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暨成果發布會圓桌論壇
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 王彤宙
很高興參加這次會議,剛才談到新發展格局,大家知道這是黨中央根據我們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環境、條件變化做出的重大的戰略部署,中交集團作為全球基礎設施方面的一家領軍的企業,如何立足新的發展階段,貫徹新的發展理念,融入到新的發展格局,我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首先,如何暢通國內大循環,以國內大循環為主角度。企業要推動和參與到國內的大循環,首先是要發揮自身的優勢,例如產業優勢、能力優勢。同時要服務國家戰略,事實上大家都清楚中交集團在綜合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大的城市建設方面積累了獨特的經驗,包括管理、技術、人才等方面。
按照整個國家的部署來說,十九屆五中全會清晰指出,下一步國家會加大建設大通道、大樞紐包括物流網絡的體系建設,“大通道”、“大樞紐”對中交集團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機會,也是中交集團一個主要的市場。
新型城鎮化建設對于中交參與到國內大循環來說也有自身的長處。我們是央企的幾家從事房地產的企業,但我們并不是單純的做房地產,因為我們在基礎設施領域有很大優勢,比如說在雄安,以“1+2+3+4”的開發模式做城市綜合性開發,“1”就是土地的基礎整治,從土地整治到二級地產開發,三級產業的導入,最后四級城市的運營。第一家中交集團中標的三號雄安未來科技城,就是“1+2+3+4”的開發模式,既是開放模式的創新,同時也是企業發揮自身的綜合專業優勢和業務特長的一種空間。
再一個我們獨特的優勢。我國現在有將近三千公里的高速公路是中交投資建設運營的,如何把運營的這些公路做增值服務,比如引入現在的智能化,引入數字化的管理,怎么樣能夠使人、車、路成為一體,使吃住行游成為一體,這也是我們促進國內大循環的具體的做法。
關于服務國家戰略,比如說現在推動的長江大保護、黃河大保護、運河文化的保護,也包括長三角、大灣區等大量的基礎設施的建設都對中交發揮專長產生很大的影響。
其次,在國內國際雙循環上主動謀劃作為。中交是在建筑企業里面國際化程度比較高的一個企業,在全球的建筑行業有一個250家國際承包商的排名,中交在亞洲和中國是排在第一位的;我們在157個國家有210多個機構,有具體實質性的業務,除了路橋、港口、碼頭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外,比如說我們振華重工做的港口機械,在世界的港口機械占了70%多的市場份額。現在我們利用這些優勢,積極打造供應鏈,提升供應鏈和產業鏈的價值。一方面加大一些關鍵的技術、一些硬配件科技研發,把一些“卡脖子”技術攻下來,減少更多的依賴性。另外一方面加大全球市場的替代和補充,這也叫做“延鏈、補鏈、強鏈”,這樣通過全球化的市場使國內外的資源得到更好的循環和更好的互補。當然我們在國外還有十多個合作區,現在中國實際上也有一部分產業在梯度轉移,在東南亞往中東國家轉移,這個時候應該主動作為,主動策劃,引領一些需要轉移、梯度轉移的企業到“一帶一路”沿線布局的合作區去。
以上思考和計劃實際上也充分體現了在新發展格局下怎樣以國內大循環為主來進行國內國外雙循環。
中國煤炭地質總局黨委書記、局長 趙 平
謝謝宋會長,也感謝各位嘉賓、專家還有各位朋友們!這么長時間還堅持坐在這里,讓我們非常感動,也還有我的老師—周其仁老師,那是國內最大的經濟學家,大教授,也坐了一下午。今天我非常高興在特殊的時期能夠有機會參加中國企業改革發展峰會,見到老朋友,更見到一些新朋友,特殊時期我們總局準備的工作會,可能現場開不成,但在這里看到大家、現場見面非常不容易,這也是宋會長的努力才有這樣的機會。
