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研究工作 >  研究員
葉興慶
【添加時間:2015-04-03 】   來源: 分享:
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部長,中國農業大學兼職研究員、吉林農業大學兼職教授、中國林業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農業經濟學會常務理事。
 
1980年9月-1984年7月,華中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學習,獲學士學位。1984年9月-1986年7月,中國農業大學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研究生班學習,1987年獲碩士學位。1992年9月-1995年7月,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農業經濟管理專業博士研究生在職學習,獲博士學位。
 
1986年7月-1992年12月,國務院扶貧辦政策研究處,任副主任科員、主任科員,期間于1988年9月-1989年3月在意大利羅馬管理學院學習。1992年12月至2013年7月,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任副處長(1993年10月)、處長(1997年10月)、助理巡視員(2000年12月)、巡視員(2005年12月),期間于2004年3月-7月在中央黨校半年制中央國家機關中青班第一期學習,2012年3月在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第63期加強黨性修養專題培訓班學習。
 
在國務院扶貧辦政策研究處工作期間,主要從事貧困地區發展研究。參加了國家哲學社會科學“七五”規劃重大課題“中國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研究”,出版了學術專著《中國邊緣地帶的經濟增長》(人民出版社1990年),在《經濟研究》、《中國農村經濟》、《農業經濟問題》等專業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翻譯出版《國外貧困研究文獻譯叢》(第二輯,改革出版社1993年)、《中國:90年代的扶貧戰略》(與高鴻賓、張一明合譯,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3年)。獲農業部第一屆青年優秀論文一等獎(當時國務院扶貧辦為農業部內設機構),中央國家機關第二屆青年優秀論文二等獎。
 
在國務院研究室農村司工作期間,主要從事涉及“三農”問題的領導同志講話起草和政策研究。參與起草1993年以來歷次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領導講話,2004年至2013年的10個中央1號文件,黨中央、國務院其他有關農業農村問題的多個重要文件和大量領導同志講話稿。在現代農業、新農村建設、糧食流通體制、農村稅費體制、城鎮化、農民工、土地制度等方面有深入研究,撰寫了大量調研材料,多次獲得國務院領導同志批示,為推動相關決策發揮了重要作用。出版專著《現代化與農民進城》(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推進農村改革發展的行動綱領》(河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農村經濟體制》(青島出版社1995年),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2011年和2012年連續獲得國務院研究室年度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2012年獲中央國家機關公文寫作競賽(調研報告類)一等獎。
 
研究報告:
 
“合理界定農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調查研究報告》2013年第202號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三權’抵押貸款,著力探索破解農村融資難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3年第60期
 
“農產品價格‘破頂’后市場調控應有新思路”,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3年第48號
 
“應對農產品自給率下降的思路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3年第36號
 
“臺灣農地流轉陷入困境給我們哪些警示”,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3年第31號
 
“甘肅扶貧調研的感悟和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3年第17號
 
“改革征地補償制度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2年第36號
 
“把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2年第21號
 
“促進農民工市民化必須解決好成本消化問題”,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2年第13號
 
“促進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分析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2年第2號
 
“對農產品貿易逆差的分析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2年第9號
 
“持續釋放農業勞動力的思考和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1年第13號
 
“正確認識和應對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1年第1號
 
“西部地區水利建設取得積極進展——西部大開發水利對策研究之一”,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1年第19號
 
“水仍是制約西部大開發的突出因素——西部大開發水利對策研究之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1年第20號
 
“部分國家水利建設做法對我國西部地區水利建設的啟示——西部大開發水利對策研究之三”,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1年第21號
 
“促進西部地區水利建設的建議——西部大開發水利對策研究之四”,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1年第22號
 
“相互制農業保險的成功實踐——對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公司的調研”,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10年第62號
 
“促進被征地農民市民化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0年第52號
 
“完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退出機制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0年第43號
 
“對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的看法和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0年第15號
 
“通脹預期下的農業政策取向”,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10年第7號
 
“不應把‘雙放棄’作為農民進城落戶的先決條件”,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9年第61號
 
“實現產能提升與生態保護雙贏——從興安盟看如何支持新興產區提升農業產能”,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9年第71號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農民工——建議把解決進城農民工居住問題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儲備性政策”,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9年第29號
 
