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陳煒偉、趙超
中國經濟,到底怎么樣?在國務院新聞辦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從多個維度闡述了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的新趨勢和新變化。他說,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動力轉換,取得了積極進展。
增速運行在合理區間
“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變化,但是仍然運行在合理區間。”徐紹史說,從主要宏觀調控指標看,中國經濟運行有“四個穩”:
一是經濟增速比較平穩。去年全年GDP增長6.9%,符合年初制定的經濟增速區間。在全球經濟體當中,中國經濟增長仍然位居前列。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數據,中國經濟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25%,仍然是全球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
二是就業保持穩定。去年,我國城鎮新增就業1312萬,調查失業率和登記失業率都不高。
三是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4%,快于經濟增長0.5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倍差縮小到2.73。
四是物價漲幅平穩。CPI全年上漲只有1.4%,屬于溫和上漲。
結構優化取得積極成效
“看整個經濟形勢,不但要看短期內經濟增速的起伏和波動,而且要關注經濟結構的轉型和經濟的質量效益。”徐紹史說,經濟結構優化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需求結構繼續改善,消費的貢獻率超過投資,旅游、信息、文化、健康等服務消費持續升溫。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扎實推進,三產的比重超過二產。去年,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達到50.5%,首次超過50%,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同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2%,大大快于傳統工業的增長。
三是區域結構更趨協同、協調和平衡。東部、中部、西部、東北這四大板塊協同、協調、平衡發展的趨勢更加明顯。
四是城鄉結構不斷優化。2015年,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1%,有7.7億人口在城市生活。
此外,我國能源結構也在改善。徐紹史說,去年,我國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到12%,比2014年提高了0.8個百分點,煤炭消費比重下降了1.6個百分點;全年單位GDP能耗下降了5.6%。
增長動力轉換加快
“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加快,新的增長動能正在積聚。”徐紹史說,一是全面深化改革有效釋放了市場主體活力。我國通過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三管齊下”,以及商事制度的改革,進一步激活了市場主體的活力,為動力轉換創造了很好的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
二是創業創新有效激發了社會創造活力。我國出臺了“互聯網+”指導意見,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形成了完整的支撐平臺和體系,助推新動能的形成。
三是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孕育經濟新動能。新能源汽車、機器人、移動互聯網等新興行業快速發展;集成電路、海洋工程裝備、醫療器械等戰略性行業向高端邁進;網上零售額接近4萬億。
四是對外開放有效拓展經濟發展空間。我國推動“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帶動資本輸出、產能輸出。“一帶一路”建設對沿線49個國家的直接投資將近15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