我們國家在全球低碳綠色轉型進程中起到決策決定性作用,舉足輕重,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9月份的聯合國大會上已經宣布我們國家要在2030年達到碳高峰,2060年之前達到碳中和這一宏偉目標,也體現了中國負責任的大國的承諾,更是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責任和擔當。當前國家的能源結構是以煤炭為主,特別是化石能源。按照2020年的消費結構煤炭達到57.5%,比去年略有下降,去年是57.7%的消費比例,所以在一段時間內煤炭作為我國的主體能源不會有大的變化。按照黨中央和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要求,如何做好碳達峰和碳中和這一項重要的任務,也擺在了能源行業以及煤炭人的面前。
當前從我國預測,煤炭的儲量是比較大的,但經查之后,其實國家煤炭的儲量并不是很多,所以如何把煤炭這一問題解決?我國還有很多灰采率比較低、浪費比較嚴重、生態環境修復壓力比較大等問題都存在于能源煤炭行業這里面,所以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我們始終在探討的問題。煤炭也是我們產能主要的行業,挖掘主要的產能,同時也是消耗產能的主要行業,這樣也就給我們提供綠色發展更大的場合、舞臺和機會。所以作為能源煤炭行業,也繼續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四個革命,一個合作”總的新能源戰略的要求,做好能源創新發展,轉變發展之路。
第一,應該樹立新發展的新理念。這就是綠色、低碳理念,不管綠色勘探、綠色開采,還是低碳消費,特別是所有人都應該有低碳的意識,綠色出行,綠色生活,這樣可能共同來打造和實現碳達峰以及碳中和。尤其是碳中和需要全體民有這樣一個理念,才能夠完成這項重要的任務。
第二,要做好科學的規劃。把能源煤炭開采好,用新技術、設備、安全、低能、高效的開采和最大、最高效利用,這是我們煤炭行業要做的,考慮的東西。
第三,強化新能源的開發。特別是我們總局這幾年也在新能源開發領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煤層氣、地熱能以及干熱巖等等的開發研究和更好的利用,怎么把能源結構的比例優化到最合理,新能源能夠更多的在比例上、結構上、比重上更多的上升。
第四,加快新技術應用。信息和智能技術的應用,能夠使煤炭開采、開發達到最合理,最低碳。特別是剛剛國務院包括八部委在山東濟寧召開了智能化管理現場會,智能化礦山開采現場會,也主要研究了新技術跟傳統行業更多的賦能,這是我們要重點考慮的。
第五,要建立國家層面資源的采集,統計和信息共享。要構建新發展的格局,就要建設統一的能源市場的體系,這是我們把能源更好、更充分利用的戰略規劃,需要國家層面要做好,這些我們繼續會努力。
作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我們承擔著三大安全,第一是能源安全;第二是糧食安全,糧食安全涉及到糧食生產的所有礦產資源,也有中化總局地質局在勘探,和我們是一家;第三是生態安全,我們著力做好這“三個安全”。同時也提出建設透明地球、美麗地球和數字地球的“三個地球建設”,把工作落實到現場,落實到項目,落實到每個人的生活之中。所以上半年我們承擔了青海木里地區礦區整治和生態恢復這項重大項目,也是習總書記簽批的生態環境受到影響和破壞的重點項目,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承擔總設計方案和治理。一坑一策、渣土回填、邊坡穩定、水系連通以及濕地再造和生態恢復都將按照我們總的設計方案來治理,包括地熱能應用,中深層地熱能取熱不取水技術,以及能源再利用方面,我們用巖窟壓縮空氣儲能,低峰的時候用空氣壓縮到巖窟里面,高峰的時候釋放出來,這個比例達到0.7,這塊要繼續充分利用好。
中國還是一個能源消費大國,同時也是一個能源不足的國家,我們的石油、油氣進口達到70%,所以在能源利用上應該也在做這些工作。我們會繼續按照這個要求,按照碳達峰和碳中和的目標,在這項工作中間做出中國煤炭地質總局更多的貢獻和工作。謝謝!