“農村勞動力轉移對我國工業化城鎮化的影響分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問題研究之四”,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9年第19號
 
“用好用足城鎮化效應的思考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9年第9號
 
“抓住培育農村承包土地流轉市場的關鍵環節——浙江省慈溪市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的做法及啟示”,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9年第17號
 
“找準擴大農村消費的著力點”,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9年第7號
 
“接續和提升農業產能的中堅力量——關于龍頭企業在保障農產品供給中所起作用的觀察與思考”,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8年第39號
 
“統籌城鄉發展的先行者如何更上一層樓——江西農村電網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8年第23號
 
“部分全國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對深化農村改革的新期待”,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8年第13號
 
“城鄉居民收入究竟差在哪里”,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8年第4號
 
“實現天保工程預期目標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黑龍江森工林區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38號
 
“井井通電  戶戶持卡——河北電力公司支持現代農業建設的做法及面臨的困難”,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34號
 
“西部地區也能發展現代農業——云南農業調查與思考”,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21號
 
“‘招工難’向中部地區蔓延意味著什么”,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16號
 
“當前農村值得注意的一些新情況——粵西農村調研后的思考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5號
 
“當前現代農業建設面臨的情況與建議——粵西現代農業建設調查”,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7年第4號
 
“農民工返鄉創業是一個新生事物——3省5縣農民工返鄉創業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7年第37期
 
“農村低保與扶貧開發都應當抓好——云南農村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7年第28期
 
“基層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四川省資陽市新農村建設調查”,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6年第58號
 
“創新產業發展模式  破解農村金融難題——四川省資陽市農業‘四亮點’調查”,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6年第55號
 
“以林權制度改革促進林業又快又好發展——福建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取得明顯成效”,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6年第49號
 
“創新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的成功實踐——青島九聯集團的做法及啟示”,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6年第31號
 
“農村面貌發生顯著變化的五年——‘十五’農村發展回顧之一”,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5年第30號
 
“‘三農’政策力度明顯加強的五年——‘十五’農村發展回顧之二”,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5年第31號
 
“經驗來之不易、問題依然突出的五年——‘十五’農村發展回顧之三”,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5年第32號
 
“一個欠發達地區是如何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贛州調查(上)”,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5年第70號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若干建議——贛州調查(下)”,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5年第71號
 
“當前鄉鎮機構改革中應注意的五個問題——四川平昌縣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5年第65號
 
“現階段不宜過多提高農業用水價格”,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5年第49號
 
“高度重視沿海防護林在抵御海嘯等自然災害中的作用”,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5年第12號
 
“推進農村綜合改革的幾點看法和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5年第16期
 
“關于‘十一五’期間在北方旱區大力推廣保護性耕作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4年第91號
 
“統籌城鄉發展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之一”,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4年第30號
 
“實施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體制起點——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之二”,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4年第31號
 
“統籌城鄉發展方略的基本內涵——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之三”,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4年第32號
 
“統籌城鄉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與階段性目標——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之四”,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4年第33號
 
“統籌城鄉發展的主要途徑——統籌城鄉發展研究之五”,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4年第34號
 
“廣東省土地利用存在的突出問題及促進集約用地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4年第48期
 
“當前主產區糧改進展情況、問題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86號
 
“改革農村五保戶供養制度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52號
 
“部分省取消農業特產稅的做法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43號
 
“主產區糧食補貼方式改革的分析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39號
 
“SARS疫情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28號
 
“市場糧價下跌的原因、后果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27號
 
“農產品如何‘破壁’而出”,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3年第3號
 
“對農民索取過多是城鄉發展不協調的重要原因”,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3年第88期
 
“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要解決四個問題——江西婺源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2年第30號
 
“清理民工收費取得積極進展,鞏固成果尚需解決深層問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2年第16號
 
“改保護價收購為直接補貼農民——安徽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2年第7號
 
“農產品行業協會:現狀、問題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2年第17號
 
“農村扶貧開發”,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2年第58期
 
“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2年第57期
 
“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情況及問題”,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2年第23期
 
“日、韓兩國如何開放大米市場”,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1年第65號
 
“關于明年糧食進口問題的分析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1年第64號
 
“當前糧食生產和流通形勢的基本判斷——福建、江西調查之一”,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1年第22號
 
