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用眼睛打字的“眼動輸入儀”,可下潛150米水深的水下電纜巡檢機器人,能實時統計飼養動物從出生到出欄的養殖、免疫、檢測、治療等信息獨特的智能化電子耳標……在日前舉行的2022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上,諸多酷炫的科技成果引人駐足,創新的魅力無處不在。
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黨的二十大報告聚焦“科技創新”。連日來,《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感受到,處在創新一線的企業、科技服務機構等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正轉化為推動科技創新的生動實踐。
讓科技企業投身創新大潮
走進寧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尼龍新材料、精細化工副產鹽、CMP系列產品均滿負荷生產……當下,瑞泰公司堅持疫情防控和生產經營兩手抓兩不誤,做到生產和安全井然有序。
公司能守住經營業績基本面,保障經營優勢發揮,根本上得益于科技創新這一內核驅動力。該公司2019年以來連續三年分別投入研發經費近3500萬元、5300萬元和6350萬元,力爭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
寧夏瑞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新管理部副總經理石蘇洋說,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下一步,將繼續加大科技投入,始終堅持自主創新與對外合作有機協同,著力“強鏈、補鏈、延鏈”工程,力爭把企業建設成國內前列的碳一新材料產業基地。
十多年間,全國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從4.9萬家,已經增加到2021年的33萬家。企業是創新的“原發地”和“賦能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的約80%是由企業牽頭或者企業參與的。在雙碳、生物醫藥、農業育種、光伏儲能等諸多民生領域中,企業都發揮著創新的牽頭或主力作用。
讓科技成果跑出轉化“加速度”
位于北京的金隅智造工場的中科智匯工場,是一家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全生命周期服務的科技服務機構。在這里,從一支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實驗室走出的研究團隊,到成立一家從事腦科學研究、腦部疾病治療儀器研發的公司,再到工業樣機完成并拿到二類醫療證、部分產品送往醫院試用、取得更新技術突破……只用不到兩年時間。中科智匯工場自2020年開始實施“CAS概念驗證計劃”,挖掘和培育越來越多的中科院早期項目完成早期概念驗證并逐步開展產業化落地。目前,已有來自20余個研究所的100多個項目參與其中,并有20個獲得立項支持,8個進入產業化階段。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促進科技創新的成果轉化機構也提出了新的希望。”中科智匯工場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對黨的二十大精神的學習,我們更加明確以科技成果轉化促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要勇于承擔使命職責,幫助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實現產業化,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一環。2021年,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達到3.73萬億元,是十年前的5.8倍。從《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出臺,到一批支持科技成果轉化的鏈條、平臺的形成,科技成果轉化越走越實。
當前,我國科技體制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記者獲悉,未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包括深化科技評價和激勵制度改革、深化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弘揚科學家精神等。“在科技體制機制創新方面,重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厚植全球高度活躍的創新創業沃土。”中國數實融合50人論壇智庫專家、國研新經濟研究院創始院長朱克力說。
讓科技人才迸發創新活力
瞄準電子信息、集成電路、電力裝備等特色產業、深入實施現代產業領軍人才工程,山東省德州市近年來先后引進培養165個創新創業團隊,集聚技術骨干914人,圍繞科技創新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山東省德州市人社局局長郭洪霞表示,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將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的部署要求,通過人才政策配額制、漫游制、創業券、招募令等創新舉措,打造集薪酬補助、科技創新激勵、研發載體獎勵、全鏈條服務等為一體的支持保障體系,加快人才鏈和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服務鏈有機銜接。
在朱克力看來,要充分發揮好企業的創新主體作用,激發企業家精神和創新活力,為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健康發展提供新場景、新平臺和新機制,有效調動各類人才創造力,真正把企業打造成為強大的創新主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