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平在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上的主旨演講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 宋志平
尊敬的華崗秘書長,尊敬的善長司長,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嘉賓,各位企業家:
大家好!今天我們在這里隆重集會,召開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一起聚焦“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共話改革發展,研討創新精神,為中國企業改革發展碰撞思想、貢獻智慧、積蓄力量。首先,我代表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對各位嘉賓的蒞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對致力于推動中國企業改革發展事業的各位同仁表示敬意!對長期以來關心、支持中國企業研究會工作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國企改革歷經四十年時間,我國國有企業大體上和市場經濟融合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國企改革從理論和實踐上都上了一個新臺階,尤其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進一步對國企改革工作進行了細致安排,為國企改革最后一公里鋪平了道路。在國務院國資委的正確領導下,國企改革的三年行動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順利開展。大家知道,國有經濟和市場接軌是個世界性難題,其中有兩大問題,一是宏觀上怎么解決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共同發展的問題;二是微觀上如何解決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公平競爭相互融合的問題。我想就這些問題和大家交流三個觀點。
一、我們成功地實現了國民共進
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兩個毫不動搖”為我們堅持國有經濟為主導,支持和發展民營經濟提供了根本遵循。這些年來,我們堅定不移地貫徹這一點,我們既沒搞民進國退,也沒搞國進民退,而是國民協手實現了國民共進,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都得到了健康、長足的發展。尤其是三年行動中提出國企要在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水平上發揮引領作用,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要帶領中小企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進行了戰略性調整,主要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有所為有所不為,既做到了瘦身健體,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大力開展服務業、制造業、互聯網和創新經濟,展現了巨大的活力。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形成了大河有水小河滿的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混合所有制是一場企業制度創新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總體上有兩種微觀企業形態,即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這兩種不同所有制的企業必然會發生相互融合,形成新型的所有制企業,這就是混合所有制。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十五大、十六大都提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中把混合所有制作為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實現形式,第一次充分肯定了它的制度創新的重要意義。
這次三年行動中,把積極穩妥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作為一項重要工作,“積極”就是要充分認識混合所有制對改革的重大意義,對做好混合所有制要有個積極的態度;“穩妥”就是按著“三因三宜三不”扎扎實實做好混合所有制改革,不刮風,不搞一刀切;“深化”就是突出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功能,要在改字上下功夫,最終體現在做優做強企業上。混合所有制要想混好就必須在“合好”和“改好”上下功夫。“合好”就是積極引入高匹配度、高認同感、高協同性的戰略投資者,支持商業一類企業引入非國有資本的持股比例超過三分之一。高匹配度是指具有相同的合作訴求和發展訴求;高認同感是指對企業定位、發展戰略、經營理念和文化等高度認同;高協同性是指在業務開展、產業鏈布局、管理能力、技術水平、資源配置等方面協同性高。總之,混合所有制企業雙方,要在戰略上一致、產業鏈上協同、文化上認同才能去混。
在制度創新上,混合所有制能夠解決國企改革中政企不分和民企發展中不規范的兩大難題,對國有企業最重要的是通過混合所有制引入市場化機制。今年五月,中央和國務院出臺的《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中提出,對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有別于國有獨資、全資公司的治理機制和監管制度,對國有資本不再絕對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探索實施更加靈活高效的監管制度。這次三年行動中提出的支持國有企業集團公司對國有股權比例低于50%、其他所有制股東能夠有效參與公司治理的國有相對控股混合所有制企業,實施更加市場化的差異化管控。我們應該把這些政策落地,讓它具體化,可操作。
在混合所有制的“宜獨宜控宜參”中,我們既要把“宜控”的混好,也要認真研究“宜參”的混合所有制,像蒙牛、綠地、萬科都是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既引入了市場機制,實現了快速發展,也強化了規范治理,維護了國有股東在內的各方股東權益。
國有企業上市化改造是一種規范的混合所有制。今年是資本市場三十而立之年,資本市場極大地支持了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不光引入難得的發展資金,同時也引入了市場機制和規范管理。目前在4100多家上市公司中國企有1100家左右,其中央企有400家左右。2019年,中央企業控股上市公司資產總額占央企總資產的68%,利潤占央企總利潤的86%。作為國有企業,我們要做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模范,積極遵守“三分開兩獨立”的規范治理要求,解決好一股獨大的問題。這次三年行動中提出要支持和引導國有股東持股比例高于50%的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引入持股5%及以上的戰略投資者作為積極股東參與公司治理,使公司加強內部制衡和公開透明的經營。
三、改革的著力點還是機制
健全市場化經營機制是企業激發活力、提高效率的關鍵。中央領導多次講到,國企改革重要的是機制改革,只有機制才能激發企業微觀活力。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這一指就是要抓住市場化經營機制的建立,要提高對于機制,對于企業活力、創新力、競爭力、源動力的認識。機制是實打實的東西,要用足政策,我們都要做機制改革的促進派,不能做改革的頂門杠。
企業機制主要是三條。一是三項制度,就是勞動制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這方面要做到三能,“能上能下,能進能出,能增能減”。其實,這是我們三十年前國企改革的出發點,我們當年破三鐵“鐵飯碗、鐵工資、鐵交椅”,但這么多年來,一些企業并沒有做好做足,甚至一些企業出現回潮,使得國企三項制度改革普遍不到位。在國企中收入普遍存在倒掛現象,和社會企業正好相反,這不合乎市場規律,必須改革。所以,三年行動中仍把三項制度改革放在機制改革的首位。
二是中長期激勵機制改革。今天我們已進入一個高科技和新經濟時代,人力資本和金融資本同樣都是重要資本,甚至人力資本是更重要的資本。所以要想留住人才,激發大家長期的積極性,就必須要有中長期激勵,就是國資委領導講的“3+2”:科技分紅、股票計劃、員工持股+超額利潤分享、骨干跟投。
國企機制改革的標準是什么,就是在機制改革后,我們國企的員工收入待遇和社會的同類企業基本相當,我們的骨干人員激勵水平和社會同類企業基本相當。我們有很好的范例,央企的海康威視,地方國企的萬華,他們的機制都很先進,大家應向他們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視察萬華時語重心長地說“誰說國企搞不好,要搞好就一定要改革,抱殘守缺不行,改革能成功,就能成為現代企業”。對照萬華看自己,為什么萬華能做到我們做不到,我們抱著的殘和缺究竟是什么,是不是應該放下。
三是弘揚企業家精神。習近平總書記說“市場活力來自于人,特別是來自于企業家,來自于企業家精神。”中央文件也明確提出國有企業家的概念,充分肯定了國有企業家的歷史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提出了“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的20字要求,我覺得這就是國有企業家的特質,要大力弘揚。國有企業家是企業寶貴的財富,應該倍加珍惜,應當讓他們得到應有的尊重。蘇世民在《我的經驗與教訓》中講到“一個人可以學著做管理,甚至可以學著當領導,卻無法通過學習成為企業家”,強調了企業家的可遇不可求。最近,我在山東省參加國企改革述職問詢時,山東重工的董事長譚旭光給我印象極其深刻。他就是李云龍式的企業家,敢作敢為,大刀闊斧地改革,受到了職工的擁護和領導的表揚。
最后,我想說,今天是國企改革最好的環境,我們也有了最好的改革政策。我們應該身體力行,勇于擔當,率先垂范,一馬當先。
2020年即將過去,衷心祝愿大家新年快樂,身體健康,滿懷希望迎接新的一年。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