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總產值約4.1萬億元,成為穩定經濟增長中堅力量。
“2015年全市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約5300億元,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比重達47%、36%。”前不久,東莞市科學技術局相關工作人員向筆者展示了該市高新技術企業“發力”效果。
作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牛鼻子”,高新技術企業對經濟帶動作用效果顯著。近年來,全省對高新技術企業的培育力度更是明顯加大。
為加快推動落實我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廣東省科技廳、廣東省財政廳結合今年國家修訂的高企認定管理辦法和高企認定工作指引,新修訂并發布了《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細則》提到,入庫或出庫的高新技術企業最低獎30萬元、最高獎補300萬元,在同一年內,企業最高可享600萬元的政策補貼“紅包”。
統籌:林亞茗
入庫出庫都有“紅包”
怎樣才算是“高新技術企業”呢?省科技廳相關工作人員說,在《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內,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在廣東省內注冊一年以上的居民企業,就是高新技術企業。
“《細則》已經說明,省科技廳、省財政廳聯合設立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負責統籌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省科技廳相關工作人員透露,將目前還達不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條件的企業放入培育庫,即為“入庫”,等同于給這些企業提供一個溫暖的“保溫箱”。這位工作人員介紹,依托高新技術培育計劃,到2017年,全省將建立總量約10000家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不含深圳企業)。
有入當然有出,企業“出庫”是指已進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的企業首次通過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在企業出庫時,還會提供一筆“成長基金”。
為鼓勵高新技術企業積極入、出庫,省財政廳會同省科技廳下了“大手筆”。
《細則》中提到,企業入庫當年,“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5%的比例計算入庫補助額,補助額不足30萬元的企業按30萬元獎補,超過300萬元的按300萬元補助”。
出庫“成長基金”也不菲。《細則》規定,企業出庫當年,按上一年度應納稅所得額5%的比例計算出庫補助額,補助額不足30萬元的按30萬元獎補,超過300萬元的企業按300萬元補助。
而且“企業在同一年度通過培育入庫和出庫的,可同時享受入庫獎補和出庫獎補。”也就是說,在同一年內,企業最高可享600萬元的政策補貼“紅包”。
2015年,江門共有116家企業獲批進入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共下達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獎補資金2291.28萬元;江門全市財政科技的投入更達到了5.41億元,比2014年增長了5%。
對入庫企業有明確要求
政策“紅包”擺在眼前,各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紛紛積極搶“紅包”。以東莞為例,《細則》出臺前的2015年,東莞市培育入庫企業達776家。今年以來,東莞新增兩批高企認定申報790家,第一批高企培育入庫申報達295家。
筆者了解到,《細則》首先對企業主體有更明確的要求,要求企業“必須注冊一年以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且2008年至今未被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
除了在技術上要求“對企業主要產品(服務)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技術屬于《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規定的范圍”,同時要求知識產權是“通過自主研發、受讓、受贈、并購等方式,獲得對其主要產品(服務)在技術上發揮核心支持作用的知識產權的所有權”。
既然是高新技術企業,企業員工中也必須要有一定比例的科技人員,《細則》還提高了相應比例。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透露,如今“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占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于6%”,而在《細則》出臺之前,這個比例是5%。
此外,企業近兩個會計年度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也不得低于3%;這其中,企業在廣東省內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總額占全部研究開發費用總額的比例不低于60%(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不足兩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計算)。
除了投入,高新技術企業還必須“近一年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占企業同期總收入的比例不低于40%。”同時,企業創新能力評價應達到相應要求,且具有一定的研究開發組織管理水平及規范的財務管理,已設立研究開發費輔助核算賬或專賬。
部分地市為了扶持企業順利入庫,還為企業提供便利。如惠州市知識產權部門就展開了專利“滅零倍增”計劃,助力指導那些技術水平較高、創新活躍,但沒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布局知識產權,開展專利滅零行動。
企業申請入庫只需走三步
認為有機會入庫的企業,申請入庫只需走三步即可,分別是企業提交申請材料、專家評審、公示與入庫備案。
此外,企業也要提交相應的材料。這些材料包括:證明企業依法成立的相關注冊登記證件;知識產權相關材料、科研項目立項證明、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開發的組織管理等相關材料;企業職工和科技人員情況說明材料;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出具的企業近兩個會計年度研究開發費用專項審計報告(實際年限不足兩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近一個會計年度高新技術產品(服務)收入的專項審計報告;經具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鑒證的企業近兩個會計年度的財務報告(含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實際年限不足兩年的按實際經營年限);近兩個會計年度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
據有關負責人介紹,企業入庫必須通過專家審核。“各地市培育機構在省科技業務管理系統陽光政務平臺專家庫中,隨機抽取符合評審要求的專家組成專家組。專家組對企業申報材料進行評審,提出入庫意見。”省科技廳工作人員說。在專家評審并提交入庫推薦名單后,省科技廳會同省財政廳對擬入庫企業名單進行公示,“公示無異議后公告名單并納入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庫”。
■相關
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
粵設立3年60億企業培育專項資金
筆者11月1日從省科技廳了解到,我省大力培育發展高新技術企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存量到今年上半年已達11105家,達到全國第二。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后備庫入庫企業共3685家。
據測算,2015年全省高企科技活動人員達104萬人;科技研發投入2116億元,約占全省總數的70%;擁有發明專利約2.7萬件,占全省總量的80%,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和創新標桿示范作用日益彰顯。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高新技術企業工作,完善高新技術企業政策,強化引導激勵。省科技廳聯合省財政廳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實施方案(2015—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培育資金管理辦法(試行)》,設立3年60億元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專項資金,著力開展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出臺了有關的財政補助文件,組織實施企業研發后補助相關工作。廣州、中山、東莞等地市也先后出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發展支持政策,設立專項資金,給予高新技術企業一定財政獎補。
我省實施孵化器倍增計劃和開展雙創工作,為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提供優質企業源。自2014年,省財政每年安排1億元專項資金,用于科技企業孵化育成體系和眾創空間建設。截至2015年底,全省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超1.8萬家。同時,我省開展企業研發后補助工作,以高新技術企業為目標加快發展。去年完成1494家企業合計12億元的研發補助工作。
我省采取部門省市聯動,分解目標逐級推進高新技術企業培育。省科技廳、省財政廳、省稅務局、省地稅局4部門聯合印發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和培育的文件,規范高新技術企業工作流程,建立四部門分工協作、共同推進的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機制;在全省各地級以上市及珠三角縣(區)建立高新技術企業培育機構,形成省市縣(區)各級工作合力,確保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作落到實處。
●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祁雷 實習生 楊慧 通訊員 粵科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