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工作動態
新發展格局與全球化變局

——劉元春在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上的主題演講

【添加時間:2021-01-01 】   來源: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分享:


1609726545998386.jpg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 劉元春


感謝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的邀請,給我的題目“新發展格局與全球化變局”。這個題目給的非常好,目前大家都在熱議新發展格局,而新發展格局是根據我們目前的發展階段、發展的環境、發展的變化而提出的。在這個發展環境里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很重要的大發展環境,這種大變局如何來決定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對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未來五年發展的趨勢做研判。我今天的演講主要是對未來一年,我們的外部環境所面臨的變化做出定性和定量的梳理。

第一點,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5月份對2017年提出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思想進行深化。大變局處于加速演變期,其中更重要的演變是中美博弈,將會在未來五年步入關鍵期。首先,中美博弈將會從不對稱的博弈向對稱博弈進行轉換,中美之間的GDP的比重是其標志性。2019年年底中國占美國的GDP是68.4%,預計到2025年可能會接近美國的85%。通過測算,按照不變價格來進行測算的中國總體的GDP總量,可能在2028年到2029年左右超過美國。因此,從不對稱向對稱進行變化的過程,實際上是最為危險的過程,也是最為關鍵的過程。

這個關鍵還體現在中國關鍵技術、核心技術的突破期。目前存在著一系列的“卡脖子”問題,這個“卡脖子問題”不是我們不發達的一種象征,而是還沒有發展到起決定性地位的階段。根據目前的數據梳理,我們存在短板的產業環節,關鍵零部件環節,關鍵技術環節,可能有682項,而不僅僅是大家熱議的芯片行業,而是廣泛分布到各大行業里面。當前,針對這些行業里面最為核心的關鍵技術梳理出35大項,這些項目會看到它的進展情況和必須要做出突破的地方。未來五年是這些方面需要全面突破的時間點,當然不可能完全的突破,但必須要取得成效,要見分曉。

在這種狀況下,未來五年“四低兩高”的經濟運行模式依然會持續。主要體現在持續的低增長,持續的低貿易,持續的低通脹,持續的低利率。而“兩高”表現在高債務和高風險上。今年的低增長處于非常低的低點,明年會擺脫低點,但是這個擺脫低谷會不會使我們回到過去一種穩態增長的狀態里,4%左右的穩態環境呢?我們認為是否定的。未來的增長不僅僅是不確定性很大,同時新冠疫情對于整體經濟基本面帶來了結構性深層次的實質性沖擊,對這些沖擊在未來這些年的預測差別非常大。

目前,出現了一個很嚴重的現象,大家期盼的技術革命對于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越來越弱,而不是越來越低。在80年代經濟學大家索羅曾談到的一種現象——“索洛悖論”,技術革命大家都在談,唯一是在核算統計里面看不到它的影子。現在我們又發現了這種現象,最近這幾年里,各國的專利增長速度,研發投入的速度,對于基礎技術、基礎研發的投入速度在大幅度的下降,而不是大幅度的增長。對于產業革命和技術革命,一是有沒有技術理論突破,二是有沒有重大技術和工業的突破,三是有沒有產生蜂聚現象,四是產業化似乎處于加速狀況,五是從經濟增長、經濟組織方式,社會模式的重大轉變進行研判。這幾個研判并不支持我們近幾年有重大的革命技術和組織革命。當然,中美技術脫鉤下的世界技術進步,可能比我們想象的要慢一點。這是未來五年增長的幾個最基本因素,技術進步并不支持我們擺脫長期停滯的狀況。另外,人口老齡化是很重要的參數。在未來幾年會出現加速器,特別是從2020年到2035年全球老齡化率從9%越過10%,這導致世界儲蓄率會發生一系列變化,資本形成會產生一系列的系統性變化,這幾大變化導致低增長會持續。

第二點,目前正在經歷第四次逆全球化。人類經歷了四次逆全球化,這四次逆全球化很重要的基本規律就是在大國博弈。超級博弈的時期,逆全球化往往不是在五年八年,而是持續二十年左右,從2008年到現在已經持續12年的逆全球化,是不是結束了?答案是否定的,逆全球化還會進一步進行。特別是新冠疫情使安全問題,產業鏈的備胎問題全面提出,即使新冠疫情得到全面控制,產業鏈、供應鏈的重構也會導致進一步逆全球化。全球出口占GDP的比重,從2008年的最高點26.5%下降到2019年的21.6%,下降了4個點。今年僅一年下降了5個點。我們預計未來幾年,這個數字依然不好看。IMF預測未來出口增長反彈之后會有一個快速的回落。

第三,目前全球將維持低通脹。全球是不是在大刺激之后馬上出現通貨膨脹?我們的判斷,目前全球將維持低通脹,特別是發達國家和新型經濟體的狀況,基本上保持低迷狀況。同時,大宗商品價格指數也不會在后疫情時期出現超級反彈過程,這樣也會給我們帶來多的警示。

