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資本布局結構正處于持續優化當中。
1月15日,一年一度的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在京召開,2018年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點任務浮出水面,最新的國資布局思路也隨之曝光。
重組,將成為國務院國資委優化國有資本配置的首要選擇之一。細化來看,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的央企戰略性重組,將在2018年得以明顯推進。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一家隸屬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央企了解到,該企業正在討論研究與另一家同行業上市公司的合并重組,初擬的重組思路是橫向合并。不過對于具體的重組細節,該央企并未透露。
為了解決企業結構性矛盾,推動國資布局結構優化,除了重組,“處僵治困”也將是國資委2018年的核心選擇之一。
根據國資委的安排,2018年,中央企業必須要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的目標任務,化解產能過程的重點則放在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等行業上。
重組大戲將啟
打破企業邊界,通過資產重組、股權合作、戰略聯盟等方式,推動企業之間的專業化整合,是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的重要內容。
上述隸屬工程機械裝備制造業的央企董事會相關人士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集團對重組之后的企業發展考量包括,盡快落實戰略重組與規模發展,提升產業技術研發能力,并盡快針對組織架構與職能定位展開調整。
為了順利完成上述重組,該集團已經成立了管理提升聯合小組,前后已經開展了三個多月的工作,包括對組織架構的調整、制度與流程的復制等。
上述董事會相關人士透露,一方面職能對標集團可能會做出較大的調整,另一方面,對集團職能也將做出針對性的局部調整。在統一的組織架構與職能定位下,對制度與流程進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平行復制和優化完善。
目前最新的進展是,該集團在推進重組的過程中,已經新設了12個職能部門,合并4個職能部門,分拆3個職能部門,變更3個職能部門,撤銷1個職能部門,保留5個職能部門,同步展開了11項職能調整。
不過,由于上述重組工作尚未完全落地,新集團的新領導班子也處于后續細化分工過程中。而且,因組織變化所引起的制度和流程變化,以及由領導分工帶來的人員分工變化,包括導致的流程變化,都還在修訂過程中,所以更加詳細的重組相關信息,該集團并不打算對外公開。
中國人民大學國企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李錦預判,央企經歷幾次重組大潮,已經開始進入大企業時代,新時代將加快推進大企業時代到來。重組作為經濟布局、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2018年可能是重組的大年,這符合做強做大國有資本、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目標”同樣出現在國資委主任、黨委副書記肖亞慶的工作報告中,他在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表示,“穩中求進”是2018年工作的總基調,下一步,將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
對于“做強做優做大”,國資委有著清晰的思路:理直氣壯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是中央企業重組整合必須要堅持的正確方向。要通過重組,加快打造全球第一梯隊,打造世界一流企業。
舉例來看,鐵塔模式便是央企重組可行的一次探路。即以“共享競合”為目標,將鐵塔等通信基礎設施從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剝離,由鐵塔公司整合資源共建共享,以期用來減少重復投資和惡性競爭,并提升國有資本整體效能。
基于鐵塔公司的探路基礎,國資委又先后指路組建了航材保障共享平臺、國源煤炭資產管理平臺,專業化整合持續提速。
除了鐵塔模式,還有“資產轉讓”模式。換句話說,便是推動中央企業剝離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實現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向主業企業集中。保利集團將培育多年的煤炭板塊資產(資產總額約188億元)移交至中煤集團,中航工業將房地產業務(資產總額約1000億元)移交至保利集團,實現國有資本有進有退,提升資源效率。
下一步,國資委將按照“市場化”導向,加快推進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和專業化重組,推動國有資本優化配置。
