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秉君,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高級研究員,北京大學信息學院高培中心原專家委副主任,管理思維研究專家,本文是根據作者在博雅俊商學院公益直播課程《面對疫情,企業家必須具備的六大思維》內容整理而成。)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為什么有的企業家能夠做到審時度勢,從容鎮定,逆勢而上;為什么有的企業家卻緊張焦慮,憂心忡忡。究其原因,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家思維角度、思維能力和思維水平差異所致。企業家面對疫情應該具備什么樣的思維能力呢?我認為主要應具備六大思維,即:過程思維、底線思維、責任思維、創新思維、機遇思維、戰略思維。
一、 過程思維
所謂過程,是事物發展在時間、空間上的表現,是事物發生、發展、結束的全過程。而過程思維,就是基于事物發展全過程的思維方法,企業家在分析事物時,需要把事物看成一個全鏈條的過程去認識,并自覺找出構成過程的各階段的要素。面對疫情,就要根據疫情這個事物發生、發展、結束的特征,使自己的思維始終能夠站在疫情發展的全過程來把握事物疫情的脈絡,進而減少急于求成的思維問題。
回望2003年“非典”疫情,我們看到整個疫情經歷了一個發生、爆發、消退的過程,時間從2002年12月上旬廣東第一例發現,1-5月爆發,到2003年7月下旬世界衛生組織(WHO)正式將中國大陸從疫區名單中除名,期間所經歷的發生、爆發、消退期歷時7個月左右。本次“新冠肺炎”疫情發生的時間是從2019年11月下旬發現病例,與2003年疫情時間接近,其確診病例數量(截止2020年2月28日)達7.9萬,是2003年的10倍以上,波及面廣,其危害、影響遠大于非典疫情,根據鐘南山院士的預測,本次疫情有可能也需要數月才能結束。因此,這次疫情發生、爆發、消退的過程與上次“非典”具有驚人的相似,這個過程是必然要經歷的,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
因此,企業家一定要運用過程思維,從事物發生、發展、結束的周期看問題,既不能心存速勝論,操之過急,急盼疫情結束;也不能心存毀滅論,前途暗淡,失去勝利信心。要堅持過程論,在整個疫情過程要做到暖心,留人,安全復工,確保員工的生命安全,防止因聚集感染,人員隔離產生的新的困局。用最大的耐心、寧靜致遠的心態,待疫情這個過程結束后,再甩開雙臂,大干快上。
二.底線思維
所謂底線思維就是對未來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的方向努力的思維。底線思維是每一位企業家時刻都需要樹立的預警思維。
面對疫情,我們每一個企業家都應從更大的視野來觀察我們的經濟的底線思維應該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去思考。
首先,從宏觀看,中國經濟2019年總量接近100萬億,但其增速已經從2007年的14.2%下滑為6.2%,處于中速發展區間。
本次疫情,一季度近開工嚴重不足,預計減少5萬億GDP,再加上春節期間餐飲、旅游消費預計減少1萬億(參照2019年春節期間餐飲、旅游消費數字),更使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繼續加大;再加上外部世界經濟提振乏力,美國對中國經濟的打壓,中國經濟可謂是既有內憂,又有外患,如果本年GDP增速繼續降低,中國經濟增速有可能進入經濟低速增長區間。
其次,從微觀看,每一個企業都將面對中國社會經濟的停擺,大部分企業都面臨著停工時間長、復工難度大、防疫任務重、員工到崗難等諸多困難。基于底線思維,現在企業最重要的是要做好這四件事:
第一是留夠錢。儲備3-5個月的現金流,確保企業活下去;
第二是留下人。通過暫時性減薪留人、感情留人、希望留人等手段,留下企業復蘇的火種;
第三是留住上下游。加強與上游供應鏈企業的溝通,保證復工時生產的原材料供應,同時加強與下游客戶的溝通,確保不發生難以履約導致的法務危機;
四是用好各項政策。目前國家、銀行和社會各界出臺了一系列減費、降稅的政策,要為企業復蘇用好各項政策,分得政策紅利。