第四,低利率。美國、歐元基本上是零利率,美國和英國基本上是接近零利率,全球的均衡實際利率已經為負,重要資產的收益率處于歷史最低點。低利率的形成,世界經濟是不是會日本化。因為日本在這種低利率,低增長,老齡化的狀況下已經持續了接近三十年的時間。同時高債務將進一步持續,到今年10月份全球債務總量已經達到272萬億美金,債務率升至365%,這個數字很高。這個過程中,一是國家由于今年財政赤字率導致政府債務率大幅度上揚,發達國家的政府債務率已經達到124.7%,已經超過了二戰后1946年最高點。新興經濟體也達到了65.3%的歷史高峰。二是在債務這么高的狀況下,金融發生了一系列變化,脫實向虛,全球股市,納斯達克指數在這幾個月增長42.7%,道瓊斯指數增長了5.8%,上證、深證增長的也不錯,但是經濟增長速度是一個缺口。三是世界面臨的社會問題、政治問題不僅沒有解決,反而在沖突中進一步惡化。不僅在惡化,而且解決的方案又成為比問題還要嚴重的問題。

第一,我們沒有找到解決不平衡問題的方法。世界的不平等已經很嚴重,二戰前夕大家會看到世界所解決的方法是德國模式、北歐模式、蘇聯模式、美國模式,這幾種模式在收入不平等問題上,在全球化這個時代已經全面破產。美國在這次競選里面幾大候選人對于不平等方案提出的幾大方案,一是全民收入計劃,二是全球資本稅收體系,三是新國家主義,這幾種方案能解決目前的問題嗎?我們很擔憂。另外,全球在各大板塊的問題上,各個國家得到了深化,同時財富分化現象比收入分化現象更為嚴重。第二,由于收入不平等難以解決,植根于收入分配之上的社會分化,社會激化,社會民粹化,將會上升到一個新的階段。我們所看到民粹主義短期得不到解決,民粹主義指數目前已經跟1933年的歷史最高點大致相當,同時民族主義、孤立主義在這種狀況下難以得到解決,最明顯的是區域主義代替世界主義,一系列的協議都是立足于區域做一些事情。更為重要的,民粹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兩種主義孕育出來的強人政治和個性政治,不僅不會緩和,反而進一步加強,大國領袖有個特點,小國領導也超級有特點,因為有特點的選民選出有特點的領袖,大家也會看到我們的地緣政治全面惡化,地緣政治指數已經達到歷史高峰。

未來五年依然是一個超級時代,在這個超級時代我們面臨的風險前所未有。亞洲時代到來,是不是會減少我們的一些問題?世界的中心向亞洲轉移,亞洲的中心向中國轉移。但是我們會看到世界的角力完全向亞太區域轉換,這個轉換使我們成為沖突的焦點。我們怎么進行定位,非常重要。第三個是金德爾博格陷井,這些問題就能解決。比如拜登政府上臺是不是提供新一輪的世界公共品,這個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此我們有幾個結論。

第一個結論,世界經濟剛剛開始全面開啟新一輪的低迷期,我們沒有找到世界復蘇的方法。各國的結構性問題和世界結構性問題將持續發酵。全球低速增長必定會帶來全球利益分配模式的持續變化,這個蛋糕越變越小,分蛋糕的方法是越來越惡劣,并帶來各國沖突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大國博弈持續掀起新浪潮。八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不平等、技術進步、高債務、公共品缺失、治理體系惡化、民粹主義、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等反而進一步惡化。第二個結論,疫情不僅僅是使一些表象性的問題惡化,更重要的是基礎性、結構性、趨勢性的因素發生重大變化。疫情使世界在結構加速調整中充滿不確定性。第三個結論,未來五年是中國的關鍵期,保持中國應該相對穩定,帶來格局和博弈的質變是非常重要。我們必須作出一系列的考慮,一是如何突破“卡脖子”的約束,二是如何改變不對稱的博弈,三是如何在博弈激發中穩住基本盤,四是在新一輪大變局中構建新的合作平臺和新的競爭力,五是在世界動能弱化的時候如何構建國民經濟循環的新動能,這很自然的延伸出我們在五中全會談到的新發展格局來進行調整深化過去的各種戰略。這種戰略一是科技自立自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控制實現創新驅動。二是推動關鍵環節的改革,實現第二輪制度的紅利。三是實行需求擴大戰略,推進需求側的改革。四是通過教育強國,人才強國,推動人口紅利轉換為人力資源紅利。

今年召開的全國研究生工作大會是70年首次開的大會,是總書記親自指示,總理親自批示,孫春蘭親自主持這次會議,原因是什么?我們要想突破卡脖子工程,要想在關鍵技術、核心技術上得到突破,必須要有高層次人才,而中國高層次人才解決方案必須是中國的研究生具有高質量、高水平,在尖端技術上有所突破。目前,我們國家在這上面正在進行一系列的布局,另外,在新發展格局下需要進一步開放。因此,我們為什么要提出新發展格局,并且在今年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八大工作重點,在五中全會里面提出十二個戰略要點,很重要的一個歷史環境和世界環境,就是基于我們所看到的這幾大方面變化,這就是今天給大家分享的一點點研究成果。謝謝大家!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