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東華副主任在科技創新型企業品牌建設研討會——2023中國品牌日活動主題上的主題發言品牌引領 以質取勝
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副主任鄭東華
我就簡單談幾點思考。這一段時間黨的二十大、中央經濟工作會、中央深改委會議、國務院常務會議,都在圍繞緊鑼密鼓部署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加快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這些問題進行部署。這些會議也提出了提高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實現高質量發展,我們說“兩核一高”也好,“兩核一流”也好,品牌建設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內容。從認識上來講品牌作為企業產品和服務的一個標識,一開始只是標識,現在體現的是企業綜合的競爭優勢。我們現在提出核心競爭力,實際上從我們國家產業競爭方面深深體會到,以前講比較優勢,比較低成本,勞動力成本低,相關配套土地成本也低,但是現在不是這樣了,土地價格上來了,勞動力成本上來了,現在我們提出產業綜合配套能力,這是我們綜合競爭優勢。現在有一些產業,比如一些低端產業在發生轉移,從產業鏈上怎么留住這些企業,我們還要體現綜合競爭優勢。對國企來講僅提出核心競爭力是不夠的,企業做競爭要考慮綜合競爭,處理好核心競爭力和綜合競爭優勢的關系是企業面臨的巨大問題。
品牌如果從宏觀上來理解,它代表了企業整體的形象,對于客戶的一種體驗,有一種情感融入的。國資委提出來價值創造、價值實現、價值增值,以及價值附加,這些方面都需要企業進一步的分析。
比如說價值創造,特別是生產型企業,過去比較注重生產,這些年逐漸向更綜合的方向發展,但還是不夠強。比如說出現重生產輕品牌、重生產輕管理、重生產輕服務、重生產輕流通的情況。后面“輕”說的不同程度,現在基本上比較重視了。但重視的程度能不能達到跟生產一樣的程度,這個程度包括服務,后面這幾項能不能作為價值創造和價值實現重要環節來看,存在不確定的地方。對于生產領域來講,它實際上是一個價值創造過程。比如原材料這,凱盛新材料這塊做得很好,舉個例子來說有觀點認為中藥不管用了,不是中藥配方不管用,配方是技術問題,有些是原料這塊不行,農藥、化肥一直用,中藥收成的品質不行。比如說制造飛機的材料,我們現在卡脖子問題最多的就是飛機。我們卡脖子工程里面涉及到幾百項,卡脖子最嚴重就是飛機。以前調研哈電,當時跟通用合作造燃氣輪機。我們做裝配,葉片燃燒室這些都能做,有一點做不了,就是里面的材料。材料本身就是很重要的一項。材料科技、工藝、管理,這里面相關的要素,在生產過程中都要體現出來綜合優勢。我們現在缺少綜合優勢思維。
現在有很多專精特新企業打造了全產業鏈,綜合競爭優勢非常強。這個意義上講,產業鏈中涉及的其他環節,比如說流通環節,好多國企以前不重視的。平臺經濟國企參與度很低,ToC這一端一開始沒有得到重視,它從生產和流通,到流通環節。當時出現了大家都認為平臺經濟把實體店搞垮了。這是一個規律,好多人不理解這個規律。為什么平臺經濟得以推行開來?因為平臺經濟意味著流通時間縮短,流通效率大大提高,意味著資本周轉率大大提升。為什么平臺能駐守那么多店,就是這個道理,對商戶而言節約了大量的成本,對客戶來講節約了大量的時間,這就是一種傳統營銷的改變。企業生產流通這塊必須也要做強,國家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所以全國發了很多文件支持平臺經濟發展。卡點是技術不過關,人家卡我們脖子。有一些堵點是我們自己堵的,就像血管一樣,血脂稠了,有一塊堵了。國家大了有一些物流運輸,這樣的堵點延緩了時間,增加了成本,降低了周轉速度。
平臺經濟為什么得到發展?就是這個道理,平臺經濟后面的效應,就是大數據。我們一開始沒有重視這個東西,底層發展支持不了大數據。開始做平臺經濟,有了大數據,就在這塊迅速發展起來。我們調研京東、阿里,包括一些做網絡平臺的搜索引擎,比如百度,他們大數據做得很強。一說chatGPT發展起來,這些公司馬上跟進,因為他們有這些數據的積累。央企有三大通訊企業,他們有數據的基礎,可以做平臺經濟。還有一些企業也可以做,但是大多數企業這一塊是較弱的。這說明什么?我們有一步跟不上,后面再想跟上,成本非常高。大數據又衍生了人工智能,沒有大數據做人工智能是不現實的,所以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平臺經濟就是一種戰略投資。從意義上分析,包括流通這塊提高了周轉率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成本的降低,我們效率的提高,意味著產值的增加,所以生產流通必須同等重視。
另外還有服務,我們的生產型服務、科技型服務,跟美國相比較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國家統計局2009年到2019年高技術產業里面六大產業,我們只有兩個領域稍微好一點,其他領域還處于落后的情況。而且國有投資這里面增速比較低。我們很有危機感,黨的二十大提出這樣的要求,一直說科技要自立自強,國企要發揮支撐作用,怎么起到這個作用,投資意味著企業在這個方面的布局,凱盛這方面做得不錯,研發投入達到6%到8%這樣一個程度。我們公布的國家整體投入是2.5%,央企達到平均2.54%。
服務不是簡單對客戶體驗性的,更重要是生產型服務和科技型服務。創品牌容易,有時候服務這塊不行,服務是可以增值的,通用賣燃氣輪機,在江蘇電廠調研的時候,他們講兩臺燃氣輪機發電,其中燃氣輪機壞了請人來修,他們說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修理費全被生產商賺去了。我們做制造業往往輕視這一點,價值鏈延伸意味著我們綜合競爭力的增強。制造業處于中下部,但是服務可以,特別是科技服務可以往兩端走,對我們提高綜合競爭優勢非常有好處。
綜合來說,對于企業來講一個是提高了產品和服務的質量,另外一方面降低了,或者說是比較合理控制了生產和流通的成本,這樣就形成比較強的綜合競爭優勢,在保證一定利潤的情況下,帶給客戶一種非常好的體驗,這才是比較強的品牌。質量搞得很好,結果成本非常高,對于企業來講可持續發展會受到很大影響。我們很多企業這塊平衡方面容易出問題。從1995年到現在,幾十年了,始終留在世界500強多少家,常青樹大概是32.8%, 2/3的企業被淘汰了。既帶給客戶比較好的體驗,又能夠控制成本,又能夠體現綜合競爭優勢,平衡這個關系不容易,對企業來講這就是一個考驗。用一句話概括,物美價廉,服務好。物美,涉及到質量外觀比較人性化。價廉,成本的問題,成本提高競爭力。服務好,科技型服務、生產型服務、生活型服務。對科技型企業來講更重要是綜合競爭優勢,不光是核心競爭優勢,對于一般制造業來講,核心競爭力可能就是科技這一塊,科技研發管理這些核心,包括核心產品,實際上科技型企業如果只滿足核心競爭力,可能對自己要求低了。要做綜合競爭力,這幾方面的延伸也不是簡單,綜合來看是品牌發展戰略問題。
謝謝大家!
根據現場記錄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