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從總體要求、健全環境治理領導責任體系、健全環境治理企業責任體系等9大方面提出28條細化要求,明確提出要堅持多方共治,形成全社會共同推進環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行政職責更明晰監督考核更有力
記者注意到,《意見》中提到健全領導責任體系、企業責任體系、全民行動體系、監管體系、市場體系、信用體系、法律法規政策體系“七大體系”,覆蓋了行為主體、行為依據、監督執行等方面。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行業環境政策室主任李曉亮對此表示,現有法規政策雖然多次提到“多元共治”的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治理體系,但并未明確回答各主體權利責任義務。此次《意見》首次明確界定了環境治理體系中各主體的職責定位,即“黨委領導、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進一步明確各主體的權責利,為后續制定相關的配套制度措施,充分發揮各主體作用并且各司其職奠定了基礎。
首先,《意見》明確了央地財政支出責任。明確“主要由地方財政承擔環境治理支出責任”,中央財政只擔負“全國性、重點區域流域、跨區域、國際合作等環境治理重大事務”的支出責任,進一步理清了生態環境領域央地的財權與事權劃分。
其次,《意見》提出環境執法與公檢法聯動機制。提出強化四大機關聯動,加大對生態環境違法犯罪行為的查處偵辦、起訴、公益訴訟等力度,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強有力和職責清晰的司法保障。
再次,《意見》還明確“誰考核、誰監測”。監督與考核是環境治理體系中的重要環節,也是推動各主體特別是地方政府履職盡責的基本保障,而監測數據是監督與考核的基礎?!兑庖姟窞榇_保監測數據“真、準、全”,以及確保監測數據和考核結果與公眾感受相一致,明確提出了“誰考核、誰監測”的原則。
產業結合更緊密社會監督更嚴格
“《意見》還強化生態環保規劃、標準與產業政策銜接。”李曉亮指出,產業是國民經濟基礎與骨干,也是污染排放重要貢獻者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力量,產業政策、產業規劃等宏觀政策也會對生態環保產生重大影響。
《意見》明確提出環保規劃政策標準與產業政策銜接,強化政策協同。此外,提出強化生態環境保護與“四個結構優化調整”的政策聯動機制。產業、能源、運輸、用地等人類活動是前端,《意見》提出“制定出臺有利于推進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和用地結構調整優化的相關政策”,就使得環境因素與環境目標能夠更早、更深入進入國家宏觀決策體系中,進入到相關部門決策考慮中,能夠更早、更好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
《意見》還更加注重調動與依靠全社會的力量。李曉亮表示,首先,著力強調全民行動體系建設。從強化社會監督、發揮社會團體作用、提高公民環保素養及職責等方面,對于環境治理中的全社會行動體系提出了任務要求。
其次,強調推進生態環境信息化建設?!兑庖姟芬笈盼燮髽I通過網站公布自身環境信息并對真實性負責;以及環境數據“三個一”,即要求“形成生態環境數據一本臺賬、一張網絡、一個窗口”,建立環境信息、環境信用協同聯動體系,“建立完善上市公司和發債企業強制性環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少數關鍵主體”履行更多的生態環境責任。
技術創新更重視市場機制更健全
針對環境治理企業,一方面《意見》指出要推進生產服務綠色化,要從源頭防治污染,優化原料投入,依法依規淘汰落后生產工藝技術。積極踐行綠色生產方式,大力開展技術創新,加大清潔生產推行力度,加強全過程管理,減少污染物排放。強調依靠技術實現污染治理。
另一方面,《意見》還將推進環?!笆着_套”技術裝備與應用示范。參考科技、工業領域政策,響應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首次提出“推動環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示范應用”,建立名單制及給予相關激勵措施,加強關鍵環保技術產品自主創新。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副巡視員、研究員周宏春表示,如果說以前的很多政策原則性更多,《意見》的特點就是更具有可操作性。比如在健全環境治理市場體系中,提出要創新環境治理模式,特別提到對工業污染地塊,鼓勵采用“環境修復+開發建設”模式。其實,地方在治理環境污染時需要投入大量資金,企業在開發建設時也會產生收益,那就要把這里面的權責利理清楚,“誰污染、誰付費”的導向在《意見》中表現得很明確。《意見》還提到積極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開展園區污染防治第三方治理示范?!斑@個提法傳遞出了效率優先的理念,把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機構或人去做。這也是我國市場經濟形成以來,一些成功經驗和好的做法在《意見》中的體現?!敝芎甏赫f。(記者魏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