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上海3月1日電 一年春始,萬象更新。
2015年,“互聯網+”一詞在中國炙手可熱;12月,烏鎮“世界互聯網大會”吸引了全球目光。2016年,“互聯網+”領域更是暖流涌動,春潮澎湃!
2月16日,《上海市推進“互聯網+”行動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全文公布,“上海將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形成經濟發展新動力;營造互聯網發展新環境;打造互聯網城市新品牌。”
談及“互聯網”,上海有尷尬!阿里巴巴曾擦肩而過、BAT榜上海寂寂無名、電商動了上海傳統商業“奶酪”……不過,據數據顯示,2015年前三季度,上海信息服務業經營收入已達4493.67億元,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收入1143.78億元,增長28.5%。2016年,上海將做實“互聯網+”的基礎設施,未來三年將建立3000個“i-Shanghai”熱點、推動21個“互聯網+”專項發展,鼓勵各行各業進行“互聯網+”創新。
2016年,在新“互聯網+”浪潮中,上海能否追上時代步伐?
“互聯網+”產業 工業4.0 的上海詮釋
2015年第17屆中國國際工業博覽會
從物料添加、成品加工、組裝,到最后完整產品下線,這一過程如何實現智能化無人操控?2015年工博會上,上海明匠智能發布的智能網關“牛頓1.0”操作系統,被視為在工業4.0領域內的又一重大突破。
“用戶只需簡單配置即按照自己意愿去采集想要的數據,通過智能執行制造系統(MES)算法處理,反作用與生產線,就可以快速實現工業智能化生產。國內廠商可在不更換原有設備基礎上,解決國內低端(電氣化)生產設備與先進工業4.0 技術之間的信息對接問題,實現升級。”上海明匠智能總經理陳俊曾向媒體介紹。
同時,“互聯網+”也正令傳統上海鋼貿產業越來越“前衛”。
通過“我的鋼鐵網”,上海鋼聯首創鋼材、爐料、特鋼、有色、國際等五大資訊頻道,提供綜合資訊、產經縱橫、統計資料、鋼廠資訊、下游動態等內容。其專業數據庫,包括12萬條指標、1400萬條數據、日更新30000條數據,為大宗商品行業乃至整個產業鏈的研究分析,提供了全面、客觀及時的數據支持。
“上海利用互聯網做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通過社會力量進行產品設計研發,為高科企業服務避免重復采購,”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張鵬翥認為,這是一種開放式的創新。
如何實現線上風控一直是國內網絡借貸平臺發展中亟需解決的核心痛點!
上海拍拍貸金融信息服務有限公司設計開發的互聯網風控系統“魔鏡”,利用大數據獲取和分析,覆蓋了借貸流程的前、中、后3大階段和6大風控環節,400個數據維度構建風險模型。
“拍拍貸要解決線上風控難題就要找到新的突破口。而互聯網更大的機遇在于數據、技術,及其可拓展性。”拍拍貸數據與模型副總裁顧鳴博士表示。
僅從“2015年上海金融創新獎”入圍項目看,包括拍拍貸在內,點融網“中小銀行的互聯網金融解決方案”、卡卡貸“基于移動互聯網風險量化的消費金融創新”等諸多方案都與“互聯網+”相關。
近年來,上海電子商務、融資融券、場外業務、股票期權、滬港通等互聯網金融領域的創新,不斷推出。“互聯網+”令上海優勢產業——金融業生機蓬勃。
“互聯網金融是上海金融中心建設實現彎道超車的最大機遇。”上海市市長楊雄表示。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的宏觀背景下,互聯網的扁平時間、空間化,將對供給側產生從傳播方式、營銷渠道、供應鏈整合、核心價值鏈重塑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影響。顯然,“互聯網+”已成了上海很多傳統制造業及金融業的“倍增器”甚至“顛覆者”!
