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題發言新發展格局、有效投資與ESG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副會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嘉賓:
首先祝賀《企業ESG披露指南》團體標準發布,祝賀我們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首都經貿大學兩個單位聯合推出這個標準。相信這個成果會對未來我們企業推進ESG發揮很好的作用。
根據今天的議程,我分享的題目叫做《新發展格局、有效投資與ESG》。我從宏觀視角——對加快構建我國新發展格局具有重要意義的視角來看待ESG投資。
現在我國經濟增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今年大家對經濟5.5%的增速都有很多爭議,尤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站在投資角度,加大有效投資,尤其是ESG投資,對實現經濟增速和構建加快新發展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ESG投資是屬于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有效投資,這種有效投資對應對三重壓力、保證今年的經濟增速、進一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是我的核心論點。
進入新發展階段之后,要堅持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新發展階段對我國來說有兩步走的戰略部署,第一,到2035年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個階段全面系統地貫徹創新、協調、綠色、共享、發展的五大發展理念,以五大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從經濟現代化角度來說必須保證有相應的經濟增速。我們做過一系列的研究,在2035到2050年這一個階段的兩步走,經濟增速會是什么樣?我們預測了2020到2050年的潛在經濟增長率,潛在增長率和我們現代化的進程、工業化進程有關。現在到了后工業化的階段,潛在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總體來說,在2020到2050年間,5.5%的經濟潛在增速逐年下降,直到2050年我們能保持3.3%以上的潛在增速。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到2035年人均GDP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我們測算這種潛在增速能夠實現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的目標。
而“十四五”期間我們潛在增速能達到5.5%,今年經濟增速就是5.5%, 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經濟增速是2.3%,當然也是在主要經濟體里最高的增速了。2021年達到8.1%,2022年今年定的目標是5.5%,恰恰與我們兩年前研究得出的潛在增速的目標5.5%一樣,按照這樣的潛在增速,我國將在2025年之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標準是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25萬多美元左右的概念,我國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也達到了1.23萬多美元,涉及疫情沖擊,尤其是匯率的變化,總體來說2025年跨出“中等收入陷阱”是沒有問題,這是一個節點。
2035年前以4%-5%的潛在增速再保持1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能達到2萬美元以上,甚至到2.9萬,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收入水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35年再保持15年的3%-4%的增速,經濟增量保持15年的首位,到205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將近5萬美元,這將相當于美國一半的水平。美國現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6萬了,它增速雖然很慢,再過一些年也會達到8到10萬之間。
真正形成新發展格局是在未來新發展階段的關鍵的經濟現代化的戰略路徑,新發展格局的定義是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把擴大內需作為一個戰略基點,也是要以高水平自律自強作為本質特征,這幾個關鍵的概念說明,這是基于國內大循環的一個新的高水平的增長。理論界提出,以前的經濟增長都是投資驅動型,現在要轉為消費拉動型為主,形成新發展格局和未來經濟增長。我認為并不是投資不發揮作用或者作用小,投資作用仍然非常有意義。真正的要形成一個新發展格局,保持經濟潛在增速,關鍵還是要投資,這個投資跟以前不一樣,投資界定為有效,就是投資一定有回報。有效投資有兩種類型,一種叫“補短”型的類型,一種是“升級”型。“補短”型就是投資現在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短板和不協調的地方,比如通過疫情發現醫療、公共衛生、民生、區域協調等等各方面需要進行大量的投資。還有一塊是“升級”型,按照產業本身高級化的趨勢需要進行升級投資,比如ESG投資,包括環境方面,綠色化本身是一個升級的需要,還有社會責任涉及到協調性,比如區域協調、扶貧,這都是中國企業的社會責任,包括綠色的生態保護等等,這些都屬于補短型的投資。ESG投資完全可以對應到有效投資“補短”型和“升級”型的綜合類型。
有效投資的類型具體有哪些呢?
