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興則經濟興,實體強則經濟強。在我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背景下,“十四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邁步新征程,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推動產業鏈優化升級,既是國有企業發揮戰略支撐作用的使命所在,也是做強做優做大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的應有之意。2021年全國兩會期間,國資國企一線代表委員聚焦產業轉型升級難點、痛點建言獻策,共論新格局新階段背景下國有企業產業鏈優化升級之道。
強鏈補鏈助推產業基礎高級化
在當前的大國戰略博弈中,基礎領域的核心技術遏制日益嚴重,我國產業基礎“卡脖子”問題已經從潛在的風險,變成了現實的安全威脅。實現制造強國,必須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
機床是一個國家裝備制造的根本,被譽為制造之母,其技術水平代表著一個國家的綜合競爭力。我國是全球最大的機床生產國、消費國,但國產機床產品以中低端為主,整體技術水平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明顯。
機床作為工業母機,事關國家的產業發展、工業的振興。近年來,通用技術集團通過轉型進入了機床裝備研發制造領域,擔負著國家機床領域核心攻關任務。“把機床企業打造成世界一流企業,可以更好地為建設制造強國做好堅實的保障。”全國人大代表,通用技術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于旭波表示。
為此,于旭波在今年兩會期間建議,要更好地發揮舉國體制,推動機床行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突出通用技術集團“鏈長”作用,在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方面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以“十年磨一劍”精神在關鍵核心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與機床產業發展相似,我國石化產業高端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還未扭轉。全球石化產業價值鏈、供應鏈加速重構背景下,全國人大代表,中化集團黨組副書記、總經理楊華認為,在“十四五”期間,有必要根據“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要求,結合產業布局、區域資源、科研創新能力,打造一批世界級石化新材料產業基地,推動石化化工產業高質量發展,保障國內產業鏈安全。
實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是提升產業基礎能力的重要方向。實踐反復證明,產業基礎領域的關鍵核心技術必須掌握在自己手里,要牢牢抓住關乎命脈的基礎、關鍵及核心領域,避免被別人“一劍封喉”。
汽車強國先“強芯”,正在成為產業發展共識。2020年以來,受新冠疫情及自然災害等因素影響,芯片等核心電子零部件企業開工不足,同時疊加中國汽車發展速度超出預期,全球出現芯片供應短缺情況,已經影響到中國汽車行業的發展。
面對我國自主汽車芯片產業規模小,且主要分散在低附加值和低可靠性領域的現狀,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認為,中國要實現汽車強國應先“強芯”,要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解決芯片問題,加強汽車關鍵零部件產業鏈建設,堅持自主創新和開放合作兩個不動搖,分別解決長期和短期問題。
具體而言,曾慶洪建議加大對汽車電子產業鏈的精準扶持,制定并落實汽車半導體及關鍵電子零部件的專項激勵措施;加快國內車規半導體標準體系建設及汽車關鍵電子零部件產業路線圖的實施;加強和完善汽車半導體行業的監管機制;優化營商環境,助力企業投資整合,引導平臺企業等相關社會資本流轉投入芯片及關鍵汽車電子零部件等需要長期投入的國家戰略科技領域。
直面車載芯片短缺困境,全國人大代表,奇瑞汽車黨委書記、董事長尹同躍建議從制定國產車載芯片技術路線發展綱要,成立芯片創新發展平臺,強化產業生態融合三個方面,推進車規級芯片的研發與產業化,加快智能化系統推廣應用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
實踐來看,獨立自主和開放合作相促進、共同發展,才能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的攻堅戰。放眼未來,在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固本培元、練好內功,已然成為推動裝備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優化升級的必由之路。
綠色發展引領工業轉型升級
2020年9月和12月,習近平主席兩次向世界宣示中國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愿景目標,為我國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擘畫了宏偉藍圖。為實現“2030碳達峰和2060碳中和”(下稱“雙碳”目標),工業制造業低碳綠色轉型成未來發展方向。
以能源裝備制造業為例,行業企業迎接能源產業發展新機遇的同時,也因綠色、低碳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深感動力與壓力并存。
全國人大代表、東方電氣風電有限公司研發中心高級工程師趙萍表示,能源裝備制造業是能源產業鏈上極為重要的一環,肩負著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任。對標“碳達峰、碳中和”要求,行業整體面臨商業模式有待創新、核心技術引領作用不足、企業適應市場節奏方面存在短板等挑戰。
搶抓機遇開新局,“雙碳”目標加速制造業產業鏈轉型升級。為此,趙萍表示,“十四五”期間,東方電氣將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從化石能源裝備轉向綠色清潔高效低碳裝備,從以制造業為主轉向制造業服務業融合發展、綜合能源解決方案供給、供應鏈生態圈打造。同時,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瓶頸,實現主要領域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主要產品性能指標達到國內領先、國際一流,部分領域實現國際領先,形成可持續的原始創新能力。