2018年,首先將突出戰略規劃引領。進一步完善戰略規劃管理制度體系,加強戰略規劃評議,推動企業充分發揮戰略引領作用,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引導優勢企業牽頭發起主業方向的產業投資基金,創新企業投融資模式,以增量優化促進存量調整,有效發揮引領帶動作用。
在戰略性重組層面,國資委將加強頂層設計,按照“成熟一戶,推進一戶”的原則,穩步推進裝備制造、煤炭、電力、通信、化工等領域央企戰略性重組,促進國有資本進一步向國家戰略的重點行業、關鍵領域和優勢企業集中。
至于專業化整合,2018年國資委將聚焦于國有資本運營公司的專業平臺作用,探路煤炭、鋼鐵、海工設備、環保等領域資源整合,減少重復建設。結合國家重大專項、行政體制改革等,圍繞重點領域整合現有優質資源,適時培育孵化新的產業集團公司。
李錦認為,雖然上述橫向聯合、縱向整合和專業化重組的方式引人注目,但是,實際上更應該重視聚焦發展實體經濟,突出主業、做強主業。
他對經濟觀察報記者表示,目前部分央企業“主業不主”的現象非常嚴重,怎樣從房地產業、金融業撤離出來,是一個重要任務。
全面摸底央企虧損子企業
作為解決央企結構性矛盾的路徑,“處僵治困”會是國資委2018年的工作焦點之一。下一步,國資委將開展中央企業虧損子企業全面排查摸底,做好重點企業改革脫困工作。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中央企業、地方國資委負責人會議上了解到,2018年,中央企業須大力化解過剩產能,必須要完成化解煤炭過剩產能1265萬噸,整合煤炭產能8000萬噸目標任務,積極推動煤電去產能,做好有色金屬、船舶制造、煉化、建材等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工作。
對于“壓減”工作,國資委給中央企業定下的目標是,力爭2018年底前累計減少法人戶數至少10%,壓縮管理層級至5級以內,為2019年上半年全面完成“壓減”總目標打好基礎。
2018年,國資委、中央企業將集中展開全年幾百戶“僵尸企業”、特困企業的處置治理工作,努力實現年底前“僵尸企業”基本出清和特困企業整體盈利。
經濟觀察報記者從中國第一重型機械股份公司(以下簡稱一重股份)獲悉,該企業便是瘦身健體、“處僵治困”取得果效的企業。2017年上半年,歷經一系列企業內部改革后,一重股份主要經濟指標開始向好。該企業內部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1-6月份,實現營業收入39.9億元,同比增長165%;利潤總額3210萬元,同比增利7.1億元;新增訂貨60.7億元,同比增長268.4%;回款57.8億元,同比增長165.5%。
按照一重股份內部《全面深化改革實施方案》,該企業提出了發展混合所有制、處置‘僵尸企業’、加強資產管理、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10個方面問題,21項任務、105條具體措施,并明確改革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
在一重股份相關人士看來,改革實施方案的制定,使一重股份的改革明確了方向。目前,各項改革工作全面推進,105項具體措施中,43項已完成,4項已基本完成,33項正按時間節點推進,25項持續推進工作也在逐步深入落實。
對于2018年處僵治困的具體思路,1月17日,國資委總會計師沈瑩在國新辦就2017年中央企業經濟運行情況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國資委在這項工作中,始終堅持三大原則:一是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國資委將通過優勝劣汰出清扭虧無望、沒有生存能力的企業。二是一企一策原則。企業長期經營困難,成為“僵尸特困”企業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要一企一策,因企施策。三是多措并舉原則。治理“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靠一種辦法往往難以奏效,必須多種措施綜合施策。
從具體處置方式來看,國資委則采取兼并重組改造一批、強化管理提升一批、清理淘汰退出一批的辦法。
沈瑩認為:“這些企業中有些企業雖然很困難,但是有的業務還有一定的發展前途,有些資源還可以利用,所以要通過兼并重組來改造一批,實現扭虧增盈。有些企業運行效率低,不是沒有產品沒有技術,但是企業自身管理不行,存在資源配置過程中效率低下,管理手段落后等問題,可以通過加強管理,特別是對標、精細化管理,通過變流程、變機制實現提升”。
至于清理淘汰的操作重點,則放在扭虧無望的企業身上,要加快市場出清,退出市場。在這個過程中國資委將遵循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減少對社會沖擊的原則,在處置工作中堅持多兼并、少破產。
目前,從工作組織上來看,考慮到處僵治困工作過程中,涉及人員、債務、資產處置的復雜性,以及企業長期虧損帶來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國資委特意牽頭建立了15個部門參與的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共同研究“處僵治困”過程中的一些政策,并對相關企業施行清單式管理,即把每一個企業怎么“處僵治困”都建立了清單。
2018年,國資委還將繼續對相關企業展開臺賬式監測,例如已經對2041戶“僵尸企業”和“特困企業”建立臺賬,并按季度對處置進展情況進行跟蹤。
作者:王雅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