防止“脫實向虛”。要發揮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主體作用,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化解過剩產能,推動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加快推動綠色制造。大力培育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提升制造產品的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樹立和弘揚產品的質量意識、品牌意識。不斷提高技術研發能力,完善專業技術人才、經營管理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科學規范的培訓體系,健全客觀公正的績效評估體系,完善人才激勵的管理方式和薪酬體系。
消費者是堅定中國制造自信的重要源泉。中國品牌要成為世界名牌,首先要得到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對中國制造的自信,最終要表現為中國消費者對中國產品的信心。當前,我國消費者越發呈現后工業化時代的多元化消費特征,對制造業的激勵作用越來越強。建設制造強國,不能缺少熱愛中國制造、培育中國品牌的社會氛圍。我們作為消費者,需要自覺增強社會責任感,對中國產品給予更多的信任與支持,像國家領導人出席外交活動時那樣自信與驕傲地使用中國產品。我們需要更加理性的消費,擺脫對外國產品的迷信,提高對中國品牌的認同,培養信賴中國品牌的消費文化。
制造業強大,則中國更強大;制造業繁榮,則中國更繁榮。未來或許有亂云飛渡的艱難險阻,但我們更有中流擊水的自信從容。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始終保持攻堅克難的勇氣,就一定能抓住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把我國建設成為制造強國,譜寫出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雄偉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