著名企業家曹德旺面對疫情說:“現在全球經濟都不好,中國經濟很多問題還沒有解決,我做好了和這個國家一起過苦日子的準備”。曹德旺這種“過苦日子準備”的觀點,就是對未來做最壞的打算,向最好方向努力的底線思維,也是對企業家一次清醒的預警。當然我們具有過苦日子的準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還要有未來過好日子的信心。只有這樣才能走出困境,重整河山。
三.責任思維
責任思維就是作為企業家對企業應擔當的責任所進行的層次思考。面對危局,我們無法改變,就要積極面對危局,擔負起企業家對員工、對客戶、對社會的責任。
企業家在進行責任思維時,應該從三個方面入手:
(一)對員工的責任思維
對員工的責任思維是企業家對員工利益和追求所進行的思維。員工為什么來企業打工,在疫情下員工有多大的困難,企業能為員工做什么,這些都是企業家應該思考的問題。
正月十五,正是疫情爆發的關鍵時期,老鄉雞老板束從軒一段手撕員工減薪請愿書的視頻在網絡火爆起來,事情起因是老板束從軒在收到武漢100多個店的員工上交疫情期間減薪請愿書后,他把自己錄制的一段對員工講話和手撕員工減薪請愿書的視頻發到網絡,引起強烈的反響。這段視頻之所以能引起社會的反響,其原因就在于引發了大家對企業家對員工責任的思考,尤其是束從軒“賣車、買房也要給大家發工資”的莊重承諾,更引發了社會對企業家責任的探討,也引發了企業家對自己責任的思考。
(二)對客戶的責任思維
對客戶的責任思維就是企業家站在客戶角度,為客戶分擔憂愁和分擔損失的思維。疫情之下,企業個個難以自保,這是現實,但也有企業以責任的擔當,做到該出手時就出手,彰顯出為客戶減少損失的最大誠意,這體現出的就是一個企業家的責任思維。
面對疫情,萬達于1月28日率先提出減免租金,以及相關的物業管理費,預計減免金額達數十億。此舉經媒體報道迅速引起強烈反響,許多企業,園區和政府紛紛響應,都推出了一些列減免租金、物業費的舉措。有人看到的是萬達的公關行為,但如果萬達王健林沒有對客戶的責任思維,就很難在“武漢封城”第六天就做出這樣的決策。
(三) 對社會的責任思維
對社會的責任思維就是企業家跳出自身利益、利潤的局限,而為社會貢獻和分擔責任的思維。只有牢固樹立了社會責任思維的企業家,才會在社會危難之時,方顯英雄本色。
面對疫情許多企業家組織企業捐款捐物,表達愛心。但有些企業卻在迎難而上,以責任和擔當解決疫情下急需解決的問題。面對社會口罩緊缺的狀況,上汽通用五菱一句在“人民需要什么,我們就造什么” 口號的激勵下,只用三天時間就聯合供應商建成了生產線轉產口罩,成為第一家獲得醫療器械經營許可并通過專業檢驗的汽車企業,他們還以“只贈不受”的方式,一部分交給政府統一調配,用于支援防疫一線;另一部分直接捐贈給防疫一線人員、上下游產業鏈等合作伙伴。目前日產量達到170萬只,為緩解“一罩難”做出了貢獻,體現了這家始建于1958年老國企的社會責任。
同樣,面對疫情,眾多央企履行社會責任,彰顯大愛愛情懷。一方面做好主業支援抗疫,另一方面圍繞抗疫創新轉型,譜寫了一曲曲抗疫之歌。中國建筑所屬中建三局,牽頭扛起10天內建設1000張床位火神山醫院、1600張床位雷神山醫院這一重大政治任務,制定“小時制”作戰地圖,2000余名管理人員、12000名作業工人、2000余臺套機械設備晝夜作業,如期完成,創造了中國速度的奇跡;中國建材踐行產業報國的承諾,所屬北新建材等企業24小時全天候火速馳援武漢火神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以及全國19個省36個市66個醫院重大工程援建和材料供應;新興際華集團整合所屬企業3502廠、3534廠、3543廠、3521廠等原軍裝生產企業的所有力量,緊急轉產醫用防護服,支援抗疫一線;眾多央企擴大社招、校招計劃,給就業市場吃下“定心丸”;許多企業為復工組織“點對點、一站式”包機、包專列、包車確保員工直達返崗。還有更多企業為抗疫捐款、奉獻,這些都進一步體現了大疫之下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火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李克強總理到火神山施工現場考察
雷神山醫院施工現場 北新建材馳援雷神山項目
新興際華3502工廠防護服生產現場
方艙醫院全景 方艙醫院用北新建材支援的石膏板做隔斷墻
責任思維絕不是面對疫情的一時之念,恰恰是企業文化中的價值觀和使命感的集中體現,如果沒有正確的企業價值觀和使命感,企業家就難以在疫情中臨危不懼,堅持和擔當。
面對疫情,企業家對員工、對客戶、對社會的態度,不僅是一個思維層面的問題,更是檢驗優秀企業家是否具有責任、擔當的重要標志。
