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0日  星期六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企業動態
國產工程機械屢創佳績:擦亮智能制造新名片
【添加時間:2019-12-27 】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分享:

  近日,2021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組委會在印度班加羅爾舉辦全球首場新聞發布會,宣布展會將于2021年5月19日至22日在長沙國際會展中心舉行,展覽面積和參展企業數量均將超過首屆。連同首站印度在內,組委會啟動了10國全球推介會,“朋友圈”擴大、“國際范兒”更足。


  今年5月,以“智能化新一代工程機械”為主題的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首展亮相、驚艷世界。展覽會既搭建了互鑒互學、對接合作的廣闊平臺,又讓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更加了解中國企業的相關產品。


  當今世界,工程機械制造水平和能力,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關鍵指標之一。“一言不合”就填海、搭橋、修路、挖隧道……中國“基建狂魔”的盛名,離不開無所不能的工程機械。2019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排行榜上,中國上榜企業有12家,與日本并列第一。徐工集團、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企業的產品履創世界之最、在國內國際舞臺大顯身手的同時,也為自主創新發展寫下最強勁有力的注腳。


  當制造業遇上智能化浪潮


  “11月份,制造業增長6.3%,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8.5%。制造業生產經營活動預期指數為54.9%,位于較高景氣區間?!?2月16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付凌暉在介紹2019年11月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時說。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5.6%,高技術制造業、裝備制造業始終保持“快跑”,各種新產品層出不窮,增速遠高于全部規模以上企業。成績的取得,與制造業面對智能化浪潮的積極態度不無關系。當制造遇上“智能”,一個多樣化的、充滿想象和顛覆的新世界便由此展開。

位于湖南長沙的三一重工18號廠房,是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又被稱為“最聰明的工廠”。


  走進18號廠房,焊接、打膠等作業機器人隨處可見,卻很少見到工作人員。這里的物料配送、倉儲都是無人操作,每個工位做什么、何時做,都由程序說了算。車間里,5分鐘就能下線1臺挖掘機。


  “人少、產量高、質量好,是智能制造企業的標配。”三一重工副總裁劉華介紹,從圖紙“進化”到概念設計、模型仿真,讓機器人布滿生產線,使互聯網線上營銷成為常態,并利用大數據跟蹤和分析實現“保姆式”服務……三一重工的智能化,貫穿了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企業生產制造全流程。


  以18號廠房的泵車裝配線為例,一條裝配線一天可下線20臺泵車。在這里工作了12年的三一重工泵送公司制造部經理歐勝說,2011年,18號廠房的一條裝配線一天也能下線20臺泵車,但今天的20臺跟以前的20臺,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以前,以生產臂架49米以下的泵車為主;現在,臂架56米以上的泵車所占份額超過60%?!氨密嚤奂荛L1米,技術升級有著質的飛躍。以前600人干活,現在只有140人,人均效率和經營指標要好得多?!睔W勝說。


  據了解,三一重工過去最多時有7萬多人,現在只有2.5萬人,業績卻創了歷史新高。


  智能制造,不僅是機器代替人工的飛躍,更帶來了品質、效率、環保的重大變革。


  上世紀90年代初,在極其簡陋的車間,靠著扳手、榔頭和兩臺電焊機,中聯重科生產出了第一臺混凝土泵車。如今,為迎接第四次工業革命而鋪開的“4.0產品”工程,讓中聯重科嘗到了智能化甜頭。


  “4.0產品”以“模塊化平臺+智能化產品”為核心,意味著能感知、有大腦、會思考,還能自診斷、自調整、自適應。位于湖南常德的中聯重科常德塔機智能工廠,擁有12條自動化生產線、1萬多個傳感器、100多臺工業機器人、35臺無人搬運小車、16套數控加工裝備,平均每10分鐘產出1節標準節、每90分鐘生產一條起重臂。


  中聯重科副總裁郭學紅介紹,中聯重科智能化升級的集中體現,不但有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還有全國首條高空作業設備全工序智能流水線;正在建設的中聯智慧產業城,投資上千億元,其智能化程度更充滿想象的空間。


  裝備性能不輸任何競爭對手


  10月16日,好消息從中聯重科塔機智能工廠傳來——我國自主研發的全球最大噸位內爬式動臂塔機lh3350-120下線。該動臂塔機以120噸的最大起重量刷新世界紀錄,并打破外資品牌超大型動臂塔式起重機在超高層建筑工程中的壟斷。

近年來,超高建筑越來越多。安裝在建筑物內部電梯井或樓梯間,可隨施工進程逐步向上爬升的超大型內爬式動臂塔機,憑借起重量大、起升高度高、避障能力強、電力需求小等優點,已成為超高建筑領域施工炙手可熱的“大力王”。


  “超高建筑模塊化吊裝日益朝120噸、150噸、200噸增加。此前,全球市場上超大型內爬式動臂塔機最大起重量為110噸,難以滿足未來吊裝需求。”中聯重科助理總裁、建筑起重機械公司總經理唐少芳說。


  為順應超高建筑模塊化吊裝日益大型化的新趨勢,中聯重科集結設計、工藝、制造等60余位資深專家組建了研發團隊,歷時兩年,打造了lh3350-120這款高性能內爬式動臂塔機,為全球高層與超高層建筑施工提供強有力的技術裝備支撐。