“我們將以提升主導產品核心競爭力為重點,優先發展風電,保持水電領先,拓展核能領域,加快燃機自主化步伐,深耕煤電清潔高效低碳靈活應用。”趙萍表示。
推動我國工業制造業綠色發展,一方面要加快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的升級改造;另一方面要加大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步伐。在此背景下,化石能源企業積極謀求轉型升級之路。
作為能源行業的代表企業之一,中國石化在我國綠色發展中一直走在前列。在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的要求下,加強氫能的開發和利用成為中國石化重點發力點。
針對我國氫能發展面臨關鍵材料和核心技術尚未自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商業化推廣模式尚未建立等諸多瓶頸,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石化總經理馬永生建議從加強氫能產業頂層設計、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標準體系制定、加強產業政策扶持四個方面發力,全力推動產業升級轉型。
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對于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意義重大。這其中,積極有序發展核電必須保障核燃料產業高質量發展。
“低濃鈾的生產、應用背后是一整套產業體系的支撐。鈾純化、轉化、鈾濃縮產能建設從設計到投產需要3到4年的時間,這就意味著如果低濃鈾供應中斷或不足,新建配套產能,形成鈾濃縮產品需要5年以上準備時間。這僅僅是鈾的部分,還有核燃料元件的生產和制造,也是同樣的道理。因此,保持核燃料產業穩定均衡的發展非常重要。”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首席專家、戰略與管理咨詢委員會委員王黎明表示。
為此,王黎明提出推動建立我國低濃鈾儲備體系,保障低濃鈾以及相關聯產業的穩定均衡發展,以更好支撐和保障我國核工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同時,支持我國核燃料產品加工產業,不斷提升我國核燃料產業規模和技術水平,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核燃料產業體系。
“雙碳”目標下,我國制造業產業鏈的轉型升級,將是以減少碳排放為目的引發的技術革新、就業增長、產業壯大等驅動下的轉型升級。身處產業轉型升級浪潮之中,國資國企蓄勢謀變穩步實現高質量發展。
融合共享構建數智新動能
當前背景下,數字化已經成為未來全球經濟轉型的一個方向。數字化發展具有廣泛的賦能效應,通過數字化轉型,很多企業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十四五”時期,發揮數字化技術在產業鏈優化升級中的作用凝聚廣泛共識。
數字化轉型熱潮下,航空工業集團利用自身優勢尋求全新增長極。
全國政協委員、航空工業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譚瑞松分析認為,當前,我國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約為27%,未來15年需要保持在30%水平線上,才能支撐我國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在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加速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背景下,我國制造業必須進入價值鏈體系的高端部分。通過“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綜合競爭力、向高端制造業邁進刻不容緩。
高水平“數·智”解決方案供應商是推動制造業整體轉型升級的關鍵力量,也是加快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一個重要前提。譚瑞松建議,發揮航空工業集團和先進制造業領軍企業的戰略性作用,協同產業鏈上下游、產學研力量,帶動中小企業創新活動,打造任務型創新聯合體,面向我國制造業發展需求,培育和發展全球領先的“數·智”解決方案供應商,構建起中國特色、先進完備的“數·智”能力體系和創新卓越的“數·智”產業生態。
面向“十四五”,航空工業集團已經明確把“數·智能力體系”建設作為與科技、產品和產業并列的發展主線,攻克設計-試制-試驗各環節的數字化、智能化瓶頸,推動航空創新鏈和產業鏈深度協同,打造面向產品和服務全壽命周期的‘數·智’保障能力,推動航空工業向更加敏捷、精益、高效、融合的方向轉型升級。
從工業制造向“數·智”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航工工業集團在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中走出了一條良性可持續發展之路。以融合共享構建數智新動能,移動通信企業積極深挖數據價值,打通數字經濟產業鏈。
作為老工業基地,遼寧省工業基礎雄厚、門類齊全,完善的傳統工業體系為發展數字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不僅為數字技術的應用提供了豐富的場景,也能夠更快發揮出數字技術的價值。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遼寧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郎奎平建議深化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各環節的數據集成共享和數字化共性技術提煉,實現云化服務;發揮遼寧老工業基地產業數字化的場景資源優勢,加快形成以裝備制造業為龍頭的區域產業鏈布局和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促進產業在國內有序轉移并聚集合力;加快出臺跨行業通用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及評價標準,推動工業經濟全要素、全產業鏈、全價值鏈的生產制造體系的形成。
迎接數字時代,數字化轉型正在全方位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在深度融合中,將不斷打開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徑,為實體經濟鞏固壯大注入強勁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