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以來,習近平同志對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形成了經濟發展新常態重要思想。這一重要思想以辯證唯物主義思想方法創新了中國特色發展經濟學理論,具有豐富內涵。
概括了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習近平同志指出,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主要特點之一是經濟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這科學概括了我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經濟歷經1978—1990年產業結構優化調整、1990—2000年輕工業快速發展和2000—2007年重化工業快速發展三個階段后,從2008年開始進入服務業相對快速發展的工業化后期。未來較長時期,我國經濟仍將處于工業化后期及向后工業化轉換階段。從發達國家的經驗看,工業化后期經濟增速普遍從高速轉為中高速。從我國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和生產要素相對優勢的發展變化趨勢看,未來一個時期我國經濟仍有條件保持7%左右的較快增長,增速仍將位居世界主要經濟體前列。
揭示了經濟周期性波動規律。習近平同志指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增長更趨平穩。這揭示了經濟增長的規律與波動特征。從各國經濟發展經驗看,在工業化中期的高速增長階段,因生產過程更加迂回、產業鏈更長,經濟增速的波動幅度較大。在工業化后期和后工業化社會,隨著產業結構從重化工業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優化升級,經濟增速趨于下降,經濟運行較為平穩。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結構向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優化升級,發展方式向質量效益型集約增長轉變,增長波動較小的第三產業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經濟增長將更趨平穩。
指明了需求發展模式轉換方向。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更多依賴國內消費需求拉動。習近平同志的這一論斷,指明了我國需求結構演變規律和需求發展模式轉換方向。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高速增長期,出口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量。目前,我國出口高速增長期已經結束,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趨于下降。耐用消費品需求快速增長,是過去經濟高速增長的內需基礎。目前,多數耐用消費品需求趨于飽和,但產品更新換代較快的計算機、手機等需求仍保持快速增長,乘用車需求處于中高速增長期,未來商品消費依然具有較快增長的基礎。同時,服務消費正在崛起,消費需求潛力很大。國內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基礎性需求因素。
闡明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趨勢。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經濟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科學論斷,是在深入分析我國生產要素比較優勢基礎上,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內在趨勢的理論概括。改革開放以來,在引進發達國家成熟技術基礎上,我國充分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依靠要素投入和投資驅動實現了經濟高速增長。目前,我國勞動力成本低的比較優勢逐步弱化,借助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等途徑實現技術進步的空間逐步縮小,依靠增加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粗放式發展難以持續,未來經濟增長將更多依靠人力資本質量提高和自主創新,創新驅動成為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提供了解決經濟社會矛盾和問題的指針。解決經濟社會格局變化導致的收入差距擴大問題,必須按照習近平同志關于“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的要求,全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應對社會保障制度可持續性面臨的嚴峻挑戰,必須按照“守住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輿論的基本思路”,以建立托底機制為重點,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為目標,完善社會保障制度。解決資源環境問題,必須按照“堅持不懈推進節能減排和保護生態環境”的要求,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模式。面對國際經濟環境新變化,必須全面落實“一帶一路”戰略,構建“高水平引進來、大規模走出去”的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推動自由貿易區建設,構建合作共贏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作者分別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張來明、研究員李建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