“進一步完善糧食產銷政策  促進市場糧價合理回升——福建、江西調查之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1年第23號
 
“主銷區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問題的調查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1年第2號
 
“關于當前農村經濟形勢的分析與對策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2001年第7號
 
“面向國際市場  調整農業結構——加入世貿組織與農業發展對策研究之二”,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1年第13號
 
“我國水資源利用面臨的五大問題——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問題研究之二”,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1年第3號
 
“明年農產品關稅配額進口對國內農產品市場的影響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1年第30期
 
“玉米價格走勢分析”,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1年第17期
 
“關于山東省部分縣(市)擠占挪用糧食風險基金問題的調查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1年第7期
 
“關于解決部分農民缺糧問題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室內通訊》2001年第3期
 
“確保食用農產品衛生安全的六點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2000年第27號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小型水利體制改革”,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0年第15號
 
“促進全國農業生產合理布局和區域農業持續均衡協調發展的政策建議”,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2000年第16 期
 
“貧困縣如何調整農業結構——河南省淅川縣調查”,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9年第46號
 
“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的幾點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9年第6號
 
“關于用糧食以工代賑促進退耕還林和坡改梯的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8年第89號
 
“河北執行糧食購銷政策遇到的問題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8年第39號
 
“開拓農村市場的潛力、問題及建議”,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8年第27號
 
“農民有了當家水——山東費縣深化農田水利體制改革實行小型農田水利家庭經營責任制的調查”,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8年第11號
 
“建立‘一主多輔’糧食流通新體系”,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1997年第10號
 
“日本經濟的三點印象及啟發”,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7年第94號
 
“農民負擔暗訪記”,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7年第37號
 
“落實中央減輕農民負擔文件的難點與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7年第5號
 
“積極穩妥地實現糧價并軌”,國務院研究室《研究報告》1997年第1號
 
“廣西糧食銷價調整后社會反響平靜——廣西糧食調研情況反應之一”,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6年第65號
 
“擴大流通渠道是解決今年賣糧難的重要途徑——廣西糧食調研情況反應之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6年第66號
 
“糧食儲備制度的作用為什么沒有預期的那么大”,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6年第10號
 
“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的九點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6年第7號
 
“農產品收購不能動用公安和武警”,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6年第3號
 
“穩定市場糧價,抑制通貨膨脹,關鍵在于明年糧食生產有一個新的增長”,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5年第34號
 
“走資源節約型糧食增長之路”,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5年第32號
 
“關于當前農業形勢和建議”,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5年第7號
 
“日本調整農業保護政策對我國的啟示”,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5年第26號
 
“遼寧是怎樣實現糧食總量平衡有余的”,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4年第69號
 
“韓國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做法值得借鑒”,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4年第14號
 
“河南省小麥豐收,是不是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問題解決了——河南省糧棉主產區調查情況反映之一”,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3年第64期
 
“改變價外加價政策,農民反映強烈——河南省糧棉主產區調查情況反映之二”,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3年第65期
 
“棉鈴蟲發生早、蟲量大、來勢猛,棉農聞蟲色變開始毀棉改種玉米——河南省糧棉主產區調查情況反映之三”,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3年第66期
 
“夏糧收購資金缺口大,‘無錢緩收’的口子不可開——河南省糧棉主產區調查情況反映之四”,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3年第67期
 
“糧食預購定金未到戶,政策優惠被截流——河南省糧棉主產區調查情況反映之五”,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3年第68期
 
“對財稅、金融體制改革中涉及農業部分的意見”,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3年第33號
 
“糧棉主產區如何擺脫困境——河南4個糧棉大縣調查”,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3年第28號
 
“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費改稅’”,國務院研究室《決策參考》1993年第11號
 
學術論文及其它文章:
 
 “通過城鎮化擴大內需是立足長遠的戰略選擇”,載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編《人的城鎮化——40余位經濟學家把脈新型城鎮化》,中國經濟出版社2013年6月版
 
