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民在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上的主題演講
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 楊偉民
尊敬的宋會長、各位嘉賓:
非常高興參加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給我出的題目是“十四五”時期的政策分析,“十四五規劃”建議已經通過了,最大的亮點就是構建新發展格局,這是我們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種策略,還有一個是面對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提出的戰略謀劃。
到2035年,我們的目標是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基本實現現代化要有個標志,這次建議提出到2035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什么是中等發達國家?總的來講就是人均GDP要比現在有大幅度提高。總書記講到2035年實現經濟總量或者人均收入翻一番是有可能的,這個翻一番就需要經濟增長速度要未來15年達到4.73%,這種條件和潛力是存在的。
但要把潛力和條件轉化為現實,必須要做很多工作。從總量來講,我們有很多結構性的紅利還可以再激發出來。所以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主要還是要通過改革,通過開放來激發未來結構性的紅利,來實現未來15年年均增長4.73%,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中央建議也提出國家未來發展主要圍繞構建新發展格局。剛剛閉幕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也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明年要邁好第一步,見到新氣象。但到底干一些什么事兒,下面具體談談我的看法。構建新格局是總方向、總目標、總思路,但具體干什么,大家談了很多,但我覺得還需要具體化,變成企業、市場主體認同的一些事情。
第一,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提高國內需求的比重。中央建議提出加快培育完整的內需體系,就是內需體系還不夠完整,主要考慮就是,根據投入產出表來分析,我國總供給和總需求是均衡的,但國內總供給大于國內總需求,這是我們國家一個特點,2007年到2018年我國出口在最終使用當中的比例是大幅度下降的,從28%降到2018年的16%,這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實行擴大內需的一個成效了。考慮到未來國際貿易的增長幅度還會放緩,我們要保持一個比較穩定的增長速度,必須要提高內需占總需求的比重,使內需增長能夠快于或者等于總供給的增長,這樣才能夠保持經濟的持續增長。所以總書記多次講了要繼續擴大內需,也就是用國內需求的增長來彌補出口增幅下降帶來的供需缺口,促進國內總需求和國內總供給逐步均衡,國內總供給大于國內總需求的,多出來這部分就要出口了,但未來出口是全球化遭遇逆流,很難維持過去的高增長,當然要保持出口總量繼續穩定的增長,保持出口產品總量基本穩定,要增加進口,特別是消費品的進口,實現進出口基本均衡。
另外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不是所有地區、各級行政區,以及各產業、各行業都要以國內需求為主體,這是有問題的。因為以國內為主體是就全國經濟總體而言的,外向度高的地區和行業要根據實際,不一定都要形成國內循環為主體的格局,這是我說的第一件事兒。
第二,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的比重。大家知道國內需求包括居民消費、政府消費、投資,還有一部分庫存和出口,不包括對外投資。擴大內需主要是擴大居民消費,提高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2007年居民消費占總需求比重是29%,2018年提高到32%,提高了3個百分點,同期政府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由10%提高到14%,投資需求從31%提高到了37%,這是從消費的格局、需求的格局來看居民消費占總需求的比重。從另外一個消費格局來看,總消費當中政府消費和居民消費的比重來看,2007年居民消費占總消費的比重是73.35%,到2018年降到70.1%,同期政府占總消費的比重從26.7%提高到29.9%,也就是說2007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們一直實行擴大內需的戰略,但主要擴大了政府消費和投資,居民消費也在提高,但提高的幅度不如政府消費和投資,所以今后擴大內需的重點應該放在擴大居民消費上,使居民消費增長快于政府消費,快于投資的增長。當然也要保持投資比較穩健的增長,降低比重只是相對降低投資占總需求的比重,穩定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要適度降低政府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重。
第三,增加居民收入,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要擴大居民消費,有錢才行,居民得有錢。從國民收入分配的格局來看,作為居民可支配收入主要來源的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是從2007年的41%提高到2018年的52%,看起來提高的很快,但仔細分析會發現勞動報酬當中很多項目是不屬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能拿來消費,包括勞動力享受的公費醫療和醫藥衛生費。2019年財政用于這方面的支出是1.66萬億人民幣,還包括單位支付的社保和住房公積金等等。2019年全部五險一金收入是8萬億人民幣,這是包括個人繳納的,單位繳納了多少還要再仔細的算。
