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黨建 >  黨建研究
王東明: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
【添加時間:2015-03-24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
  積極推進法治社會建設(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的重要講話  王東明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上強調: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這一重要論述,指明了法治社會建設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法治思想和社會治理理論。建設法治社會,要求我們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治理社會。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同志重要講話精神,準確把握中央對法治社會建設的部署要求,進一步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不斷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法治社會建設重要而緊迫
 
  習近平同志深刻指出,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這充分說明了法治對國家治理的極端重要性。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促進和諧穩定是對我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重大考驗。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攻堅期、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疊加的特殊歷史階段,利益格局深刻調整,各種關系錯綜復雜,群眾訴求日益多樣,社會治理面臨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勞資糾紛、治安管理、環境污染、醫患糾紛及社會保障等方面問題不同程度存在,特別是出現矛盾糾紛后,有的群眾往往不愿通過法律程序解決,越級上訪、聚眾上訪甚至纏訪鬧訪現象時有發生,成為當前社會治理面臨的突出難題。法治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權威性,對化解社會矛盾和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基礎性、長遠性作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依靠法治來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
 
  就一個地方來講,法治建設力度直接決定社會治理水平。四川作為西部大省,省情復雜,治理難度較大,自古就有“天下未亂蜀先亂,天下已治蜀未治”的說法。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四川法治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助推了各項事業健康發展。但客觀地講,長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還比較多,面臨的風險不容忽視。可以說,全國在社會治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四川幾乎都有。沒有法治的保障,社會穩定就沒有根基,改革發展也難以順利推進。實現四川長治久安,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
 
  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
 
  習近平同志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法治觀念增強,必須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思想前提。
 
  知法懂法,是增強法治意識的前提和基礎。從一些違法案件來看,很多人屬于“無知者無畏”、缺乏法治觀念,受到懲罰才知道觸犯了法律。因此,法治社會建設亟須解決的“短板”是不知法、不學法、不懂法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持久深入抓好法治宣傳教育,不斷增進人們的法律知識和法律素養,在全社會培育崇尚法律、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的良好風尚。
 
  增強法治意識,重要的是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法治的力量,真正樹立法治信仰。應在立法、執法和司法各個環節把賦予和尊重人民權利、保護和實現人民權益作為頭等大事,保障人民法定權益順利兌現,保障公民合法權利不被侵犯。在規范司法行為上,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健全法律援助和司法救助機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社會公平正義。通過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舉措,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法治的認同和信任。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堅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為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采取有力措施加強法治宣傳教育。”法治宣傳教育是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的基礎性工作。四川把普法教育擺在重要位置,緊扣省情實際,積極探索普法教育的載體和抓手,深入開展法律進機關、進學校、進鄉村、進社區、進寺廟、進企業、進單位“法律七進”活動,編制了《三年行動綱要》,對每一“進”都分年度確立具體任務、提出明確要求,從具體事情抓起,把最基礎的工作做實。圍繞普什么法、誰來普法、怎樣普法等,有針對性地編寫普法教材,在民族地區還編寫了“雙語”教材和讀物;按照“誰執法、誰普法”的要求,制定專門實施意見,強化執法機關普法責任;組建法律宣講團,深入基層開展“以案說法”“現身說法”,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法律的浸潤和感染。
 
  依法解決社會建設領域突出問題
 
  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這一重要論述表明,我們干工作應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同樣如此,要特別注意依法解決社會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
 
  社會建設中存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大多與人民群眾利益息息相關,如果解決不好,即使錙銖小事也可能產生“破窗效應”,演變為全局性問題。建設法治社會,應充分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緊緊扭住突出問題集中發力、逐一攻堅,通過一個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保障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穩定,逐步把法治的權威樹立起來。
 
  四川始終注意樹立問題意識、堅持問題導向,努力依法解決社會建設中的突出問題,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去年以來,重點開展了4個方面突出問題的集中整治。在積案清理處理整治中,逐案落實責任、限時辦結,防止出現“清了又積、積了再清”的惡性循環;在重點領域矛盾糾紛整治中,對農村土地征用、城鎮房屋拆遷、環境保護、非法集資等問題,集中力量攻堅,確保有效化解;在網絡環境整治中,嚴格規范網絡信息傳播,加強網絡輿情監測、分析、研判和處置,對造謠誹謗、網上詐騙等涉網違法犯罪堅決予以打擊,確保國家信息和網絡安全;在信訪秩序整治中,重點解決纏訪鬧訪、越級非訪、以訪謀利等問題,建立落實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切實規范信訪行為。通過依法解決突出問題,既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又堅決糾正“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不鬧不解決”的現象,消除了社會安全穩定隱患。
 
  把基層作為工作重點
 
  習近平同志強調,要把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放在基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要“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法治創建活動,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這說明,基層在法治社會建設中的地位特殊而重要。
 
  基層是社會的單元細胞,是社會矛盾的源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推進法治社會建設,重心在基層。社會治理越往基層走,面對的問題就越突出越尖銳,治理難度也越大。只有依法治理好基層,社會和諧穩定才有基礎,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有堅實根基。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推進基層依法治理,很重要的是讓廣大群眾積極參與進來,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法治創建活動可以起到這個作用。四川堅持重心下移,把基層法治示范創建作為重要抓手,努力實現依法治理與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去年以來,在縣、鄉、村等9個方面扎實開展基層法治示范創建活動,著重抓實抓好村(社區)創建,在每個鄉(鎮)設立一個法治輔導站、一個法律援助工作站、一支法治宣傳隊伍,每個村民小組培養一名“法律明白人”。在這個過程中,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法律規定與良俗新風結合起來,以“村規民約”“社區公約”為載體,引導群眾自主依法起草、討論、表決建立管理制度,政府進行合法性審查,形成了依法立約、以約治村、民主治理的良好局面,增強了群眾法治觀念,促進了基層依法治理。
 
  建立完善長效機制
 
  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多次強調制度建設,要求推進依法執政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特別是要健全黨領導依法治國的制度和工作機制。建設法治社會,也必須重視制度和機制的重要作用,用制度和機制保障社會治理依法推進。
 
  近年來,四川積極探索、建立完善長效機制,為法治社會建設提供有力保障。著力健全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將其作為重大工程項目立項和重大決策出臺的前置程序,采取公示、聽證等方式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做好對群眾的解釋溝通工作,有效預防了矛盾問題的發生。著力推進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探索村民議事會、城市網格化管理、群團組織社會服務平臺、“量體裁衣”式殘疾人社會化服務、成都曹家巷“自主拆遷改造”模式等經驗和做法,形成了相應的制度機制,有效減少了社會問題的產生。著力暢通群眾利益和訴求表達渠道,在法治框架下改進信訪工作機制,建立涉法涉訴信訪依法終結制度,對信訪案件實行分級分類處理,引導群眾依法上訪、反映訴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矛盾,有效避免了問題累積,推動了法治社會建設。(作者為中共四川省委書記)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