“新形勢下亟需完善村級治理機制”,《農民日報》2013年8月10日第2版
 
“堅守‘同步’底線抑或開創‘反超’奇跡——今后8年農民收入增速能跑贏城鎮居民收入增速嗎”,第六屆中國農村發展高層論壇,北京,2013年5月25-26日
 
“如何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013年3月版
 
“農業經營體制變革是歷史的必然”,《農民日報》2013年2月8日第2版
 
“農業經營體制創新的前世今生”,《中國發展觀察》2013年第2期
 
“中國農業的體制轉軌與發展轉型”,《農村工作通訊》2012年第12期
 
“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邁過農業這道坎——從2012年中央1號文件主題看我國農業的出路”,《國際金融》2012年第3期
 
“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如何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十一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中國言實出版社2012年3月版
 
“怎么看城鎮人口過半”,中宣部《時事報告》2012年第4期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拐點是否已經到來”,載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編《收入分配改革的破題之路》,2012年2月版
 
“努力延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的勢頭”,《中國發展觀察》2012年第5期
 
“我國本輪農產品價格上漲的原因及應對措施”,《國際金融》2011年第2期
 
“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加強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有哪些舉措”,《十一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學習問答》,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年3月版
 
“持續釋放農業勞動力的思考和建議”,《中國發展觀察》2011年第5期
 
“持續釋放農業勞動力仍應是基本政策取向”,《農民日報》2011年5月28日第3版
 
“針對農業農村薄弱環節大興農田水利建設”,《農民日報》2011年2月1日,載唐園結、孫林主編《黃金十年——黨的十六大以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軌跡》,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9月版
 
“推進城鎮化是解決好‘三農’問題的必由之路”,《農民日報》2010年2月9日第1版,唐園結、孫林主編《黃金十年——黨的十六大以來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軌跡》(中國農業出版社2012年9月版)
 
“浦東城鎮化鏡鑒”,《中國改革》2010年第9期,王爍主編《變革世界的中國策Ⅰ》(鳳凰出版傳媒集團、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6月版)
 
“通脹預期下的農業政策取向”,《國際金融》2010年第2期
 
“農民‘退鄉進城’過程中的集體產權處置問題——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尹成杰主編《加大城鄉統籌力度,協調推進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業農村現代化》(中國農業經濟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農民‘被城市化’過程中的集體資產處置問題——以上海浦東新區為例”,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主編《‘十二五’:城鄉一體化的趨勢與挑戰》(中國長安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China’s Urban-Rural Integration Policies, Journal of Current Chinese Affairs, V38, No4, 2009(http://journals.uni-hamburg.de/giga/jcca/article/view/120/120)
 
“尊重市場規律  政府引導服務”,《農民日報》2009年3月13日第9版
 
“金融危機之下更要重農”,《農民日報》2009年2月7日第3版
 
“做大做強中心鎮事關經濟長遠發展”,《農民日報》2009年1月27日第7版
 
“在應對危機中促進農業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國際金融》2009年第3期
 
“在應對危機中努力保持農業農村發展好勢頭”,《學習與研究》2009年第2期
 
“關于中國城鄉收入差距的四個猜想和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三條路徑”,載《轉型中的農村發展:城鄉協調發展的新戰略》(第四屆中國農業現代化比較研究國際研討會暨第八屆歐洲中國農業農村發展發展大會論文集,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1月版)
 
“走向現代企業要結合好村情”,《農民日報》2008年10月20日第8版
 
“找準發展縣域經濟的著力點”,《經濟日報》2008年2月2日第6版
 
“農業生產絲毫不能放松”,《經濟日報》2008年10月17日第4版
 
“繼續做好放活農民的大文章”,《中國發展觀察》2008年第5期
 
“新思路保供給促增收”,《中國發展觀察》2008年第2期
 
“完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的政策建議”,《林業工作研究》2008年第1期
 
“工業化中期建設現代農業必須科學處理的幾個關系”,《農業經濟問題》2008年第1期
 
“一脈相承  與時俱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觀察”,遼寧省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論壇,沈陽,2007年11月
 
