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市場主體已經超過一個億,這數以億計的市場主體每天都會發生不可計數的交易行為,在這其中每天都會產生海量的數據,發生失信行為時,絕大部分都是政府進行監管實施懲戒,而行業之間社會化的懲戒實際上還沒形成。”商務部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黨委書記姚廣海在10月26日舉辦的第七屆全國商務誠信建設大會暨“互聯網+”信用年度創新峰會上表示。
同時,姚廣海直言,他認為過去眾多行業協會進行的行業信用評價是有缺陷的,“它只是正面激勵的機制,我們的評價等級只有比較好的企業他才能參評,事實上真正的信用風險會產生在哪?會產生在信用等級不高的企業里面,所以我們這套行業信用評價本身,對降低社會風險的作用是有限的。”他還認為行業協會的信用評價缺少和政府方信息的聯動,因此實際上在利用信用服務企業,幫助企業降低信用風險上的效果有限。
對此,中國皮革協會主任馬瑞華表示認同。他認為行業協會做企業信用服務,進行信用評價的作用,更多的是幫助企業切實找到自身的問題,“作為行業協會來說,大家都愿意報喜,不愿意報憂,我們現在把信用服務作為我們一個很重要的抓手,把企業信用建設做好,既報喜也報憂。”
馬瑞華也提及了企業信用應用和行業之間信用互認目前的困境,以皮革行業為例,皮革協會的信用評價結果在皮革產業鏈的上下游是可以應用的,“但是當皮革企業進入汽車領域,進入家電領域時,他們確立信用是很難的。”
對于企業的信用建設及應用,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執法稽查局副局長王勝利建議,企業要建立自身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為了防范交易風險,就必須建立交易對象信用分類的管理制度,對他們實施差別的信用銷售政策,如果自己不能夠建,可以委托專門的信用服務機構幫忙企業建立,同時企業要積極參與行業協會組織的信用建設活動,把自身掌握的行業上下游企業的信用信息提供給行業協會,共享給同行,以此來壓縮那些不守信用的企業市場空間。
如今,大數據越來越多的滲入征信行業,百融金融信息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陳雷從第三方信息服務機構角度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有一些信用風險之所以不可控或者不可測,是因為細節扣得不夠。”陳雷認為,企業信用的建設和應用需要對行業有很深入的理解,要調動全行業的力量,通過系統對接、產品設計等來進行。行業協會作為一個平臺和場景在利用大數據進行企業信用建設和應用方面大有可為。
目前,在我國的信用體系建設中,已探索并初步建立了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機制,聯合激勵和聯合懲戒措施也初見成效,,第三方專業信用服務業日益成長。這一點,從社會信用代碼的進展情況便可管窺。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相當于讓法人和其他組織擁有了一個全國統一的“身份證號”,是推動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一項重要改革措施。2015年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法人和其他組織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2015年10月1日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標準正式實施。具體數據而言,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存量代碼轉換率為99.8%,存量證照換發率82%;全國個體工商戶存量換碼率95%。
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行業協會信用評價存在缺陷、信用企業信用管理落后、第三方信用服務不規范等問題。
如今,政府對市場主體的監管方式已逐步從原來以審批、準入為主向更多以專項事中、事后的監管轉變。姚廣海認為,在這種新型監管機制中,以信用為核心的監管方式將是政府的不二選擇。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副司長耿洪洲表示,從政府監管角度來看,商務部將商務誠信建設工作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推動信用立法、加快推進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完善信用聯合獎懲機制、探索信用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