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企業黨建 >  黨建研究
中國道路讓我們自信的四個理由
【添加時間:2015-03-24 】   來源:《黨建》雜志 分享:
  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 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 穩定性與發展性的統一
  ○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 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當下,“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范式”等話題,引起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關注?;仡欬h和人民90多年的艱苦奮斗和創造積累,我們不難發現,中國道路自信是建構在科學性和人民性、穩定性和發展性、民族性和世界性、實踐性和創新性的統一的基礎上。這四個統一構成中國道路特有的辯證自生性,是中國道路獨特發展優勢和強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這也是我們道路自信的理由。
 
  科學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中國道路既順應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又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體現了社會發展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
 
  道路是通往目標的具體途徑。500年的社會主義發展歷程告訴我們,超越國情的發展設想,即使藍圖構建的再美好,也只能陷入空想,或者帶來發展的扭曲。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恢復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重新對時代主題和我國的基本國情做出正確判斷的基礎上,明確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為開辟科學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找到了基本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不僅以連續30多年的高速增長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提高了應變世界經濟形勢變幻,抗拒金融風險的能力。在全球經濟持續低迷的今天,我國經濟保持了穩中有進,這無疑是中國道路科學性最有力的見證。
 
  中國道路不僅遵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而具有嚴格科學性,而且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而具有徹底的人民性。社會主義是在批判舊世界中認識發現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非人道的社會形態給予了深刻的批判,認識到資本主義雖然在歷史上曾經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進步,但卻由于存在不可克服的內在矛盾而始終伴隨著階級對立、貧富分化、價值扭曲和經濟危機。他指出,“羅馬的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工人已經不是作為“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資本家的“活的資本”或創造利潤的“工具”,而且同時也是工人自己謀生的“工具”。美國思想家弗朗西斯·福山在其所著的《出乎意料》一書中指出,人們將許多不平等現象歸咎于美國式的資本主義,全世界對這些不平等現象的不滿,可能會將人們的注意力更多地轉向中國這樣的社會主義模式,從而結束美國的霸權地位。
 
  中國道路則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人民共同富裕作為最終目標。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提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從“三個有利于”、到“三個代表”,再到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中國夢”的提出,我們在不斷探索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進程中,無時不把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歷史的真正動力”,人民群眾既是生產力發展的動力主體,也是生產力發展的價值主體。正因為中國道路堅持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不斷滿足最廣大人民的物質文化需要,把增進最廣大人民的福祉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共同富裕作為目標取向,所以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中國人民的建設熱情和首創精神,能夠把社會進步建立在人民群眾這一歷史主體的自由自覺的創造活動上,從而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永不衰竭的動力源泉。
 
  穩定性與發展性的統一
 
  中國道路既堅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又強調穩定是前提,在探索中獲得了運行的穩定性與發展的持續性
 
  社會發展和社會穩定都是人類追求的重要目標,然而,如何處理好穩定和發展的關系,實現穩中有進卻不是一件容易解決的歷史課題。“拉美陷阱”“橙色革命”等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沒有解決這一歷史課題,社會發展困難重重。新中國建國60多年來,黨領導人民在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成功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不斷破解“穩定與發展”這一實踐難題,使中國道路成為了發展中國和穩定中國的必由之路。
 
  發展是根本,是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世界歷史充分表明,沒有發展的國家是不可能保持穩定的。2011年由于國際金融危機使得許多非洲國家經濟舉步維艱,國內物價飛漲、失業率居高不下成了騷亂爆發的直接原因,導致了突尼斯等非洲國家動蕩。金融危機也直接導致了美國的“占領華爾街”運動。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無論是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還是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都要靠發展。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毛澤東早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指出:“中國一切政黨的政策及其實踐在中國人民中所表現的作用的好壞、大小,歸根到底,看它對于中國人民的生產力的發展是否有幫助及其幫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縛生產力的,還是解放生產力的。”鄧小平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新時期,我們黨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要求,不斷改革完善生產關系、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相繼實施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推動實施經濟社會發展的“五年規劃”和“三步走”現代化發展戰略,走出了一條科學發展之路,實現了人民安居樂業、社會政通人和、綜合國力大幅提升、國家影響力不斷擴大。
 
  發展必須以穩定為前提,沒有穩定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改革和發展就無從談起。動蕩的國家是無法發展的。如,蘇東劇變后,烏克蘭一直政局不穩,時至今日仍在動蕩,因此社會經濟處于停滯狀態。在探索中國道路的過程中,我們黨始終強調穩定是發展的前提和依托,并把穩定提高到關系國家前途和命運的高度加以認識。鄧小平反復強調:穩定是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必要前提,是中國的最高利益。針對改革發展中有可能出現的不穩定因素,中國道路在改革的路徑安排、目標設定、總體布局和政治基礎上始終堅持以穩定為前提。習近平從改革的總體布局著眼,提出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建設“五位一體”、整體推進,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做出了統籌安排。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是穩定中的發展,穩定是發展中的穩定。正因為中國道路在發展中不斷調整和正確處理發展和穩定的關系,實現了穩定和發展的辯證統一,從而使我國的社會主義獲得了生存的穩定性和發展的可持續性,贏得了世人的矚目,彰顯了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正如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說,中國的競爭優勢就在于,迄今為止,它能把握平衡。
 