因此,從供給側改革角度分析,“互聯網+x”,對于傳統行業中各行各業“質量和效率提升”的價值,顯而易見。優化開發制造流程,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改進效率之外,還可以降低行業供應鏈成本。
此次全文公布的《意見》中,共列出了21個專項。首先便是與上海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的互聯網+專項。上海正欲通過“互聯網+”加速經濟轉型升級,做強實體經濟。
“互聯網+”生活 習慣改變背后是模式顛覆
通過家政OTO,上海市民可以隨時隨地享受上門家政服務。
“平時加班比較多,周末就想偷個懶。”浦東袁女士通過手機APP預約了一位保潔上門服務。周末上午10點多,阿姨準時上門。掃地、拖地、擦玻璃……完畢,袁女士通過APP對服務進行了評價:“滿意”。
軟件打車、網上定餐、網上掛號、手機支付……如今,這種生活方式對于大部分上海人來說,熟悉而又EASY。不過,換個角度再看一下。
2009年,上海在校大學生張旭豪創辦外賣O2O平臺“餓了么”。最初每天只有幾單的流量,而今天,其即時配送平臺日配送訂單突破100萬單,日交易額突破8000萬元。
個人電臺、相聲段子、有聲小說……中國最大音頻分享平臺之一“喜馬拉雅FM”上,聲音內容超兩千萬條,手機用戶突破2.5億。
而上海早先觸網的一些企業,很多也已成為行業的獨角獸。
創立于1999年總部設在上海的攜程在線旅游,2015年被評為中國最大旅游集團;2003年成立于上海大眾點評網,今天已是中國領先的本地生活信息及交易平臺;2005年百姓網在上海誕生,是國內第一家分類信息網站,也是國內最大的分類信息網站之一,每月活躍用戶數過億……
新型B2C旅游網-驢媽媽、電影票務網-格瓦拉……不難發現,近年來,上海生活消費移動端應用AP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史占中教授認為,上海生活消費互聯網應用火熱,實際利用了上海三大傳統優勢之一:居民消費能力強,上海商業發達。
生活習慣變化背后,其實更是傳統行業模式的改變和顛覆。
通過微信,可享受查詢天氣、支付生活賬單、預約護照辦理等14項便民服務……2015年3月,騰訊微信“城市服務”落戶上海。
4月,上海市政府更是在一個月內先后與騰訊和阿里巴巴兩家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借助互聯網最新技術,服務百姓衣食住行,打造一個更為智慧的城市。
《意見》明確表示,2016年上海“互聯網+”將重點向衣食住行等諸多民生領域加速滲透,整合優化公共資源配置,增加公共服務供給,營造普惠化的移動智慧生活,實現智慧民生、信息惠民。
“互聯網+”基層治理 尋找城市治理問題“良方”
2014年上海1號課題為社區治理;2015年上海1號課題為“建設全球科創中心”。兩個題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互聯網+”卻讓它們產生了化學反應。
上海滬東新村街道的微信公眾號“滬東微心愿”,手機端即可認領。
為臥病在床的老人提供一臺收音機解悶;為患病的退伍軍人買一臺電扇度過炎炎夏日;送困難家庭孩子一個新書包……上海滬東新村街道將社區居民“微心愿”搬上了互聯網。
APP應用客戶端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許愿、認領和實現的O2O運作模式。
2015年,針對張江青年白領多、高科技人才多的特點,張江鎮開設官方微博和微信“今日張江”,為居民和從業者提供服務。今天,“今日張江”大有名氣。
對于第一次走進上海浦東陸家嘴社區的人,“互聯網+”的智慧城市生活體驗一定很奇妙。因為,一張卡一個平臺就可以完成社區生活。
社區里所有人、物、房、事、單位、樓宇等靜態和動態信息都匯入了一個龐大的社區綜合信息庫。身份認證、活動積分、社區生活應用都在一張智慧城市卡中玩轉。門禁刷卡、商品折扣……一卡在手社區生活樣樣靈。養老服務、遠程掛號、學習課程……公共服務需求一個平臺搞定。
智慧政務、網格聯勤管理、健康管理、為老服務、數據信息庫、智慧城市卡、志愿者認證管理、停車誘導、社區自治建設等領域探索究竟建立在什么基礎上?
陸家嘴街道辦事處副主任史熠介紹,陸家嘴社區的公共服務和公共治理模式創新正是基于先進的物聯網技術。
“互聯網+”時代是社會發展的新階段,“互聯網+”不再是一個商業的概念。當互聯網融入現有各行各業的升級改造之中,將會產生新的政務模式、經濟模式、社會模式和文化模式。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朱琳談及“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治理”表示,大數據并不抽象也不高冷!
