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質量的高水平狀態,是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的經濟發展,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升級版。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在理論上研究高質量發展的內涵與邏輯機理,準確理解高質量發展的核心要義與政策取向,這樣才能在實踐中有效貫徹落實高質量發展。
一、培育新動能
高質量發展是指經濟數量增長到一定階段之后,經濟發展新動能轉換、效率提升和結構優化的狀態。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主要指以新技術、新產業、新產品、新業態模式為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的高級生產要素為支撐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動能。在高質量發展中要積極推進新動能的培育:
使科技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能。創新是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在高質量發展中培厚科技創新土壤,提高科技創新整體實力,增加源頭供給。加速推進產學研一體化,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創新平臺開展目標導向式創新,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創新驅動。不斷完善對基礎研究和原創性研究的長期穩定支持機制,在強化原始創新、協同創新、開放創新的過程中,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科技創新格局,為高質量發展培育原生動力。順應智能化的新趨勢,瞄準智能制造方向,聚焦重點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開展科技攻關,加快中低技術水平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同時優化科技創新環境,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創新資源配置,堅持市場導向組織開展研究與創新。完善科技投融資體制,引導社會資金進入科技創新領域。發揮金融資本的作用,支持原創性重大科技創新。
培育壯大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新動能。一方面培育新產業的新動能。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每次新舊動能轉換都是基于科學新發現和技術新發明的新應用。科學技術發明會產生新產品,造就新商業模式,催生新的產業,形成新的生產力,形成發展的新動能。目前世界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著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經濟的發展,新產業革命呈現技術更迭、產業融合、業態多元、組織網絡化、發展個性化等新特征。新產業革命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新理論新技術的驅動下,人工智能的應用在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新一代人工智能的發展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在我國高質量發展產業新動能的培育中要把握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特點,加強人工智能和產業發展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新動能。另一方面在高質量發展中激活傳統產業舊動能。新興產業不是無源之水,如果沒有傳統產業作支撐,新興產業不可能發展起來。因此,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需要把傳統產業和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加快傳統優勢產業升級,通過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模式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走向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發展之路,從而激活傳統產業的動能。
加快新動能培育的體制機制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最根本的是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緊迫的是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新動能培育的關鍵在于體制機制創新。一方面要圍繞破除制約新動能培育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改革,加強制度創新,讓市場在新動能培育中起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更好發揮政府在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培育中的作用,在環境建設方面為新動能培育和舊動能改造創造良好宏觀環境。為各類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動創造公平、公正的競爭環境。同時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協同創新體系,鼓勵更多社會主體創新和創業。
二、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
實現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最終的成果需要體現在實體經濟的發展上,發展高水平的實體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實體經濟是地方財稅的主渠道,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本細胞,因此做大做強做優實體經濟是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做大實體經濟。實體經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戰場,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提高實體經濟供給體系的質量。在推進高質量發展中努力解決實體經濟面臨的問題,更加注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實體經濟企業的動力和活力。在堅定不移地降低實體經濟發展的制度成本、減輕各類政策性負擔、減少實體經濟低端無效產能供給,更要著力促進實體經濟轉型升級。依據科技進步的趨勢和消費升級的需要,在實體經濟發展中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和傳統制造業技術改造,提高實體經濟的供給質量,培育實體經濟增長的新動能,進一步做大實體經濟。
以創新引領做強實體經濟。創新是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引擎,是實體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和轉變發展方式的動力, 是發展高水平實體經濟的第一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徐工集團視察時指出,“發展實體經濟,就一定要把制造業搞好,當前特別要抓好創新驅動,掌握和運用好關鍵技術”。要破解實體經濟發展不強的困局,必須堅定不移地抓住科技創新這個關鍵,圍繞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的主戰場放在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上,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通過創新解決實體經濟有產品缺品牌、有速度缺質量、有制造缺創造的難題,來實現質量變革促進高質量發展。運用新技術、新業態全面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效率變革促進新動能發展壯大。促進新舊動能轉換,實現動力變革,創新供給能力全面提升,進一步做強實體經濟。
搶抓智能制造這個制高點做優實體經濟。無論是從技術和產業革命來看,還是從經濟運行來看,全球正處于新技術、新產業快速涌現的時期。隨著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深化,信息化、服務化、綠色化、高端化、個性化成為實體經濟中制造業發展的重要趨勢,智能制造成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制高點。智能制造可以實現整個制造業價值鏈的智能化創新,進一步提升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我們要抓住新工業革命為實體經濟和制造業帶來的重要機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實現我國實體經濟和制造業的跨越式發展,從而做優實體經濟。