  民族性與世界性的統一
 
  中國道路既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和國情,又順應世界歷史潮流,開啟了以民族發展推動世界發展的現代化成功之路
 
  實現現代性轉型是近代以來世界各民族國家的共同意志和目標。然而,不同國家由于所處的歷史階段和具體國情不同,走向現代化的路徑模式不可能完全相同。正如馬克思所說,資產階級總是想“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的文明,即變成資產者”。然而,發展經濟學已經表明,發達國家強行推行的發展模式只能在發展中國家形成“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格局”,在新自由主義旗號下強行在世界推廣所謂的“華盛頓共識”顯然帶來的是混亂。在發展道路問題上,整體移植是不可能成功的。
 
  中國道路根植于中國的歷史和國情,是中華民族走向獨立、富強的自主選擇。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建立的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沒有剝削壓迫、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這一目標代表了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蘊含著整個民族的共同理想和信念。正是在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指引下,我們才建立起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道路不同,其所醞釀的精神和價值支撐也不相同。如果說中國道路的選擇使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得到洗禮和考驗,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與發展,則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和共同理想信念得到進一步傳承和弘揚。我黨凝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道路的精神靈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涉及國家、社會、公民的價值要求融為一體,既體現了社會主義本質要求,充分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
 
  當今的世界是開放的世界。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我們一方面堅持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堅持對外開放,把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積極融入世界經濟體系,謀求合作共贏發展。正是在充分利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各種機遇和有利條件的開放發展中,我國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跡,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了強勁動力,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
 
  中華民族正以自己的發展向世界證明,世界是多樣性的統一,不同國家的發展道路不可能完全相同,正所謂“和而不同、同則不繼”,只有根據自己的歷史、國情和文化傳統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才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才是經得起檢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探索表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為“隨著社會生產力和世界交往的發展”,民族歷史正愈益成為“世界歷史。”“在人類漫長的發展史上,世界各國人民的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正因為中國道路將民族的發展與世界的發展融為一體,以民族的進步推動整個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以不僅能夠充分調動自己的內聚力,而且贏得了世界人民的普遍贊譽,踏上了一條非西方化的現代化成功之路。
 
  創新性與實踐性的統一
 
  中國道路以實踐為基礎,以創新為內在生命力,彰顯了以改革創新精神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向前發展的時代精神
 
  “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路線,也是中國道路的發展路線。中國道路就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中開辟、形成和發展的。我國的社會主義究竟應走什么樣的道路,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沒有給我們提供現成答案,現實中也沒有固定的模式可供遵循。我們只能在建設的實踐中摸索前進。
 
  建國初期照搬蘇聯模式的不成功實踐讓我們認識到高度集中、體制僵化的發展模式并不適合中國國情,我們不能超越社會發展階段,單純依靠革命的浪漫主義幻想實現社會理想。我們只能立足中國的實際,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一條不同于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所進行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的偉大實踐為中國道路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民群眾是實踐的主體。正是在充分尊重人民群眾創造實踐,不斷總結人民群眾實踐成功經驗的基礎上,中國特色會主義的實現路徑才得以開辟顯現。鄧小平指出:“我們改革開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實踐,靠實事求是。”
 
  探索中國道路的實踐是創新性的實踐,創新是中國道路的生命力所在。創新就是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前提下,既繼承前人、又突破陳規,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開拓新境界、進行新創造。在探索中國道路的實踐中,我們黨不僅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把中國國情作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出發點,強調必須根據新的實踐不斷進行新的探索,不斷為實踐提出新的理論指導。以鄧小平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思想先導,我們黨相繼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社會主義本質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一系列創新性的理論。同時,不斷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革除僵化的體制機制、建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體制機制,不斷推進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體制機制創新,走出了一條社會主義建設的創新發展道路??梢哉f,中國道路的發展過程就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創造性得以充分發揮、創造活力不斷增強的過程。這一系列創新思想、創新理論、創新行為以事實回擊了西方思想家馬克思·韋伯當年對于東方思想缺乏創新的判斷。
 
  創新來自于實踐、服務于實踐。正因為我們黨始終把理論創新當作自己神圣職責,以理論創新引導社會主義的實踐創新,所以才能始終走在時代發展的前列,才擁有了中國道路成長的內在驅動力。“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相信,只要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堅持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就一定會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執筆:韓喜平,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張靜,齊齊哈爾大學副教授)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