上海為何如此期待“互聯網+”?
2010年開始,打造智慧城市已成各地建設重點。利用“互聯網+”,各類行政平臺互補融合,可極大降低資源浪費,讓公共服務資源效率最大化。總理李克強倡導下,“互聯網+”寫入了《2015政府工作報告》。
此次公布的《意見》中表示,上海要借助“互聯網+”推動城市管理創新,借助互聯網思維,推動城市公共安全、基礎設施等領域科學、快速、有效的運行管理,促進互聯網與政府關鍵要素職能深度融合,助力建設開放、透明、服務型政府,實現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
創新、開放與包容 “互聯網+”已成發展新引擎
今天,在“互聯網+”新風口,上海正奮起直追。
在上海一家產業園里,觸寶科技CEO王佳梁正和客戶交流。觸寶科技在舊金山、硅谷、北京、深圳都設有辦公室,上海總部辦公室的大屏幕上實時顯示全球數據。
社交APP友加創始人之一鄒嶺,工作繁忙,幾乎每天都是一邊用餐一邊工作。鄒嶺每個月要去北京出差兩次。“北京互聯網行業起步早前輩多,要多去學習”。“上海信息化程度高,資源豐富。”兩地工作狀態,讓鄒嶺忙并進步著。
“互聯網來了年輕人”!餓了么創始人張旭豪、百姓網創始人王建碩、喜馬拉雅FM創始人余建軍……上海互聯網領域正不斷涌現新的創業代表。“互聯網+”創業公司為何青睞上海?
國際金融中心、自貿區、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今天,上海是諸多國家戰略的交匯點。
2016上海政府工作報告顯示,2015年上海生產總值達到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9%。設立了股權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創新板,成立創新創業投資母基金。
去年,上海外資研發中心總數達396家,居全國之首。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9件。上海眾創空間已達450余家,創新創業服務機構454家。
同時,2015年“科創22條”的配套政策“創新人才20條”落地。上海國內引才政策體系梯度明晰。
而今年,上海還將建成寬帶城市和無線城市。光纖寬帶網絡將基本覆蓋全市域,公共場所無線接入點達20萬處。
“上海信息化基礎較好,與外部鏈接度很高,互聯網產業拓展上更多元化更市場化。”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張鵬翥認為。
改革先鋒的國際化金融中心、航運中心;創新的上海自貿區跨境運營;擁有無人汽車、新能源汽車、無人機、物聯網、車聯網等技術的中國最先進的汽車工業……產業基礎雄厚,經濟發達、人才豐富、氛圍濃厚,上海信息化水平和城市管理服務精細化程度全國屈指可數……在上海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朱琳看來,上海條件得天獨厚。
2015年,上海向滴滴快的專車平臺頒發首張網絡約租車平臺經營資格許可;相關部門與“餓了么”等第三方訂餐平臺數據對接,更先后與騰訊、阿里巴巴合作,還專門請馬化騰來上了一堂關于“互聯網+”“特殊的課”。
需求主導、融合創新,資源整合、普惠民生,開放共享、安全有序,寬松環境、創新監管……《意見》中上海理念獨特。上海市副市長周波明確表示,上海對互聯網專車、互聯網租房等新生事物持歡迎態度,“原先對待新生事物往往是先規范后發展,互聯網時代,創新不是靠管出來的,是靠放出來的。”
“創新引領上海未來發展,牽一發而動全身,必須深刻把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表示,“上海建設科創中心,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因為‘互聯網+’對各行各業正在或將要進行革命性的再造,而這種再造,我們已知部分遠遠小于未知。”
統計顯示,上海信息服務業穩步增長,經營收入從2006年的1000億元,到今年預計將近6000億元,9年時間增長了近6倍。2015年,在整體經濟增幅趨緩的大背景下,前三季度,信息服務業仍實行18.1%的增長,經營收入達到4493.67億元,其中,互聯網信息服務業收入1143.78億元,增長28.5%,“互聯網+”已成上海社會經濟發展強勁引擎。
2016年風口,上海創新再起航!(韓慶 周茹蕓 葛俊俊 張西美朵 鄔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