三、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逐步興起,發達國家都把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戰略目標,加快布局新興產業,搶占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在我國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過程中,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產業支撐,具體表現在:
通過創新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可以引領經濟增長,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可以引領供給升級,引導發展的新信息技術、生物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和數字創意等產業快速發展。可以引領企業轉型,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企業升級發展的重要方向,基于創新的中小企業群體呈現出了快速發展的態勢。通過創新發展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一方面要加快自主創新體系建設,為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創新支持,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技術的支持力度,掌握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另一方面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創新平臺,加快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與推廣。同時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要素集聚,特別是加快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急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形成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可持續的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重點項目引領作用,帶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關鍵技術突破和產業規模化發展。
在現代產業體系建設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重中之重。根據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等“四新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快構建有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規制。順應消費升級趨勢,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生產供應能力,擴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品和現代服務供給。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推動制造業產業模式和企業形態變革,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現代供應鏈等領域培育更多戰略性新興產業新增長點。通過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夯實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基礎、提高發展效率和發展效益、提供宏觀調控和市場監管水平,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質量發展。
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新動能、新增長極。一方面,探索智能智造的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新模式,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在與制造業融合發展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在與擴大居民消費相互促進中向規范化、便利化、品牌化方向發展。另一方面,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開放新格局。發揮產業開放對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作用,引進資金與引進國際先進技術、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相結合,促進外資結構由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向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升級。推進重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國際化布局。擴大服務業和一般制造業開放,促進國際技術和產能合作,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的企業更好融入全球產業分工體系。
四、增進人民福祉
推動高質量發展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高質量發展具有豐富的內涵,但是核心的內涵在于人民生活高質量,人民生活的高質量意味著人民福祉的增進,這是高質量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
在高質量發展中更突出百姓的獲得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最終都要落腳到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上來。增進民生福祉是我們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高質量發展更加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以人民為中心包含著生活的幸福度、尊嚴感等多維度的提升多方面的內容,是物質水平和精神水平全方位的高質量。因此,高質量發展要著眼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物質財富積累為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條件,以高質量發展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要針對人民群眾關心的問題精準施策,加大對教育、就業、收入分配、醫療、社會保障等民生領域的改革力度。把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作為檢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尺度。
以人民生活高質量為核心推進高質量發展。人民生活的高質量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社會保障、社會安全和生活勞動環境等方面的綜合。在經濟生活中的高質量應當是社會人均收入均等,各階層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沒有明顯較大差距,全社會人人平等;在政治生活中的高質量應當是公民都享有并積極行使參與政治生活的權利,社會民主權利和自由程度較高,法律制度完善;在精神文化生活中的高質量應當是人們享有豐富多彩又休閑益智的閑暇生活;在社會保障、社會安全中的高質量應當表現在社保費用占國民收入較高,就業率較高,每萬人刑事案件發生率及離婚率較低;在生活勞動環境中的高質量表現在較高的城市綠化面積、人均環保費用和工業三廢處理率等方面。
以高質量的收入分配增進人民的福祉。高質量收入分配的目標是實現收入分配合理、社會公平正義、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營造機會公平的競爭環境,維護勞動收入的主體地位,為收入二次分配提供物質基礎。建立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體系,完善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為手段的二次分配機制,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縮小城鄉、區域、行業的收入分配差距,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同時高質量分配要推動合理的初次分配和公平的再分配。初次分配環節要促進各種要素按照市場價值參與分配,促進居民收入持續增長。再分配環節要發揮好稅收的調節作用,注意調節存量財富差距過大的問題。形成高收入有調節、中等收入有提升、低收入有保障的局面,提高社會流動性。
(作者:西北大學研究生院院長、中國西部經濟發展中心主任、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西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