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黄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久国产_亚洲中文乱码一区二区-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

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熱門搜索:民主辦會  規范運作  改革  服務
您的當前位置:首頁 >  工作動態
錢龍海黨委書記在《企業ESG披露指南》團體標準發布會暨中國企業大講堂(第五期)

主題發言加快ESG生態系統建設 推動企業高質量發展

【添加時間:2022-04-21 】   來源: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分享:


image.png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理事長

第一創業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錢龍海

 


尊敬的各位領導,女士們、先生們:


大家下午好!


“十四五”時期,我國將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在可持續發展領域,追求長期價值增長、兼顧經濟和社會效益的ESG理念備受關注。ESG是環境(Environmental)、社會(Social)和治理(Governance)三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是一種關注環境、社會、治理績效的企業評價體系。


一、首先我想談談對ESG和ESG投資的理解和認識


1、什么是ESG?ESG的內涵是什么?


第一,ESG是企業追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框架。ESG來源于可持續發展理念。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貧困、不平等、公平與正義等問題是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1987年,聯合國在《我們共同的未來》的報告中,首次闡述了可持續發展理念:我們在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不能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這一理念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2000年,時任聯合國秘書長科菲?安南倡導成立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號召全球企業遵守十項可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和原則。該組織于2004年將十項原則歸納為環境、社會和治理三個維度,正式提出ESG概念。將ESG融入經營管理和投資決策,已經成為企業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方法論。


第二,ESG是企業非財務信息披露的主流體系。在財務信息的披露方面,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逐步按照國際慣例制定了企業會計準則,大大改善了我國公司的會計信息質量和財務透明度,有力推動了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資本市場的發展和國際間的經濟交流。財務信息和非財務信息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在評價企業時缺一不可。研究表明,關于企業行為的大量非財務信息會對企業最終的財務回報產生實質性影響。在非財務信息方面,ESG已經成為國際主流的信息披露體系,發達國家在鼓勵自愿披露ESG信息的基礎上,不斷制定強制性的ESG報告要求。我國企業的信息披露正在與國際慣例實現“二次接軌”,形成財務報告與ESG報告并重的全面信息披露體系。


第三,ESG是我國企業融入國際大循環的通用語言。大力發展ESG有利于我國企業高標準走向世界,有利于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有利于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


2、什么是ESG投資?


時任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為推動企業踐行ESG理念,將金融機構引入ESG生態系統、利用金融力量推動企業踐行ESG理念,在他的倡議下“聯合國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于2006年成立。ESG投資是將ESG因素納入投資決策和積極所有權的一種投資策略和實踐,是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ESG投資已經成為國際主流的投資理念。最新數據顯示,2020年歐洲、美國等主要發達經濟體可持續投資規模已經超過35萬億美元,占其資產管理總規模的36%,超過三分之一。越來越多的長期資金參與ESG投資實踐,PRI簽署方超過3000家,簽署方的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100萬億美元。


ESG投資是對傳統的財務分析和投資組合構建技術的補充,是在財務分析框架的基礎上增加非財務分析框架。從20年代70年代以來的2000多篇學術論文中,約90%的論文支持ESG績效和財務回報之間存在非負向的相關關系,70%的論文支持ESG績效和財務回報之間存在正向關系。UN PRI最新報告表明ESG信息有產生Alpha的機會;而且與新興市場股票相比,ESG因子在中國股票中創造Alpha的效果更為明顯。因此投資者遵循ESG理念踐行ESG投資不僅可以獲得道德激勵,還可以得到財務回報,實現義利并舉。


ESG投資與國家提出綠色低碳轉型的目標高度契合,是推動企業低碳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力重要工具



二、加快ESG生態系統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ESG是用市場化的方法,推動企業落實ESG責任、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系統方法論,所以ESG也是一個生態系統。ESG生態系統包括企業、投資者、政策制定與監管機構、第三方服務和研究機構、倡議組織等多元利益相關者。ESG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有利于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從國際上來看,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已經建立了比較完善的ESG生態系統,建立了體系化的ESG披露框架和披露標準,實施比較全面的強制信息披露制度,形成種類齊全、分工明確的第三方服務機構。


