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2021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在京舉辦。本次年會由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與網易新聞聯合主辦,廣邀海內外經濟學家共襄盛舉。本次年會以“新格局 新開放新機遇”為主題,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財政部原部長朱光耀;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高培勇;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院長劉紀鵬;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中國互聯網金融學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許金華;網易傳媒CEO李黎;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中金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等政商學界代表受邀參加本次年會。各位代表齊聚一堂,為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獻言獻策,精彩的討論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照亮了中國創新發展的前進道路。
2021網易經濟學家年會在京舉辦
會上,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許金華和網易傳媒CEO分別代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和網易新聞發表主辦方致辭。網易傳媒CEO李黎在主辦方致辭中表示,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而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的啟動之年,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開局之年。她強調,在交匯新起點上,疫情的全球蔓延與國際經濟形勢的瞬息萬變,給我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這其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機遇,我們有能力抓住這樣的新機遇。
李黎發表主辦方致辭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許金華則在主辦方致辭中表示,新格局不是封閉的、單循環或者是小循環,而是以更強有力的國內大循環帶動更高水平的國際大循環。
許金華強調,新發展格局必將帶來更高質量的新開放,中國市場潛力將充分激發: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等平臺為世界各國堅定地敞開大門;制度性開放邁出了堅實步伐,包括全面實施外商投資法及其實施條例、進一步縮減外商投資準入負面清單、穩步推動金融市場準入、出臺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強化深圳和浦東的改革開放舉措、深化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等;對外合作將不斷深化,《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將帶動全球29.7%乃至更多人口的共同發展,“一帶一路”正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推動合作共贏。
許金華發表主辦方致辭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福特基金會國際經濟學教授阿比吉特·班納吉通過視頻的方式參與了本次年會,他以“全球下一個五年展望:風險與機遇”為主題發表了主題演講。他在演講中指出,疫情后世界經濟至少在短期內會與疫情前的經濟發展狀況差不多,中國經濟發展增速仍保持首位。
阿比吉特·班納吉發表視頻演講
圍繞“關鍵時刻 關鍵變革”的議題,各位代表也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戴相龍指出,黨中央把“穩步推進人民幣國際化”先后寫入十三五、十四五規劃建議中。經過多年努力,人民幣國際化的基本制度和基礎設施已經基本建立,今后,在繼續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時,要把工作重點放在堅持市場驅動和企業自主選擇,更好推動人民幣在國際上的使用,爭取到2035年人民幣的國際影響力與歐元相當。
戴相龍發表主旨演講
在談到螞蟻金服上市問題時,戴相龍認為,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重要管理法規尚未公布實施,暫停螞蟻金融上市是正確的。實踐證明,互聯網是技術,金融是業態,互聯網金融改變不了金融屬性,不能允許互聯網以信息平臺取代金融中介平臺,逃避同等經營業務的監管。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楊偉民指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構建新發展格局在我國“十四五”規劃建議中具有綱舉目張的作用,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向第二個百年目標的戰略全局,開好經濟發展的新局,就要構建新發展格局。我國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需要到2035年經濟總量或人均收入翻一番,年均增長4.73%,這是有可能的。但要把潛在增長變成現實增長,必須構建新發展格局。
楊偉民發表主旨演講
楊偉民表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點任務是提高“四個比重,一個暢通”。第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比重;第二,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比重;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比重;第四,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可控技術比重;第五,堅持擴大開放,提高內外循環暢通性。
財政部原部長朱光耀指出,全球疫情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全年全球經濟萎縮4.4%左右已經基本成定局,而這個預測在今年年中時是5.2%的負增長。這是由于工業化國家特別是美國、歐洲,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倉促地開放,解除居家令,因此三季度歐洲、美國的經濟都比預期要好得多,但也付出了重大的代價。現在的挑戰就是對明年全球經濟的預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明年全球經濟增長5.2%,但前提是疫情要在今年年底之前得到有效控制,朱光耀認為這個任務不可能完成。
朱光耀發表主旨演講
他表示,在遏制住疫情、穩定復蘇經濟后,我國未來5年乃至15年,遠景目標的其中一個關鍵量化數據就是在2035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我們目前距高收入的標準線還有2000多美元的差距,越到最后階段,跨越高收入的標準挑戰也就越艱巨。
年會舉辦圓桌論壇
年會還以“凝聚‘和’力 重啟增長引擎”為議題舉辦了圓桌會議,植信投資首席經濟學家兼研究院院長連平;中國互聯網金融學會區塊鏈研究工作組組長、中國銀行原行長李禮輝等代表對如何實現2035遠景發展目標深入交換了意見,觀點的碰撞帶來思維的創新,凝聚了思想共識,為中國經濟行穩致遠貢獻了智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