“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西安城市規劃》2007年第1期
 
“中國農業亦應‘走出去’”,《瞭望新聞周刊》2007年第20期
 
“理性看待農產品貿易逆差”,《瞭望新聞周刊》2007年第19期
 
“現代農業與我國農業發展”,《華夏星火》2007年第3期
 
“國外農業產業鏈運作經驗對我國的啟示”,《開發性金融研究》2007年第3期
 
“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中國發展觀察》2007年第2期
 
“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四點認識”,《今日中國》2007年第1期
 
Farm trade deficits: No cause for concern, China daily, May 14, 2007
 
“農業發展應實現‘五好三快’”,《經濟日報》2007年10月9日第16版
 
“拓展功能  促進增收”,《經濟日報》2007年8月7日第16版
 
“加快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經濟日報》2007年1月15日第6版
 
“關于全球化影響我國農業發展的兩個基本面”,載《全球化與新農村建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5月
 
“扎實推進  務求取得實效”,《農民日報》2006年6月30日第5版
 
“注重探索現代農業經濟制度”,《農民日報》2006年12月14日第6版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經濟日報》2006年2月13日第6版
 
“2007:現代農業瞄準三大著力點”,《半月談》2006年第24期
 
“推進新農村建設需要培養農民的合作意識”,《農村經營管理》2006年第11期
 
“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山西農經》2006年第5期
 
“推進新農村建設對農村金融創新提出了新要求”,《國際金融》2006年第5期
 
“‘十一五’期間深化農村改革的總體思路研究”,《農村經濟文稿》2006年第3期
 
“建設新農村應遵循共同規則”,《農村工作通訊》2006年第2期
 
“要讓農民以土地所有者身份參與城鎮化建設”,四川省委政研室《調查與決策》2006年專刊
 
“談談現代農業制度建設問題”,載畢美家主編《論現代農業制度建設》,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關于推進新農村建設的四點認識”,段應碧主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研究》(2006年中國農業經濟學會論文集,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年7月版)
 
“把握五個關鍵環節,從農民最關心的事情做起”,《農民日報》2005年10月26日第3版
 
“重視提高耕地質量”,《農民日報》2005年2月2日第3版
 
“緊緊抓住資源資產化”,《福建日報》2005年7月5日第5版
 
“多途徑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人民日報》2005年1月10日第13版
 
“‘十一五’期間農村改革的總體思路研究”,《農村工作通訊》2005年第12期
 
“新農村建設應成為‘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半月談內部版》2005年第12期
 
“統籌城鄉發展的階段性目標與主要途徑研究”,《農村經濟文稿》2005年第4期
 
“在宏觀調控中加強農業:回顧與展望”,《宏觀經濟管理》2005年第3期,或《農村經濟文稿》2005年第2期
 
“新一輪糧改的突破及其局限性”,《農業發展與金融》2005年第1期
 
“對我國農業政策調整的幾點思考”,《農業經濟問題》2005年第1期
 
“未來中國農業政策走向分析”,《中國發展觀察》2005年第1期
 
“我國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2005年4月29日“新華網”
 
“應走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農村工作通訊》2005年第7期
 
“從一號文件解讀糧改新突破”,《縣市領導內參》2004年第6期
 
“統籌城鄉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改革報》2004年9月24日第5版
 
“‘老區’發展要處理好五大關系”,《中國改革報》2004年5月15日第1版
 
“全球化對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及對策”,《中國信息報》2004年4月29日第3版
 
“為鄉企發展創造寬松政策環境”,《中國鄉鎮企業報》2004年2月25日第1版
 
“多予少取放活,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經濟日報農村版》2004年2月23日第14版
 
“新一輪糧改的突破及其局限性”,《中國農村經濟》2004年第10期
 
“用科學發展觀指導老區縣域經濟發展”,《中國老區建設》2004年第5期
 
“消除不利于小城鎮發展的體制和政策障礙”,《城鄉建設》2004年第1期
 
“關于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幾點思考——在中國農業經濟學會第七屆理事會上的主題發言”,《農業經濟問題》2004年第1期
 
“多予少取放活”,《農民日報》2003年12月29日第3版
 
“注重組織模式創新,加大資金扶持力度”,《農民日報》2003年2月28日第6版
 
“十六大對‘三農’問題的新論述”,《古今農業》2003年第1期
 
“農村稅費改革要有新突破”,《中國稅務》2003年第6期,或《經濟研究參考》2003年第88期(總第1760期)
 
“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機遇與對策”,載黃宗煌、滕藤主編《生態經濟、生態旅游與綠色食品產業發展》(2003年兩岸環境保護政策與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論文集,臺灣鼎茂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九十四年二月版)
 