四.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是對自己固有思維突破的意識活動。面對疫情,創新行為既有產品和技術的創新,更有經營和管理的創新。企業家要善于在這兩個方面都有突破。
(一)產品和技術方面的創新
疫情期間,口罩成為全民必須產品,可是疫情之前,中國日產量只有2000萬只,占全世界產能的50%,經過近一個月的努力,我們的口罩產能已經達到3500萬只,但中國14億人口,復工、開學等問題,即使每天有一半人需要口罩,也要7億只。
面對產能和需求之間的巨大差距,海南一家企業就研究出一種像衛生紙卷一樣的卷紙式口罩,使用時只要剪下具有多層防護功能的口罩,再將作為附件的鼻梁條、耳繩插到口罩預留的孔洞,就可以佩戴了,這種創新口罩,可以較原口罩提高產能5——15倍;
上海一家企業研究出一種 “1個頂20個”的口罩。這種口罩采用新型納米材料,帶有替換內芯,過濾達到了N95級別,可多次消毒、沖洗,可循環使用20天,有效的解決了一次性口罩的消耗量;
兩種口罩,一個提高產能,一個減少消耗量,從不同角度創新行的去解決全民需求、市場不足的問題。
還有滴滴給全國網約車在前后排座位之間加裝了塑料薄膜,形成了一個前后排巧妙隔離的“安全艙”,有效減少了司乘人員之間的感染,也提高了出租車的載客量。這些疫情期間的創新之舉,就是對常規思維的突破。
(二)經營管理方面的創新
2月初,西貝莜面創始人賈國龍向媒體呼吁,2萬多員工目前待業,一個月工資支出就在1.5億左右,西貝賬上的現金撐不過三個月。賈國龍的呼吁引起社會強烈反響,阿里巴巴旗下的盒馬鮮生立即響應,向西貝發出“共享員工”的號召,盒馬鮮生的“神操作”,引起了媒體和社會的強烈反響。接著阿里巴巴推出“藍海”就業共享平臺,提供1萬個工作機會,通過短期臨時用工形式,為全國各地餐飲企業解決“空崗付薪”難題,隨后陸續有餐飲、酒店、影院、百貨、商場、出租、汽車租賃等 32 家面臨困境的企業加入進來,阿里和西貝等企業的合作,既拯救了這些瀕臨倒閉的企業,也拯救了千千萬萬即將失業的人員,可以說是是一個抱團取暖、共渡難關的絕佳案例。
這一個人力資源供應鏈的創新整合,開創了一個全新的經營生態:
1.西貝和其它餐飲服務業企業解決了停業期間員工薪酬的問題;
2.阿里巴巴和盒馬鮮生獲得大量健康合格的員工,緩解了招人難的問題;
3.社會緩解了員工暫時性失業帶來的社會問題,還為疫情之后餐飲、服務類企業復工提供了用工保障;
4.每個企業和企業家都彰顯了自己的社會責任。
盒馬鮮生“共享員工”的創舉,也成為許多地方政府在復工時倡導的新的用工方式之一。
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說,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創新是生產函數的重新確立。如果說上述兩種口罩和“安全艙”的創新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是產品與技術的組合創新,那么盒馬鮮生“共享員工”的創新之舉就是生產函數的重新確立,是經營管理要素的創新,因此企業家在疫情之下進行創新時,既要關注產品與技術的創新,更要善于對經營管理資源要素進行新的組合,讓經營管理創新為企業渡過難關發揮巨大的作用。
五.機遇思維
機遇思維就是根據當前出現的宏觀變化,站在未來社會需求的角度出發,立足于現在開始行動的思維。面對疫情,我們企業家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所嚇倒,而是要從這次疫情中尋找到未來新的機遇,新的需求。
本次疫情將對哪些方面產生影響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分析:
影響一:現代社會治理升級
未來在防疫、防控、防災、應急等方面,如何更好地服務14億人口,讓大家更好地增加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會帶來一系列的產業機會。智慧城市、交通管理、醫療體系、農副產品、物流效率、應急災備、信息溯源、更大范圍的甚至具備人工智能的災備預測系統平臺等等;各種新型科技力量會不斷應用在如何更好地服務14億人口的現代社會治理上。
影響二:生活方式的改變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每一次重大事件的發生,都會帶來大量的生活方式的改變,此次疫情后,人們的衛生習慣、健康習慣都將具有重大的改變。野生動物將禁止交易和食用,飼養業、冷鏈產業、人造肉未來在中國具有美好的產業機會。
影響三:線上行為替代