而我國ESG生態系統建設還處于早期階段,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一是尚未建立系統的披露框架和披露標準。二是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目前,我國強制披露的ESG信息限于重點排污企業、深證100指數成份股、上海證券交易所公司治理板塊的公司、在境外上市的公司以及金融板塊的公司,而且披露信息還存在著標準不統一、定量數據少等問題,無法滿足實際使用需要。三是機構投資者規模偏小,資管產品發展滯后,第三方服務機構專業能力不足。我國加入“負責任投資原則組織”的機構數量僅占該組織全球4000多家成員的2%左右,與我國經濟金融體量在全球的地位極不相稱。四是ESG資產規模和行業滲透率遠低于發達經濟體。2021年我國ESG公募基金規模只占國內公募基金總規模的1%左右。


當前,我國已經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碳達峰碳中和正在掀起經濟社會的系統性變革,人們對于環境保護和社會公平正義的意識也在持續強化。在此背景下,加快ESG生態系統建設對于貫徹新發展理念、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首先,ESG是落實“雙碳”戰略的有力抓手。ESG作為企業非財務績效的評價體系,能夠促進企業關注環境影響和氣候變化,減少碳排放。其次,ESG是維護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的有力抓手。ESG要求企業平衡好股東、員工、客戶、供應商、社區等利益相關方的訴求,做一家負責任的企業。最后,ESG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有力抓手。ESG要求企業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體系,改善公司治理行為,做好合規管理和風險控制。


從微觀層面來講,企業積極踐行ESG理念,符合國內外可持續發展潮流,不僅能夠幫助企業融入國際市場,而且能夠幫助企業降低融資成本。資管機構積極踐行ESG投資理念,順應了國際主流投資理念,有利于吸引境外資金和長期資金,也有利于提高投資業績和風險管理能力,增強市場競爭力。


三、ESG披露標準是ESG生態系統的關鍵基礎設施


ESG披露標準是企業進行ESG實踐的行動指南,是投資機構開展ESG投資的評估依據,也是政府部門制定ESG政策的決策參考。近年來,國際上主要的標準制定機構正在加強合作,致力于打造一套統一的ESG披露標準。在2021年舉行的第二十六屆聯合國氣候大會上,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基金會宣布成立國際可持續標準理事會,致力于建立一套高質量的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國際可持續信息披露標準有望像國際會計準則一樣在全球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在此背景下,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和發展階段的企業ESG披露標準,彌補長期制約ESG發展的基礎設施短板,不僅有利于推動企業履行信息披露和非財務行為責任,而且有利于實現雙碳戰略目標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四、中國ESG研究院為ESG生態系統建設所做的努力


中國ESG研究院秉持著“推動ESG生態系統建設,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匯聚校內外研究力量,跟蹤研究ESG前沿和關鍵問題,推動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ESG信息披露框架和評價指標體系,成為中國ESG研究的研究型智庫和培養ESG專業人才的重要基地。研究院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對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一是圍繞ESG關鍵理論問題進行科研攻關,形成了《ESG理論與實踐》《ESG披露標準體系研究》《國內外ESG評價與評級比較研究》等3本專著。二是根據中國情景研究設計了“通用標準+行業特色議題”的披露標準體系,構建了中國企業ESG評價評級體系。三是加強ESG人才培養,目前已開始招收ESG方向的碩士生和博士生,并開設《企業可持續發展》《ESG投資》等專業課程,這在國內高校中尚屬首次。四是開發ESG典型案例,將案例應用于教學培訓,傳播優秀ESG實踐。五是創辦中國ESG論壇,搭建ESG理論與實踐的高端交流平臺。


其中ESG標準研究中心由執行院長柳學信院長領銜擔任主任,孫忠娟副教授擔任副主任,有11位教師,1名教授,5名副教授,5名講師,5位業界ESG工作者,碩博士四十余人,研究國內外標準,總計約60人。從2020年7月開始,大概完成70場標準討論,兩輪公開征詢意見,完成1+N標準體系。形成標準相關專著2部,1個通用,9個行業標準(初稿),約100萬文字材料。


希望此次發布的《企業ESG披露指南》能夠為我國企業踐行ESG理念,將ESG納入公司戰略,從環境、社會、治理三個維度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提供指導。我們希望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為企業加快低碳綠色轉型,實現高質量發展做出貢獻。ESG在企業中的實施,有賴于企業家身體力行,自上而下推動。在我國雙碳戰略的目標指引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金融機構在積極踐行ESG理念,監管機構也在不斷引導企業落實ESG責任,讓我們共同努力積極踐行ESG理念,共同創造一個更加美好、更可持續的未來。


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記錄整理


京ICP備14027375號-1    版權所有: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   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