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財新報道,國資委正在著手擬定關于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試點配套文件,該文件將把所有央企按照產業集團(公司)、投資公司、運營公司三類劃分,文件將于年內出臺。“三類公司”從數量上看,大致為產業集團(公司)50多家、投資公司20多家、運營公司2-3家,所有央企都將納入分類,進行改組或者兼并重組,這意味著未來央企規模可能縮減至80多家。據了解,國資委更希望突出產業集團(公司),且不考慮繼續擴大運營公司的試點范圍。
6月22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轉發《國務院國資委以管資本為主推進職能轉變方案的通知》,其中提出國資委要“牽頭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實施資本運作”。這意味著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將進一步擴容。
據人民日報援引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彭華崗報道,“經過試點摸索,央企的功能定位日益明確。未來中央企業將主要分為三類,即實體產業集團、投資公司和運營公司。”
那么,改組組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各自干什么?從此前投資公司、運營公司的試點探路可以摸出一二。目前在中央企業層面,共有十家投資運營公司試點,其中八家投資公司,兩家運營公司。2014年5月,國資委提出在兩家央企進行投資公司的試點,7月首先明確了中糧和國投作為第一批投資公司試點。2016年8月,投資公司第二批試點企業出爐,包括神華、寶鋼、武鋼、招商局、五礦、保利和中交集團。
在運營公司試點方面,目前有兩家主要以基金形式設立的試點公司。2016年8月18日,國內最大的國有風險投資基金——中國國有資本風險投資基金成立,中國國新作為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扮演了主發起人和控股股東的角色,基金總規模2000億元。2016年9月26日,另一家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誠通集團,牽頭發起中國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基金,基金總規模達到了3500億元,基金80%的投資將用于國有重點骨干企業結構調整。如此大規模的國資風投基金、國企結構調整基金,全球罕見。目前,兩家試點企業主要管理4只基金,總規模合計8500億元。
其中,國企結構調整基金已參與了中國國航、中國電建非公開發行項目,發起設立了中國健康醫療大數據產業發展公司;國資風投基金投資了亞太衛星寬帶通信(深圳)有限公司等。基金的發起和實際運作,把中央企業、地方企業、金融企業和社會資本等各方資金集聚起來,為央企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提供了融資新渠道和投資新機制。
而8家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情況又是怎么樣呢?據人民日報報道,在管控模式上,“小總部、大產業”成為趨勢,資本運營和資產經營在試點企業分離開來。國投總部變小,原來的14個部門減至9個,更強調集團的投資能力和資源配置能力,具體的產業運營則主要由控股、參股的產業集團去承擔,并使其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中糧總部員工從610人減至240人以內,形成了“集團總部資本層—專業化公司資產層—生產單位執行層”三級管控架構。
據人民日報6月19日報道,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側重在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和轉型升級,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投資公司肩負產業使命,未來旗下可能有若干資產千億元級別的產業集團,甚至包括兩三個全球500強企業,謀求相關產業的做強做大。
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側重提升商業類企業的國有資本運營效率,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運營公司無產業使命,關鍵是通過市場運營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在資本運營中,也會培育新興產業,但培育成熟后有可能出售或轉給相關的國有投資公司。
與此同時,中央企業還將繼續保留相當數量的實體產業集團,專注做強實業、做優產業,參與國際競爭。
據了解,針對國有資本運營公司試點,國資委已明確,試點企業要發揮基金作用,打造國有資本投融資新渠道;發展金融業務,初步搭建起資本運營基礎平臺;承接劃入股權,探索存量國有資本的合理流動。不過,這絕不是要脫實向虛,而是要通過資本的聚集運營來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繁榮。
對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國資委將按照“一企一策”的原則,明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授權的內容、范圍和方式,拓展授權內容,加強授權力度,但授權不是一放了之,而要權責對等、放管結合。
目前,國資委已明確將精簡43項國資監管事項。其中取消26項,今后國資委將不再直接規范上市公司國有股東行為,取消中央企業年金方案、中央企業子企業分紅權激勵方案等事項審批,由企業依法自主決策。下放9項,今后延伸到中央企業子企業的管理事項原則上歸位于企業集團,中央企業子企業股權激勵方案等審批權限也都交給企業集團。授權8項,包括經理層成員選聘、經理層成員業績考核、經理層成員薪酬管理、職工工資總額審批等企業呼吁多年的事項。這些國資委取消、下放、授權的職能,相當一部分將由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來承擔。
從管企業邁向管資本,國資委將更加突出國有資本運營。
據人民日報報道,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是國有企業歷史上全新的嘗試。“我們希望通過試點投資、運營公司,最終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和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基礎設施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產業集中,向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集中,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彭華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