徐工集團工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陸 川
今天參加這個會非常榮幸,得到了很多的啟示和啟發,徐工目前面臨著新階段、新格局、新理念的情況下,該如何去做,今天我也受到了很多啟發。馬上進入2021年,這是“十四五”第一年,也是我們邁向雙循環新格局的第一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八項重點內容及國務院“兩新一重”等重大的方向性規劃,對工程機械行業都是非常利好。
工程機械下一步如何做好高質量發展,在新的格局下,我談一下幾點體會:
第一,既要做好全球的產業鏈布局,也要抓住關鍵核心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包括全球的采購鏈,歐洲采購中心等,面向全球的制造基地進行服務,在全球產業鏈布局當中,我們現在越來越感覺到自主可控的重要性,包括在2012年以后行業最低谷期,我們也堅持每年5%的研發費用不放松,打造核心零部件,核心關鍵技術方面逐漸地形成我們自己的核心能力,包括四千噸起重機大型的油鋼、液壓、核心的控制軟硬件基本上都是我們自己。
第二,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牛鼻子,同時高度注重需求側的管理,使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引領供給良性循環,良性互動。這個方向非常明確,2015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當時也是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開始,企業首先強身健體,今年提出需求側改革,無論是減稅,擴大需求,企業還要很好地抓住改革的紅利。我們首先要練好內功,供給側、質量、成本、服務等等方面,更重要的是關注客戶的需求,貼近客戶的需求,產品的品種、價格、服務、品質等等是否能滿足各檔次客戶的需求,這是非常關鍵。比如現在工程機械行業,從節能、環保、升級換代,大噸位、無人化、新能源、電動化等等,包括現在的數字化,來改造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利用數字化拓展新興產業等等,都面臨著很多需求的改變,所以我們要緊緊抓住需求才能為下一步的發展打下好的基礎。
第三,牢牢抓住國內市場,同時還要開拓好國外市場。國內市場的確是大市場,也是基礎,面對著疫情和經濟環境,包括單邊主義等等,國內市場是必須抓好。做好國內市場的積累,也要緊緊盯住國際市場,我們要伴隨著中國建設“一帶一路”,互聯互通等等,要很好地提供服務,很好的走出去。工程機械中國是一個大市場,歐美也是一個大市場,亞太、西亞也是一塊大市場,還有一塊是“一帶一路”發展中國家,這是增長非常快的市場,恰恰我們在這個市場上了占有率超過60%,我們要很好的經營好這個市場,另外還要面向高端市場,這幾個方面都要結合。按照現在新的格局,新的理念,有新的做法,下一步把企業向高質量方面更好的往前走,利用改革的新機制新動力,我們一定要有新的發力,新的做法。謝謝大家!
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全球家族企業研究中心主任 高 皓
今天特別感謝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的邀請!我坐在這里很有壓力,在座的大多數企業家都是執掌國之重器,當然我們還有3200萬家民營企業,8000萬個體工商戶,超過1億市場主體,也是構成中國社會主義經濟當中非常有活力的一個群體。我想今天跟大家分享三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是“轉型”。今年受疫情的影響,包括國際地緣政治的變化,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很多民營企業在自身的戰略方面做了很大的轉型,包括在數字化方面也做了很大的轉型,一些大的民營企業做了全產業鏈的上下游的延伸,很多中小民營企業向著“專精特新”“隱形冠軍”的領域更深入的發展。同時,很多傳統行業的民營企業正大力推動數字化轉型。今年是三一重工數字化轉型的第三年,我們去三一重工調研的時候,梁在中董事提出了三一重工的數字化轉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是以非常大的生死存亡的戰略來看數字化轉型,另外,梁在中提出完成數字化轉型的三條標準。第一,銷售收入從一千億元增長到三千億元;第二,產業工人從三萬人減少到三千人;第三,工程師從五千人增長到三萬人。為了達到數字化轉型,企業的愿景、企業的組織、企業的KPI方方面面都要做很大的調整,包括三一重工投入一百多億在不到兩年收回投資成本,梁在中完全按照產業商業價值的方式推動數字化轉型。