“改善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環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50題》(中國言實出版社2003年11月版)
 
“增加農民收入要有硬措施”,《調研世界》2002年第4期
 
“創良好環境  促農民增收”,《經濟參考報》2002年3月13日第9版
 
“改糧食保護價收購為直接補貼農民——我國農業保護政策的重大調整”,《中國農村經濟》2002年第7期
 
“把綠色食品產業發展成為一個大產業”,《農業經濟問題》2002年第8期
 
“發展農業關鍵在于提高農業核心競爭力”,載中共徐州市委辦公室、政策研究室編《徐州區域經濟發展研討會資料匯編》(2002年6月)
 
“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國農業年鑒(2002)》,中國農業出版社2002年10月版
 
“財政支農的三個落腳點”,《農村工作通訊》2002年第6期
 
“適應產銷形勢,完善產銷政策——對福建、江西兩省的調查”,《調研世界》2001年第6期
 
“當前糧食產銷形勢及進一步完善產銷政策的建議”,《農村經濟文稿》2001年第3期
 
“加快建立國家糧食安全體系”,《農村經濟文稿》2001年第1期,《內部文稿》2001年第10期
 
“小城鎮發展是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的主要途徑”,《小城鎮建設》2001年第12期
 
“《探索規律,研究方法——農業結構調整的實踐總結》跋”,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年3月版
 
“世紀初的‘三農’問題”,載云南省教育廳組編《形勢與政策》(海南出版社2001年9月版)
 
“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牛若峰、朱澤主編《中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年8月版)
 
“積極推進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中國農村經濟》2000年第8期,《經濟研究參考》2000年第103期
 
“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的四個著力點”,《科學時報》2000年3月14日
 
“農業結構調整應向深度調整轉變”,《學習時報》2000年1月10日
 
“21世紀農業發展呈現新趨勢,農資行業面臨新挑戰”,《農資科技》(雙月刊)2000年第4期
 
“論建立高效農業體系模式”,《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4期
 
“擴大內需應立足于農村、農業和農民——關于2000年增加農民收入、擴大農村需求的十點建議”,《調研世界》2000年第2期,《經濟研究參考》2000年第14期
 
“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思路”,《作物雜志》2000年第1期
 
“鄉鎮企業的崛起與發展”,載牛若峰主編《中國發展報告:農業與發展》,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版
 
“論新一輪農業結構調整”,《中國農村經濟》1999年第11期,《經濟研究參考》1999年第112期
 
“如何重建農村稅費體制”,《半月談》1999年第9期
 
“論糧食供求關系及其調節”,《經濟研究》1999年第8期,《農村經濟文稿》1999年第4期
 
“開拓農村家電市場專家談”,《電氣時代》1999年第7期
 
“積極穩妥地推進小城鎮建設”,《開放潮》1999年第3期,《經濟研究參考》2000年第94期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兩點思考”,《調研世界》1999年第3期
 
“做好‘變’的文章”,《半月談(內部版)》1999年第1期
 
“城市化的另一種阻力”,《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12月31日
 
“大戰略呼喚大手筆——加快我國小城鎮建設的思考”,《經濟參考報》1999年8月25日
 
“促進農業剩余勞動力轉移”,《中國經濟時報》1999年8月4日
 
“用糧食以工代賑促進退耕還林和坡改梯的政策建議”,《經濟參考報》1999年3月17日
 
“糧食:還能以產量論英雄嗎”,《經濟學消息報》1999年2月19日
 
“農產品價格與市場”,載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編《中國農村50年》,中原農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
 
“改革以來我國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回顧與思考”,《調研世界》1998年第12期
 
“論新一輪糧改”,《管理世界》1998年第6期
 
“制度創新是調動農民水利建設積極性的關鍵”,《中國農村經濟》1998年第7期
 
“農業生產結構:變化過程與政策啟示”,《中國農村經濟》1998年第6期
 
“論我國農村金融抑制與金融深化”,《現代金融導刊》1998年第3期
 
“促進多渠道參與糧食流通”,《農業發展與金融》1998年第1期(獲此刊優秀論文獎)
 