院線革命開啟。《囧媽》的免費放映,很可能會導致線下院線革命的開始,隨著4K高清與5G時代的到來,傳統線下院線可能越來越被動。云相聲、云演出、云健身,一系列文體活動轉移線上正成為趨勢。
視頻會議領域加速發展。在疫情環境下,視頻會議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方式,更有效率、更加安全。這次疫情將會加速這個行業未來十年的成長。我們現在看到綠地、華為等企業已經在線上召開發布會,恒大也開播云看房,標志著這種趨勢的到來。
在線辦公、在線教育成為工作必須。在線辦公,多人協作任務管理工具、線上業務流程管理等,可能會進一步加速原本線下的行為轉移到線上。釘釘的火爆、線上直播課程的火爆、各類名家紛紛線上直播的火爆,正在改變人們的辦公、學習習慣。
這些既標志著線下主導辦公時代的結束,也標志著線上主導辦公、線上與線下并存時代的到來。
影響四、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變化
根據中國經濟結構,房地產是一個可以帶動上下游100多個產業的支柱產業,其對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容忽視,本次疫情后,無錫、西安、天津、南京、南昌等多個城市密集出臺提振房地產行業的相關政策,包括延期繳稅、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要求金融機構不得盲目抽貸斷貸等等多個方面,房地產業“限購”可能適度松綁的信號已經發出,房地產業又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一種力量。當然,新一輪國家對民生、基本建設領域的投資也將成為期待的力量。
影響五、母嬰市場需求擴大
2015年中國放開生育二胎,目前生育率一直沒有達到預期目標。2019年全國的出生人口為1465萬人,比2018年(1523萬)少生了67萬人,進一步呈現下降趨勢。本次全國宅家抗疫,使忙于工作的育齡夫婦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實現自己的生育計劃,勢必在11月前后,爆發一個“抗疫寶寶”的生育高峰。母嬰市場將有快速增長,3年后幼兒教育市場、托幼市場都將有快速增長。只要新的生命不斷降生,我們的國家民族就會越來越有希望。
影響六、中國將由“硬實力”向“軟實力”建設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上半場,遵循的是“鋼筋水泥”模式,我們搭建好了國家的基礎設施,以本次疫情為轉折點,中國經濟將進入下半場,將由“鋼筋水泥”模式,升級為“精耕細作”模式,由“硬實力”建設向文化、旅游、康養、教育、醫療、生態、人居環境等“軟實力”建設邁進,中國經濟真正進入以人為本的“高質量”、“高品位”發展階段。
通過以上六個方面的分析,我們就會看清未來的趨勢,從危局中看清未來的機遇,企業家應該運用自己的思維,來找到企業與未來機遇的契合點,瞄準未來加油干。
六、戰略思維
戰略思維是謀定而后動、行穩致遠的思維。是對企業長遠問題的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的思維。疫情之下,有人驚呼,2003阿里巴巴異軍突起,2020阿里巴巴風生水起,為什么阿里巴巴每次都能在大災大難面前逆風飛揚,當很多企業在為員工發工資而焦慮不安時,而阿里巴巴卻頻出高招,獲得了社會的好評。
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是創始人馬云高超的戰略思維,才具有了“亂云飛渡任從容”精彩。企業家要在可以暫停和靜下來的時候,好好地梳理、提升一下自己的戰略思維。戰略思維主要包括根本性、長遠性和全局性三個方面。
(一)根本性思維
所謂根本性思維就是企業家對企業方向和所選擇道路的思維。多年來,我一直關注阿里巴巴的企業文化,我發現阿里巴巴的企業愿景非常與眾不同。很多企業的愿景多是成為世界(或國際、行業、區域等)一流企業,而阿里巴巴卻讓我看到了一個以時間長度、幸福指數定義自己企業愿景的戰略追求:
分享數據的第一平臺;
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
“活102年”。
從以上三句中我們可以清晰的找到阿里巴巴的方向和道路:
阿里巴巴的方向:活102年的幸福指數最高的企業。
阿里巴巴的道路:分享數據的第一平臺。