第二個關鍵詞是“傳承”。改革開放40年,很多第一代民營企業到了五六十歲、六七十歲,未來會經歷大規模的代系傳承的考驗,這是非常巨大的挑戰。根據美國的數據,真正成功的從第一代傳到第二代成功率不超過30%,從第一代到第三代不超過13%。東南亞上市公司在傳承的過程中,上市公司的市值平均縮水了60%。從世界范圍來看,傳承是一個巨大的難題。我國3200萬家民營企業,假如60%在傳承過程中失敗,只剩下1800多萬家民營企業,那么經濟增長、稅收、就業、社會問題等也是未來發展的“灰犀牛”。面臨這樣一個全新的挑戰,也有一些民營企業,新希望也好,碧桂園也好,美的也好,他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行多傳承的設計和路徑。我們希望三千多萬家民營企業未來平穩有序的完成傳承。
第三個關鍵詞是“財富”。傳承是財富的意義,可是公益是財富的歸宿。瑞典有控制三家世界五百強的全球頂尖企業,ABB、愛立信和全世界第三大制藥企業阿斯利康,但是它的頂層持股結構是15個公益基金會;印度最大的塔塔集團,有32家上市公司,它的頂層是22個家族慈善基金會;臺灣最大的工業企業臺塑集團頂層也是公益慈善組織,所以他們在創造價值的層面是市場經濟,可是在分享財富、分享價值的層面是社會主義。很多年輕的中國民營企業也在向這個方面探索。2019年,有1300億銷售額的萬象集團成立50周年,第二代當家人把萬象集團100%股權捐贈出來;寧夏最大的民營企業寶豐集團把每年利潤分紅的10%用于公益慈善寫進了公司章程。中國民營企業不只是在創造財富,而且在財富運用方面做了很好的嘗試。我們期待未來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各位領導,央企的各位領導,能夠關心關注民營經濟的健康發展,共創中國更美好的明天。謝謝大家!
上海國有資本運營研究院院長 羅新宇
感謝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的邀請!如果說今天的中國用一個詞來形容的話,應該叫做“科創中國”。如果說今天國資最大的使命是什么?我認為就是“科創”。很高興這已經成為一種共識。所以我跟大家分享三個小細節。
第一個細節,大家一致看好中國經濟的未來。前不久我參加上海一個私募大佬小范圍的聚會,這些掌握了幾百億資金的大佬們,都非常一致的看好中國的未來,也看好中國資本市場的未來。其中很重要的依據是中國現在正在進入一個全民創新、全民科創的時代,而且用了“新型舉國體制”這個詞。
第二個細節,全國各地的城投公司都在更名,或叫數字集團,或叫科創集團。中國的城投公司是中國存量國資的代表,比如天津城投八千億總資產、上海城投六千億總資產。一旦像這樣大型的存量資產轉型成為科創資本以后,我相信它對科創的支持,特別是對存量場景的資源開放資本的支持,將會極大的促進中國創新事業的發展。
第三個細節,國有資本很好地支撐了科創事業。在今天上市的二百家科創企業當中,我們發現主體資本是什么?是以我們國有資本為代表的國資基金—科創基金母基金,這很好地支撐了中國科創板的上市公司,這已經成為一個共識,我們國家正在發生的重大的變化。
我們需要什么樣的國有資本進入創新?第一個是長期資本。因為科技創新是一個新的長征,特別是它也需要經歷很長的磨礪。比如中國半導體,16年十三次融資,我們上威電子現在是中國光刻機唯一的獨苗企業,創業18年,還有的半導體13年,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源源不斷的長期資本支持。但是我們現有的國資管理體制、考核體制、資本供給體制并不支持,比如我們的基金五年退出,再加上三年、八年退出,因此,像這樣需要十多年堅持的資本,就碰到問題。未來我們怎么樣通過政策創新,把龐大的國有資本轉換為長期資本,這是我們要思考的重要命題。第二個,資本也是一個智慧資本。創新最需要的是人,國有企業的體制怎么樣把人的活力激發出來,最近我們也做了很多的探索,比如科創試點示范行動、科創基金相關的跟投、科技員工的持股,這個也正在發生變化。
只有當中國最大的資本國有平臺,通過轉換成為一個創新資本、長期資本,中國的科創才會迎來真正發展的春天。作為國有企業的領導人也好,還是作為國有資本的運營平臺也好,都肩負著非常重要的使命。我們也希望在今天這個場合,大家更多地關注國家的創新,因為這是我們新發展格局新發展理念最生動、最具體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