“關于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兩點意見”,《調研世界》1999年第3期
 
“減輕農民負擔出路在于體制創新”,《中國經濟時報》1998年11月18日
 
“正確看待‘30年不變’”,《經濟參考報》1998年10月27日第四版
 
“‘果園莊園’:說是?說不?”,《中國經濟時報》1998年10月28日第五版
 
“農業現代化的希望之路”,《經濟日報》1998年10月12日
 
“應該審慎對待‘鄉鎮企業是中國農民的偉大創造’的說法”,《經濟學消息報》1998年7月17日
 
“中國鄉鎮企業發展的出路何在”,《經濟學消息報》1998年5月22日
 
“當務之急:盡量保護農業生產能力”,《經濟學消息報》1998年2月6日
 
“從體制上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經濟參考報》1998年2月17日
 
“積極穩妥地實現糧價并軌”,《改革與理論》1997年第6期
 
“新一輪糧價周期與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中國農村經濟》1997年第9期 
 
“論農村公共產品供給體制的改革”,《經濟研究》1997年第6期
 
“湖南貫徹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的做法與啟示”,《農業經濟問題》1997年第1期
 
“廣西糧食購銷中的兩個突出特征”,《經濟研究參考》1997年第3期
 
“中國農業制度變遷的七大特征”,《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4月4、18、25日連載
 
“糧食流通體制如何改”,《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5月16日
 
“狼并沒有來——從世界糧食市場轉危為安得到的啟示”,《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8月1日
 
“‘兩田制’:利弊還待權衡”,《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8月22日
 
“糧市為什么托不住”,《經濟學消息報》1997年9月5日
 
“農民收入增長與反貧困”,載《中國農業發展全書》,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糧食儲備制度的作用為什么沒有預期的那么大”,《中國糧食經濟》1996年第5期
 
“發展節糧型畜牧業的九點建議”,《中國軟科學》1996年第11期
 
“農產品收購不能動用公安和武警”,《中國商報》1996年4月17日第三版
 
“中國農業制度:從人治向法治轉換”,《農村合作經濟經營與管理》1996年第12期
 
“我國糧食貿易的歷史性轉折與政策走向”,《經濟研究》1996年第11期
 
“現行糧食定購定銷制度亟待改革”,《中國農村經濟》1996年第11期
 
“中國糧食生產管理體制的效率評估與改革建議”,《中國農村經濟》1996年第4期
 
“我國糧食流通管理體制的效率評估與改革建議”,《調研世界》1996年第2期
 
“我國糧食市場發育的影響因素分析”,《調研世界》1996年第5期
 
“中國的反貧困政策”,載《農業政策與農業法制》,中國農業出版社1997年8月版
 
“米袋子省長負責制:政策含義、出臺背景與完善建議”,《農業經濟問題》1996年第1期
 
“農業事權劃分不當的效率損失”,《經濟學消息報》1996年3月1日第3版
 
“縣(市)經濟體制改革展望”,載《中國縣(市)改革縱橫》總論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縣(市)行政體制改革展望”,載《中國縣(市)改革縱橫》總論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版
 
“走資源節約型糧食增長之路”,《中國農村觀察》1995年第5期
 
“日本調整農業保護政策對我國的啟示”,《農村合作經濟經營管理》1995年第11期
 
“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的對策”,《中國農村經濟》1995年第2期
 
“通過市場配置糧棉主產區勞動力資源的幾個問題”,載《糧棉主產區經濟發展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沿海發達地區耕地適度規模經營問題”,載《沿海地區農業規模經營問題》,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現象·啟示·釋疑”,《興福之路》,濟南出版社1995年版
 
“政府微觀規制職能履行過程中的代理問題”,《經濟學消息報》1995年3月4日第3版
 
“市場經濟與農村社區共同體職能的轉換”,《農村經濟文稿》1995年第6期
 
“當前農業運行中的突出問題及解決途徑”,《農業發展與金融》1995年第9期
 
“韓國增強農業競爭力的做法值得借鑒”,《經濟學消息報》1994年4月28日第2版
 
“論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農產品市場體系”,《中國農村經濟》1994年第4期
 
“進一步發育農村市場經濟的基本思路”,載《農村·市場·政府》,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版
 
“在家庭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農地經營的規模化”,《農村經濟文稿》1994年第6期
 
