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5日,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網易財經、中國產經新聞報社聯合主辦的2020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夏季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全球共破局》。 出席本屆論壇的嘉賓有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克雷默、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原中國保監會副主席周延禮、第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委員、國家開發銀行行長鄭之杰、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華夏幸福研究院院長顧強、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英國駐滬總領事胡克定、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經濟學教授金刻羽、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等。
網易傳媒副總裁田華在致辭環節表示,新冠肺炎疫情給各國帶來了巨大沖擊,大到政府,小到企業乃至我們每一個人,都面臨著如何在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的時代重塑自己角色的課題。“在全球化總趨勢不變,全球疫情常態化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做到防控疫情和恢復經濟發展的雙平衡?如何有效與全球攜手共克時艱,使經濟在不確定性中保持確定性的增長?我們有非常非常多的問號,又希望收獲有價值的探討。”
全國政協常委、外事委員會主任、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認為,“2020全球共破局”,破局之一是要破解控制疫情和復蘇經濟的難局,二是要破解逆全球化的僵局,三是全球與共,這需要相當一段時間的折騰,才能再回到合作共贏。
在具體談到破解逆全球化僵局的問題時,樓繼偉指出,全球化在給所有國家帶來紅利的同時,也有副作用,比如傳統就業機會的轉移和收入分配機制的改變,這種轉變有利于大型跨國公司和資本,不利于發達國家中低收入者的就業,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收入分配差距的擴大一個結果是民粹主義的興起,反對全球化。對于如何應對,樓繼偉認為,一方面是共同改進全球化的規則,使得全球化的紅利更為均衡、公平、合理的分配,另一個是眼睛向內,推進結構性改革,減少副作用。
新冠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成為論壇上重點的話題。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保監會原副主席周延禮表示,疫情之后全球的金融體系面臨著一個“難”字,困難重重,各國都制定了經濟政策應對疫情的沖擊。另一方面,全球變局使得全球的金融體系面臨著很多不確定性。以高水平的金融開放,做好我們自己的事情,來應對全球金融變局,是我們要深刻思考和把握的問題。
除疫情之外,嘉賓也對當前熱議的數字經濟及城鎮化發展發表看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執行理事屠光紹指出,隨著數據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發展,數據資產化是趨勢。在處理數據資產特別是會計上或者金融市場上更要注重,當沒有資本化、沒有形成會計上的資產的時候,要更加注重數據信息的披露。
屠光紹一直呼吁對數據的披露特別是新經濟和數據有關的公司。以螞蟻金服為例,必須要披露它的數據的具體情況,因為數據給螞蟻金服帶來收益很重要的一塊資源,現在在會計制度上不能把它確定為資產,希望它能更多的披露數據的信息。
對于當前中國經濟與資本市場的發展問題,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表示,從大國演進角度、用戰略視角看現在的經濟發展階段以及我們面臨的最大結構性挑戰,大家講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本身理論來講是中國經濟發展的自然邏輯的延展,只是疫情之下或者疫情之后一系列的全球政治、經濟各方面的變化,讓這個問題變得比較戲劇化的方式呈現出來了。事實上,這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深圳證券交易所綜合研究所所長何基報表示,資本市場開放“引進來、走出去”會進一步加大力度,資本市場國際化進程會朝著國際化的方向堅定的走下去,財富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國際上13大類產品目前我們有6大類,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以及上市公司質量等進一步提升。
長江商學院大型企業治理與創新管理實踐教授、中石化原董事長傅成玉表示,中國有幾項獨有的優勢。首先是中國是有完整的統一的14億人口的國家,市場效率超過他國,交易成本小很多。特別是進入以數字經濟和智慧經濟為代表的未來經濟時代,人口基數成了新經濟增長的最基礎要素。其次,中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完整的產業鏈的國家,這在整個全球人類工業體系和產業鏈中是唯一的。基于這一點,外資企業絕不會脫離中國市場。
傅成玉還指出,中國既看到自己的優勢又看到構圖,既對外開放又不斷改變自己的構圖,這是當今非常獨特的,比如自貿區的部署、進博會的舉辦、海南自貿港,這些布局在未來都會發揮重大的作用。
圓桌對話環節中巴西駐華大使保羅·瓦萊、英國駐滬總領事胡克定、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余永定圍繞“2020全球共破局”進行深入探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擔任圓桌對話主持人。
數百位國內外知名經濟學家、金融學家、企業家、媒體代表等出席本次論壇,匯集全球智慧,共同探討世界與中國經濟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