第一是新型工業化基礎設施。現在到了工業化的后期向后工業化轉換的階段,要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工業化的意思在傳統工業化的基礎之上疊加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綠色化,同時還有高端性。要想做到技術疊加需要有兩個方面的投資,一是有關以上方向一切技術方面的投資,重大的科技設施投資;另一方面把技術創新和現有制造業產業融合起來,使它真正能夠綠色化和智能化的升級。這就需要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了。現在資本市場上都關注新型基礎設施領域,5G基站建設、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城市和城市群建設的城際高鐵和城市軌道交通、特高壓、新能源充電樁,工業建設的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在“十四五”期間大概要有30萬億以上的直接投資,這對經濟增長是很好的保障。這里談的新型工業化的基礎設施還不只這七大領域,這七大領域只是說資本市場比較關注的領域。按我這里的界定,所有的只要是綠色化技術、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的技術投資,再加上把技術創新和現有的傳統產業融合起來的投資,都屬于新型工業化的技術投資,這個方面的投入量是非常大的。
第二,除了信息工業化,還有高質量的城鎮化的基礎設施的投資,叫新城鎮化投資。新城鎮化投資是兩個方面,一個方面就是剛才談到了,把信息化、綠色化、技術創新的兩個大方向和城市的基礎設施融合在一起,一方面是技術的投入,一方面是融合的投入。現在城市群、都市圈在迅速地發展,區域發展越來越平衡和協調,新時代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未來經濟增長新的增長點,這也是作為新型城鎮化基礎設施的重要投資方向,而這個投資方向同樣也包括企業以ESG理念進行的投資。
第三,區域政策增加的平衡性和協調性,就是現在的區域經濟發展的格局,叫“兩橫三縱”,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是“兩橫”,“三縱”就是東、中、西,這個格局是非常具有包容性,“兩橫三縱”把信息時代以來推進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高質量發展、海南全面開放,六個大戰略融合在一起,同時圍繞“兩橫三縱”又有19個城市群,形成了區域之間協調發展。
現在從共同富裕角度來說,區域的協調性,尤其城鄉之間的差距比較大,區域之間的協調性比較大,從共同富裕的協調性和平衡性角度來看,并不一定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落后地區要馬上趕上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高的地區,而是基于他的功能定位。有的地方功能定位本來就是生態保護,未必一定要提高多少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公共服務、交通通達程度應該是一盤棋,這些方面又是大量投資的,企業選準這些投資方向也是符合ESG理念。
第四、關注制造業的投資。制造業和提到的新型工業化一樣,脫實向虛的趨勢突出比較明確,制造業占比過快下降,存在過快的去工業化。現在我們保持制造業的基本穩定,同時推進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而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本身就是四大方面的影響。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服務化。高端化就是在現有的技術上轉型升級,智能化就是把信息技術、智能技術疊加在傳統產業,綠色化就是ESG,尤其是E方面的投入,再一個是服務化。這也是未來投資的大的方向。
第五、環境問題。我們聚焦綠色發展,新發展理念。ESG是國際上通用的表述,轉到中國話語體系來說,我認為是符合五大發展理念的投資,就是ESG的投資。從我國碳排放和將來的目標來看,還是有很大的努力方向,從碳達峰到碳中和中國只有30年的時間,一般國家有50到80年的時間,我國碳減排曲線很陡峭,任務也比較重,我國現在占世界的人口1/5,GDP是18%,但碳排放占到了30%多,尤其是工業部門、電力部門、交通運輸部門占的比例比較大。想解決這個問題首先一定是技術創新,我國整個工業基礎需要以ESG和綠色化的方向重新構造,構造全新的工業基礎,現在叫強基工程。工業基礎再造,技術再造的重要方向是以綠色化的技術重新再造從能源到制造各個工業環節。國際上有報告認為這個環節推進ESG投資全球需要85萬億美元,我國有報告認為至少有100萬億人民幣以上投資。從這個角度來說加大ESG的投資,引導企業的發展方向,是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從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下保經濟、穩經濟增長的角度,ESG投資也是有大的用武之地。
以上是站在宏觀視角給大家談了談ESG投資,既是有效的投資,又是一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要投資,同時也是對當前穩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
以上是我的想法,談得不到的地方請各位專家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