“1994年仍要進一步理順價格關系”,《經濟研究參考》1994年第99期
 
“讓轉移出的農民‘沉淀’下來”,《中國農民》1994年第6期
 
“重構農地產權制度的思考”,《經濟學消息報》1994年9月29日第三版
 
“深化農村改革,發展農村市場經濟”,載袁木主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提高地區間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各地區共同發展”,載袁木主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4年版
 
“對中國貧困地區發展面臨的挑戰和政策的總體評價”(與Albert Park和Scott Rozelle合作),發表于“中國反貧困政策研究論壇”,中國貧困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1994年10月,北京
 
“糧棉主產區如何擺脫困境——河南4個糧棉大縣調查”,《經濟日報》1993年9月2日第1版
 
“解決農民負擔過重問題的根本出路在于‘費改稅’”《農民日報》1993年7月25日第2版
 
“市場經濟下農業政策的重點”,載游宏炳主編《市場經濟下的農業政策》,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版
 
“市場經濟下政府管理農業的職能”,載游宏炳主編《市場經濟下的農業政策》,中國統計出版社1993年版
 
“財稅、金融體制改革與農業”,《農民日報》1993年11月28日第3版
 
“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農民收入水平問題”,《農村經濟社會學刊》1993年第3期
 
“論邊緣地帶的區域經濟政策環境”,《開發研究》1993年第4期
 
“向市場經濟過渡時期的農產品價格問題”,《經濟研究參考》1993年第116期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的進一步轉換”,載《農村·市場·政府》,中國農業出版社1994年版
 
“小規模農戶兼業經營對農業發展的影響”,《農業技術經濟》1993年第2期
 
“工業化、小規模兼業經營與農業發展”,《農村經濟文稿》1992年第10期
 
“關于四川省扶貧開發情況的調查報告”,《開發與致富》1992年第8期
 
“河北北部邊緣經濟發展分析”,《經濟開發論壇》1992年第2期
 
“核心—邊緣格局的歷史起源”,《開發研究》1992年第4期
 
“論工農關系的李嘉圖陷阱”,《農村經濟研究參考》1992年第6期
 
“農業剩余與經濟發展”,《經濟研究》1992年第1期
 
“工業核心與農業邊緣:對工業化過程中工農關系的把握”,《農村經濟文稿》1991年第4期
 
“從核心—邊緣的角度看水庫農村移民遺留問題”,《經濟開發論壇》1991年第4期
 
“邊緣地帶政府收支行為分析”,《經濟開發論壇》1991年第3期,或《經濟研究參考》1992年第18期
 
“將空間因素引入經濟增長分析”,《經濟開發論壇》1991年第2期
 
Anti-Poverty Focused Programs in the Mountains:Experience in China(與高鴻賓合作),發表于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Mountain Agriculture,Sep.10—14,1990,Kathmandu,Nepal,并收入大會文集
 
“山區發展的新思維”,《經濟開發論壇》1990年第12期
 
“論農業比較利益與農業徘徊”,《農村經濟文稿》1990年第6期
 
“內蒙東部牧區扶貧開發剪影”,《開發與致富》1989年得11期
 
“沂蒙山區開發分析”,《經濟開發論壇》1989年第9期
 
“發展援助與宏觀經濟”,《經濟開發論壇》1989年第7期
 
“四川省南部、青川兩縣水庫淹沒區調查”,《開發與致富》1989年第6期
 
“四川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進程中幾個重要問題的調查”,《開發與致富》1989年第6期
 
“論我國農業問題的本質及其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農村經濟》1988年第10期
 
“低收入地區農業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研究”,《農村經濟與社會》1988年第4期
 
“推進貧困地區經濟開發的探索”,《社會保障報》1988年7月15日
 
“西奧多·舒爾茨的經濟發展理論”,《經濟研究參考資料》1987年第126期
 
“關于政策研究的思考”,《農業經濟問題》1987年第8期
 
“貴州省貧困地區經濟開發實踐的啟示”,《老區建設報》1987年5月9日
 
“農業利用外資亟待解決的問題”,《經濟參考》1986年12月17日
 
“依靠科學技術  開發貧困地區”,《農村實用工程技術》1986年第6期
 
“略論農業經濟宏觀管理的微觀經濟基礎”,《農業技術經濟》1986年第7期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