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楠,女,漢族,1971年8月生,1996年7月參加工作,200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科技哲學博士,現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研究員。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89--1993河北理工大學自動化系,取得工學學士學位;
1993--1996清華大學電機系,取得工學碩士學位;
1997--2001年于北京大學科學與社會研究中心,取得哲學博士學位;
2001--2004年工作于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
2004--2009借調到國家發改委從事由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聯合資助的“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項目(CRESP)”的項目管理,擔任項目管理辦公室執行副主任;
2009--2011年于北京大學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11年11月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2012年10月--2013年9月作為中組部選派的第八批和第九批中青年干部到國家信訪局掛職鍛煉一年。
研究領域
自2001年開始從事中國能源發展戰略和能源政策研究,重點研究領域涉及節能、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包括核能、水能、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電動汽車與清潔交通、城市垃圾處理、能源管理體制等。
學術兼職
上海大學兼職教授
中國氣象學會氣候變化與低碳發展委員會委員
主持過的重要課題
1、2014年主持環保部委托課題《化學品環境立法體系綜合研究》(課題負責人)。
2、2013年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委托課題《推進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產業轉型研究》(為課題負責人和報告執筆人);
3、2012年深圳嘉力達公司委托課題《我國公共機構實施合同能源管理的障礙及對策研究》(為課題負責人和報告執筆人);
4、2011年國家能源局委托課題《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研究》(為課題負責人和報告執筆人);
5、2010年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委托課題《我國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制度必要性研究和設計建議》(為課題負責人和報告執筆人);
6、2009年國家能源局委托課題《我國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產業研究》(為項目主持人和報告執筆人);
7、2008年美國能源基金會資助課題《關于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的戰略思考》(為項目主持人和報告執筆人);
8、2003年主持中國經濟信息網委托課題《中國電動車技術和市場化前景研究報告》(為課題負責人和報告執筆人)。
參與過的重要課題
1、2006年參加中國科學院《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研究第三卷《中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課題組,負責第六章關于可再生能源部分的編寫;
2、2005年參加侯祥麟院士牽頭的《油氣資源可持續發展與替代戰略研究》課題組,為子課題《電動車替代燃料》的主要參與者及《電動車替代燃料》專題報告的執筆人;
3、2004年與德國Karlsruhe大學French-German Institute for Environmental Research(DFIU/IFARE)合作開展企業清潔生產過程的課題研究,并參與編寫了研究報告“Integrated Process Design for the Inter-Company Plant Layout Planning fo Dynamic Mass Flow Networks”;
4、2004年參加中國工程院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能源資源技術經濟研究專題》課題組,為子課題《我國節能潛力專題研究》的課題主持人和報告執筆人;
5、2003年參加中國科學院《節能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為子課題《我國電力節能技術發展戰略》的課題主持人和報告執筆人;
6、2002年參加“十五”國家863電動汽車重大專項。
政策建議
自2003年開始,作為執筆人,多次給中央領導呈送有關我國能源安全和能源發展的重要政策建議,所提出的政策建議均在國內產生了積極反響。代表作有:
《我國啟動內陸核電還須十分審慎》(2012年);
《我國能評制度建設和實施亟待完善》(2012年);
《鼓勵燃煤小火電“綠色轉型”的政策建議》(2012年);
《關于我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發展的戰略思考》(2009年);
《關于大力支持我國太陽能關鍵技術自主創新的建議》(2006年);
《風力發電——我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的最現實選擇》(2004年);
《2020年實現小康社會我國到底需要多少能源》(2004年);
《我國與美國、日本的能源利用效率差距到底有多大?》(2003年)等等。
學術論文
1、王亦楠,“利用生物質能改造燃煤小火電的政策建議”,《經濟要參》2013年第23期;
2、王亦楠,“中國要不要重啟核電”,《中國改革》2012年第9期總第346期,p83-86;
3、王亦楠,“內陸核電不宜啟動”,《能源》2012年第8期,總第45期;
4、王亦楠,“小火電重生記”,《能源》2012年第6期,總第43期,P68-69;
5、王亦楠,“我國大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發展現狀及政策建議”,《宏觀經濟研究》2010年第11期,p12-23;
6、王亦楠,“對我國發展太陽能熱發電的一點看法”,《中國能源》2006年第8期;
7、王亦楠,“八面玲瓏展威風——介紹一種新的“采用數倍聚光的光伏發電系統”,《中國能源》2005年第12期;
8、王亦楠、何祚庥,“風力發電“救濟”電荒――風力發電是隨我國能源和電力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最現實選擇”,《中國風能》2005年第1期,總第1期;
9、王亦楠、何祚庥,“實現小康究竟需要多少能源”,《今日中國論壇》2005年第1期;
10、王亦楠、何祚庥,“混合動力車技術不是我國的最佳產業機遇”,《科技導報》2003年第12期;
11、王亦楠,“跨國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的新階段”,《求是》2002年第1期;
12、王亦楠,“當代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命運”,《高校理論戰線》2001年第6期。
報刊文章
主要有:
1、“鼓勵燃煤小火電“綠色轉型””,《中國經濟時報》2012年4月12日;
2、“給能評和環評一樣的法律地位”,《21世紀經濟報道》2012年8月29日;
2、“用風力發電“救濟”電荒”,《經濟日報》2004年6月5日;
3、“多管齊下緩解能源緊張”,《中國財經報》2004年8月10日;
4、“重視第三產業的能源利用效率”,《經濟日報》2004年4月28日;
著作文獻
譯著:王亦楠,《知識經濟:21世紀的信息本質》,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參著:
1、《中國能源與可持續發展》,2007年科學出版社;
2、《Integrated Process Design for the Inter-Company Plant Layout Planning fo Dynamic Mass Flow Networks》,2007年德國Karlsruhe大學出版;
3、《我國電力節能技術發展戰略》中國電力出版社2006年;
4、《信息科學技術與當代社會發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王亦楠,《中國能源安全形勢與展望》,首部國家安全藍皮書《2014 中國國家安全研究報告》(劉慧主編)第二個重大安全議題,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年 5 月出版,第32~5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