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下午,“新常態 新體制 新模式——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研討會”在京舉行。
中國青年網北京3月3日電(記者 盧冠瓊)“我想起來這個會特別像以前的神仙會,周總理在50年代的時候就在政協召開過神仙會這種形式,每當遇到國家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就召集社會各方面的賢達、思想家、代表性人士共商國是,貢獻智慧,共同商討國家的重大方針和政策。”
3月2日下午,由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人民政協報社、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聯合主辦的“新常態 新體制 新模式——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研討會”在京舉行。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主任楚序平擔任研討會主持,并笑稱本次研討會像以往的“神仙會”,匯集賢達共商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重大問題。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確定的80個重點改革任務基本完成,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今年要完成的改革任務共有55項。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資、國企改革也進入攻堅階段。在此形勢下,國有企業如何在深化改革進程中適應新常態、發揮引領作用,是全社會普遍關心的問題,也是全國各界委員非常重視的問題。多位全國政協委員,與專家學者、企業家等各界代表匯聚一堂,就“完善國資監管制度,防止國有資產流失”與“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組建改組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兩大主題進行研討。
研討會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國家審計署原副審計長董大勝委員就近幾年審計機關對部分國有企業主要負責人履行經濟責任審計的情況進行了綜合分析,他表示,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改革不斷深化,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司治理機構已經建立,國有企業在資本規模、經營規模、盈利規模等方面得到長足發展,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骨干作用。
“但是,審計也發現一些國有企業在落實中央有關政策,包括產業結構調整、收入分配、土地管理、環境保護等方面還做得不到位,重大事項決策不夠科學、規范,造成國有資產大量流失,內部管理、內部控制比較薄弱,重大違紀問題時有發生。”董大勝說,部分高管涉嫌犯罪,突出的表現是——有的企業在資源開發、并購重組國有資產和國有產權處置等方面涉及利益輸送,“這些問題的存在迫切要求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監管,包括審計監督。”
對此,董大勝提出“對國有企業、國有資本應實行審計監督全覆蓋”,“對國有企業的重特大事項實行專項跟蹤審計”,“改進國有企業審計的組織方式,運用現代的審計技術方法”等六條建議,提倡在加強外部監管的同時,保持國有企業內部的勃勃生機,以內因變化為主,組織嚴格的外部監管,推動國有企業健康發展。
“完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際上已經為我們國企改革領域樹立了管資本這樣一個目標。”全國政協委員梁驤分析稱,梳理管資本背后的經濟學邏輯,“我們發現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國企管理體制的改革,實際上應該說它是有著頂層設計制度變遷的特征,涉及到國家的宏觀經濟管理體制和企業微觀運行機制方方面面,應該說實現這樣一次國企改革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
梁驤認為,管資本應該在“國資管理理念、政資分開、建立良好市場秩序、國有資本布局戰略、國有資產安全”這五個方面實現突破。梁驤說,“在我看來,國有資產流失的重點只在一個‘失’字,即國有資產流動過程中以低于市場公允價格來出售、轉讓國有資產,從而造成國有資產的流失。”
中國企業改革發展研究會副會長周放生認為,國有資產,“小的流失永遠有,但是不改革會造成更大的流失。”周放生說,腐敗是造成國有資產流失的一個重要通道,國企存在腐敗,民企、外資也存在腐敗。“民企給職業經理人或者員工增量利潤的分紅權,通過這種制度改革比較好地解決了腐敗問題,解決了浪費問題,解決了投資失誤問題,我們國企不能用這個辦法嗎?”周放生因此主張國企“增量分紅,存量不動。”
據悉,此次研討會也是財經智庫沙龍系列活動之一。財經智庫沙龍是由人民政協報社發起并主辦的開放性議政溝通平臺,依托全國政協、統戰、黨派、委員的強大智囊優勢,持續研討重大經濟政策和經濟熱點問題,強調政府、學界、業界、媒體和議政機構之間的無邊界交流,突顯人民政協的第三方獨立、客觀、公正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