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1日  星期天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政策法規 >  國家政策法規
護航中小企業!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出臺
【添加時間:2020-02-13 】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分享:

  中小企業規模較小、資金儲備薄弱,受新冠肺炎疫情沖擊相對更大。如何幫助中小企業渡過難關?連日來,從中央到地方,相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支持措施,涵蓋財政、金融、社保、稅費、租金諸多層面,受到中小企業的歡迎。


  有關專家分析,這些措施不僅將對中小企業渡過難關起到重要作用,還將進一步幫助相關企業加快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建設步伐,加快轉型升級,夯實競爭力。


  政策支持全面精準


  中小企業在國民經濟中居于重要地位,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有生力量。護航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就是護航中國經濟行穩致遠。


  近日,工信部印發《關于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幫助中小企業復工復產共渡難關有關工作的通知》,為幫助廣大中小企業實現有序復工復產拿出20條具體措施。央行、銀保監會、財政部、人社部等部委也給出了專項支持政策。


  復產要素如何保障?《通知》要求有關部門幫助企業協調解決職工返崗、原材料供應、物資運輸以及口罩、消殺用品、測溫儀等防控物資保障難題,同時對疫情期間中小企業生產經營所需的用電、用水、用氣,實施階段性緩繳費用。


  資金緊張怎么辦?《通知》明確積極推動運用供應鏈金融、商業保理、應收賬款抵質押、知識產權質押等融資方式擴大對中小企業的融資供給。


  此外,在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方面,未來將大力推廣面向中小企業的互聯網平臺服務,積極推行網上辦公、視頻會議、遠程協作和數字化管理,以此為基礎全面提升中小企業管理信息化水平。在公共服務方面,有關部門將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咨詢公益服務,幫助中小企業解決受疫情影響造成的合同履行、勞資關系等法律問題。


  科學有序復工復產


  隨著各項措施的落地,廣大中小企業復工正在有序推進。


  在北京,多種疫情防控措施與復工服務為企業提供了全方位保障,中關村各分園有7000多家企業不同程度復工,還有一些企業通過網絡辦公等方式實現了靈活復工;在江蘇,政府為省內企業做好了煤電油氣、貸款貼息、專項融資等方面的充足準備,不少企業嚴格執行進廠消毒、測量體溫、食堂分餐等防疫措施,科學有序推進復工;在廣東,有關部門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疾病流行地區居住旅行人員等重點人群,以及工作場所、外來務工人員較集中的企業(工廠)等重點場所,制定了預防控制指引,為中小企業復工營造安全條件……


  “受到疫情影響,中小企業、民營企業面臨短期的生產經營困難和流動性壓力,各地政府出臺的政策主要體現了資金支持、員工穩崗、減輕企業負擔等三個方面,對于幫助企業緩解短期壓力,抗疫情、渡難關而言是及時且重要的?!比f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劉哲說。


  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民良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數量多,就業吸納力強,創新作用突出,在產業鏈、零部件、原材料等方面舉足輕重。面對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各部委以及各地方出臺了有針對性的舉措,不僅護航中小企業及時復工復產,降低經濟損失,而且也有利于穩定就業和稅收。從長期看,這些措施還有利于促進企業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敝苊窳颊f。


  眾企攜手抵御沖擊


  值得注意的是,面對疫情影響,不少大企業也對中小企業伸出了援手。


  2月10日,百度發布“共度計劃”,宣布通過“免費開放AI技術”“幫助傳統企業線上化轉型”“全方位營銷賦能”等一系列措施,助力中小企業克服疫情帶來的影響。未來,借助百度基木魚平臺上的1000多個模板,快速建立站點或小程序,傳統企業可以迅速實現營銷線上化,在線上尋找新商機。


  同日,字節跳動副總裁謝欣表示,將為所有中小企業以及抗擊疫情相關單位,提供“飛書”(一站式企業溝通與協作平臺)為期3年的商業版免費使用權。相關企業可實現不限時長的音視頻會議、無限量的在線文檔與表格創作、不限時長的“線上辦公室”實時語音溝通,以及每位用戶100G的云存儲空間等遠程協作功能。


  中央企業也主動攜手中小企業實現平穩經營。保利、華潤等多家地產企業減免商戶租金,其中華潤萬家共為14000家商戶減免租金約1.3億元。中央企業還加強產業鏈合作,打通中小企業生產運營中的堵點。


  專家認為,面對疫情影響,中小企業自身也要加強市場分析與研判。劉哲表示,企業在做好防疫工作外,也要注意疫情對于上下游產業供給和需求的影響,及時關注產業鏈的復工進度和產量,對于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價格變化有所預判,合理規劃庫存和產量。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