按照住戶調查口徑居民可支配收入總額占GDP的比重2013年以來一直穩定在42%到43%之間,低于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10個百分點。按照另外一個口徑居民可支配收入,現在是人均3萬元,人均GDP大概是7萬元,一除是42%左右,從這個角度來看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低是消費少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要擴大居民消費必須優化國民收入的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這個意味著居民收入的增長要快于經濟增長。
第四,加強科技自立自強,提高自主可控技術的比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進步是很快的,但技術進步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消化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來實現的,自主可控技術的貢獻相對比較少。目前我國高技術行業當中,按照中間使用的進口依存度來看,很多高技術行業的進口依存度就是中間使用,就是生產的進口產品比重比較高,主要是廣播電視設備和雷達及配套設備,軟件服務、醫療儀器設備及器件,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計算機等等,這些行業的生產是離不開進口的,進口依存度相當高,如果出現斷供,對這些行業帶來的影響和打擊是非常大的。“十四五”規劃建議提出要把創新放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地位,加快“卡脖子”領域的科技研發,加快科技的自立自強,保障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這些“十四五規劃”,包括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都對此做了全面的部署,國家干什么,企業干什么,人才怎么培養,科技體制怎么改革都說的非常細。
第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最終使用的結構其實和生產結構是一個相互依存的關系,一定意義上就是互為因果的。我國149個行業當中,按照最終使用的多少來區分,消費型的產業是68個,投資型的產業是22個,出口型產業是58個,這是因為由于國內的消費少,所以很多消費型產業不得不變成出口型產業,同時還有另外一種情況,供給結構也不一定是適合于消費需要的。經過計算我發現像航空旅客運輸、餐飲、住宿、新聞出版、廣播電視電影、文化藝術、體育、娛樂這些是典型的消費型行業,而且這些行業應該說都是消費需求彈性非常大,未來非常有潛力的行業。但由于國內符合消費需求的供給相對不足,導致這些行業是需要大量進口的,這些行業的進口不同于石油等,是因為資源不足不得不進口,也不同于芯片,是因為創新能力不足不得不進口,而是因為像價格、供給的模式、質量、業態等等,和消費者的需求不夠適應。所以下一步還是要通過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要素的市場化配置,增強經濟的競爭性,來優化和擴大我們的供給。
第六,提高城市和城市群要素集聚能力,提高城市化地區經濟人口比重,以及經濟與人口的均衡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態,目前我們空間結構的大體情況是我國19個城市群地區集中了我國80%以上的GDP和45%的人口,其中京津冀三個地區、長三角三省一市,再加上廣東,不包含港澳,這些地區集中了我國43%的GDP和29%的人口,我們GDP集中的格局是符合規律的,也符合我國人多地少空間窄的國情。問題在于集中的經濟規模與集中的人口比例、集中人口規模的比例是不相匹配的。這樣必然會帶來各地區之間人均GDP差距過大的問題,而且我國稅收和GDP是高度相關的,公共服務又主要取決于創稅的能力,這又帶來了區域之間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差距比較大,從而帶來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過大的問題。
所以下一步按照中央十四五規劃建議的要求,繼續支持城市化地區高效、集聚經濟和人口。光集中經濟不集中人口只是片面的,城市化地區必須主動吸收農產品主產區和生態功能區的人口在本地區就業并落戶,加快農業轉移人口的市民化,使城市化地區集中的經濟規模與集聚的人口規模大體均衡,這樣最終實現各個地區之間公共服務基本化,基礎設施通達程度比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體相當,這是總書記講的區域協調發展的一個衡量的標準,衡量的指標。
第七,堅持擴大開放,提高內外循環的暢通性。我國的進口量,進口的特點主要是生產型的,即用于生產的占的比例比較大,是高度集中型的,另外高技術產業進口依存度較高,出口相對多元的,同時我們國家的部分行業出口的依存度高,進口的依存度高,也就是既是高出口行業也是高進口的行業。高進口和高出口或者高出口和高進口是互為因果的關系,所以構建新格局不是不開放,不是什么都自己生產,什么技術都要自己開發,而是不斷擴大開放的領域、范圍、深度。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也不是要減少出口的總量,而是要繼續當好世界的工廠,還要當上世界的市場。要保持部分產業生產能力大于國內消費能力的格局。因為這樣才能夠換回來因資源不足缺乏的石油、大豆等等,要保持部分產業高出口、高進口的格局。同時要通過創新發展降低高技術產業的對外依存度,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及其產業的比重。在重要領域、“卡脖子”和面臨斷供的領域要實現自主可控,還要通過綠色低碳發展和發展新能源等等,降低資源性產品對外依存度。
第八,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是發展問題,但本質上是改革問題,這是劉鶴副總理在中央建議文章里面的一句話,所以下一步要聚焦提高自主可控技術及產業比重,加快科技體制改革,聚焦提高生產結構與信息結構的適配性,深化營商環境、市場領域改革,聚焦提高居民消費在總需求和居民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等等,要加快推進土地、戶籍、住房等領域的改革。
以上是我的一點看法,供大家參考,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