正是由于阿里巴巴確定了與眾不同的方向,才會按照102年來思考自己的企業。從目前已經確定到2036年的“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億就業機會,幫助1000萬家中小企業盈利”的戰略目標來看,我們仿佛看到一個立志活102歲的追求幸福的企業,清晰的目標,必勝的信念。這也就是每遇大風浪,阿里總是順勢而為,乘勢而上的原因。而阿里巴巴道路的選擇——“分享數據的第一平臺”,就使阿里巴巴跳出了電子商務平臺的局限,站在了為社會、為中國、為全球分享數據的高度,阿里確定的“電子商務服務、螞蟻金融服務、菜鳥物流服務、大數據云計算服務、廣告服務、跨境貿易服務”六大業務,正是基于平臺戰略來構建的。習近平總書記說:“方向決定前途,道路決定命運”。這既是對中國革命勝利經驗的總結,也是對企業選擇什么樣的方向、什么樣的道路的啟迪。方向正確,道路不對,企業的戰略愿景也很難實現。可見,企業家根本性思維的重要性。
(二) 長遠性思維
所謂長遠性思維,是指企業家在進行戰略思維時,對未來發展可能遇到的問題、發展的走向、應對的策略等進行謀劃的思維過程。
分眾傳媒董事長江南春在談到馬云時,曾有這樣的描述:你和馬云談事,他和你談的都是15年后的事;今天阿里的一切,都是他10年或15年前的布局。馬云說:企業家要樹立未來觀,“未來觀就是必須站在未來思考問題,站在30年以后來看今天。企業必須以創新去解決人類未來所要面對的問題,引領社會進入新的時代。如果不能從未來來看問題,我相信你的企業很難走得很遠” 事實正是如此,阿里巴巴今天在疫情下所展示的一切,都是在10年前甚至更多年前布的局。
彼得德魯克說:彼得·德魯克說:“如果不著眼于未來,最強有力的公司也會遇到麻煩。”面對疫情,企業家一定要以寧靜致遠的心態,理清自己的長遠思維,使自己的思維始終站在企業發展的未來。
(三) 全局性思維
所謂全局性思維就是企業家立足本企業,放眼全社會,將自己企業的發展變化與行業、市場、社會、世界、人類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進而達到把自己企業放在更大的外部環境來看的思維過程。全局性思維既是企業家正確處理局部與全局關系能力的體現,更是企業家格局、境界的綜合體現。
本次疫情下,阿里巴巴于1月25日就設立10億元醫療物資供給專項基金,后又開通“防疫直采全球尋源平臺”,聯合物流合作伙伴,針對不同國家和地區的物資,制定符合本地實際情況的物流解決方案,并以最快速度將物資運回中國武漢及其他疫情嚴重的地區。為什么阿里巴巴能夠在如此短的時間就能集合全球的力量服務于抗疫之戰呢?這不能不說馬云于2013年運用天網、地網、人網所構建的“菜鳥科技”物流平臺所發揮的作用。什么是天、地、人網呢?
天網就是打通阿里電商體系、物流公司、商家、消費者之間的數據分享平臺;地網就是國內、外各個中心區域布局的倉儲物流中心;人網就是快遞員、服務站、自提點。馬云為阿里巴巴構建的天、地、人“三網”合一的戰略大布局,其初心是什么?馬云對此有如此的描述:“我們不會搶快遞公司的生意,阿里巴巴永遠不會做快遞,但是這個物流網建起來可能會影響所有快遞公司以后的商業模式……我們希望通過1000、2000億的投資能夠翹動幾十萬億中國已經有的基礎設施,能夠把國家基礎設施發揮出效應。讓我們高速公路、機場、碼頭充分利用,承擔起本來應該有的責任……為中國物流從占GDP的18%,降到12%,這6個點如果降下來對整個國家經濟效益是非常高”。大家從馬云“初心”描述中,正可以看出其心中的格局,這就是為行業、為國家、為社會的格局和境界。正是基于這種全局思維所構建的“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全球智能物流骨干網”,正在實現阿里巴巴所構想的“國內城市24小時必達”、“全球72小時必達”的追求。阿里構成的高效率的數字物流網絡正從驅動中國,升級為驅動世界,對全球中小企業貿易和制造業轉型,對全球制造業、物流業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彼得·德魯克說:“一個企業只能在企業家的思維空間之內成長,一個企業的成長會被其經營者所能達到的思維空間所限制。”阿里巴巴在疫情之下能舉全球之力服務中國抗疫之戰,正是馬云全局性思維空間宏大的必然結果。
總之,企業家在疫情之下,只有樹立過程思維,方可認清疫情變化的大規律;只有樹立底線思維,方可找到渡過危局的好方法;只有樹立責任思維,方可彰顯在疫情中的大使命;只有要樹立創新思維,方可抓住疫情市場的新需求;只有樹立機遇思維,方可看清疫情之后的大機會;只有樹立戰略思維,方可謀定企業發展的大思路。
注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