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小小的彈簧工廠,到在美建立研發中心、在渝建起國際一流數字化工廠的汽車整車制造集團,重慶小康工業集團32年的“蝶變”之旅,是重慶民營企業發展的縮影,其困惑也是民企以及全社會正在破解的難題。
28日,在重慶市五屆人大二次會議首場專題記者會上,民營企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再次被聚焦。通過走訪收集民營企業的問題和困難,重慶多措并舉為民企發展營造良好環境,進一步激活民營企業創新能力,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
精準走訪解難題
“民營工業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已成為全市工業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金山介紹,2018年,重慶市民營工業企業數量5866家,占全部規模工業企業數量的86.6%。同時,民營企業正在成為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的主要推動力量。全市新設立中小企業13.4萬戶,其中民營企業13.2萬戶,占比達98.5%。全市高技術產業企業累計725家,其中民營企業455家。
重慶市工商聯副主席彭光遠介紹,去年通過走訪,重慶市收集了民營企業反映的26387件問題和困難。融資難、負擔重、辦事難、維權難、人才缺等問題都是民營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難題。在精準走訪服務中,重慶市39名市領導帶頭走訪,共計走訪了478家民營企業,截至目前收集的問題50%以上得到了解決。
“作為中小型民營企業,我們享受到了實實在在的幫助。” 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四通都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簡莉說,去年重慶市開展了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改革試點,通過涉企數據信息的集成應用,探索依靠對中小企業商業價值的信用評價,實現不需要抵押、質押,也不需要擔保的信用貸款,緩解了中小企業融資困難。簡莉的公司成為了首批獲得貸款的企業,而且獲得了在場最高的貸款額度400萬元,這對于輕資產的科技企業來說可是解決了大問題。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
不過,當前重慶民營工業經濟發展還存在短板。
陳金山表示,在重慶的民營企業中“大企業不夠大,小企業不夠多”。此外,民營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制約了民營經濟快速發展,尤其是在轉型升級背景下,這一短板更加明顯。如研發活動主要集中在大企業里,小企業研發活動少。
“我們能夠從彈簧廠發展成為整車廠,全靠不斷創新。”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小康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馬劍昌表示,小康集團三年前就開始全球化布局推進汽車新制造,在全球技術高地美國硅谷建立研發中心,目前已擁有整車控制器、動力電池系統、電驅動系統、增程器平臺等方面全球領先技術,推出了多項性能具有行業領先水平的智能電動SUV平臺產品。
“在產業變革這個特殊時期,真正的企業發展一定要靠技術的內生驅動才能真正讓企業有競爭力。”陳金山表示,今年重慶將重點深入推進實施“工業躍升工程”,為民營企業在新的產業變革下實現新發展創造新空間。在民營企業創新發展上,將引導和支持民營企業與市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等機構進行深度合作,構建產學研合作聯盟,增強創新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同時鼓勵民營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建立企業技術創新中心,真正讓企業成為創新的主體。并且要大力發展技術型服務業,為把高校、科研院所的原創技術向企業轉化搭建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