  中聯重科動臂塔機平臺經理、項目負責人劉圣平介紹,lh3350-120動臂塔機起重力矩為3350噸米,最大起重量達120噸,相當于能同時吊起17頭成年大象,強大的起重性能創世界紀錄;110米每分鐘的起升速度和8.5毫米每秒的蟻速就位技術,讓施工既快又準,使作業更高效。


  此外,lh3350-120動臂塔機內爬高度可達73米,也突破了行業紀錄。在600米超高建筑施工時,可減少近10次內爬次數,節省35%內爬頂升費用,塔身截面較其他產品縮小10%,適應性更強、工程能力更優。


  同樣在10月16日這一天,長江重要支流沅江的第一條過江隧道在湖南省常德市建成通車,這使洞庭湖流域中心城市之一的常德由“水上跨越”進入“水下穿越”時代。


  據介紹,沅江隧道全長2240米,項目建設難度極大。其盾構段總長3357米,其中全斷面卵礫石地層長達3000米,卵石最大強度達到73兆帕,比巖石還硬,磨蝕性強,對盾構機刀具磨損嚴重。

中鐵十四局聯合鐵建重工針對性設計研制的“沅安號”盾構機,是我國首臺常壓換刀超大直徑泥水平衡盾構機,解決了泥水盾構機在作業過程中常壓換刀的世界難題。“沅安號”整機長度132米,重達3000噸,刀盤設計為桃花瓣形,直徑11.75米,被譽為“最美盾構機”。


  以前,國產泥水盾構機更換刀具,須對刀盤后的壓力艙加壓,工作人員在高壓環境中完成換刀作業,風險系數較高?!般浒蔡枴笨稍诔合聯Q刀,換刀時間由1天縮短至40分鐘,安全又高效。


  隧道掘進盾構機,10年前,還是天價“洋品牌”獨占中國市場。如今,鐵建重工研發的巖石隧道掘進機、大直徑盾構機,國內市場占有率均超過85%,在全球市場也有不俗的表現。


  “‘鉆山打洞’,我們不輸全球任何競爭對手!”鐵建重工負責人的豪言壯語擲地有聲。


  智能制造助推轉型升級


  在室內操作,千里之外的挖掘機就會迅速開展作業。5g回傳的高清畫面中,塵土飛揚、礦石翻滾、機械臂揮舞,讓人感覺像在現場駕馭。這是三一重工推出的全球首臺5g遙控挖掘機。


  “國內旺盛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以及隨著共建‘一帶一路’深入推進,帶動工程機械熱銷。”總裁向文波說,2019年前三季度公司創下歷史最好業績,現在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


  三一重工的前身是湖南省漣源市焊接材料廠。當廠子產值過億元時,創始人梁穩根沒有滿足于偏安一隅,毅然將企業搬進長沙,并進入工程機械制造領域。


  除了三一重工,2019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榜單中的中聯重科、鐵建重工、山河智能三家企業也早已在長沙安家落戶。


  以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為代表的工程機械企業已將產品賣到了世界各地,屢屢創造世界之最——世界最大起重能力的履帶起重機、世界最長臂架的混凝土泵車、世界最大工作幅度的塔式起重機、世界最大起重量的輪式起重機、世界最大扭矩步履式旋挖鉆機……


  然而,“工程機械巨人”也并非一帆風順。


  2012年至2016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有過長達5年的“低迷期”。以三一重工的拳頭產品混凝機械為例,從最高峰的300多億元收入跌到最低谷時的50多億元。


  陣痛過后,工程機械企業紛紛苦練“內功”——著眼于產品創新,以實力獲得市場青睞;著眼于內部精益管理,實施全流程成本管控和風險管控;著力培養新興業務板塊,構建健康良好的生態圈。


  如今,三一集團是全球最大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泵車、拖泵、車載泵、攪拌車、攪拌站等混凝土機械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居國內第一。中聯重科在混凝土機械、起重機械領域居領先水平,烘干機、小麥機等農業機械產品的市場占有率位居前列。鐵建重工的大型全斷面隧道掘進機和大直徑盾構機產品技術水平世界領先。


  在這樣的背景下,今年5月舉辦的2019長沙國際工程機械展覽會,對于長沙來說就是一場高規格的實力展現。國內企業組成了一個“最強展團”:有被譽為“省油王”的sy315c挖掘機、有全場“最高者”的zcc9800w履帶式起重機、有“作業能力強、準度高”的swdm60旋挖鉆機……與全球工程機械行業排名第一的卡特彼勒、全球最大農機制造商約翰迪爾以及日本的日立建機等國際巨頭同場競技,也不落下風。


  國內工程機械企業的實踐,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縮影。目前,我國制造業規模已成為世界第一,“有沒有”的問題已基本解決,但“好不好”的問題依然存在。業界專家普遍認為,把智能制造與高質量發展結合起來是未來制造業發展方向和戰略重點。


  智能制造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網絡技術、工廠車間、產品物流、產品設計服務等各個層面。特別是近年來人工智能、大數據、5g通信等新興技術的加速融入,使制造系統變得更加復雜而龐大。


  “智能制造已不是某一項或某幾項技術的簡單組合,而是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制造技術的有機融合,是裝備、軟件、網絡、標準等相關要素的系統集成?!?2月12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19中國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大會上表示。


  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穩中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并強調要“推進傳統制造業優化升級”“打造一批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可以想見,在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期,擦亮“智能制造”新名片,將助力“中國制造”這艘巨輪行穩致遠。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