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從國家知識產權局新聞發布會上獲悉,到2025年,我國將建成國家知識產權保護信息平臺,初步構建互聯互通的全國一體化知識產權數字公共服務平臺。
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共服務司司長王培章介紹,截至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便民利民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體系,形成知識產權管理部門、高校、科研院所、社會化機構等多元參與的公共服務工作格局,全面開放專利、商標、地理標志、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基礎數據。不過,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我國整體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各類創新主體和創新模式加速涌現,對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寄予更高期待,不斷提出新的要求。
為促進知識產權公共服務覆蓋更廣、效能更高、服務更好、體驗更優,國家知識產權局近日印發了《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普惠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5年)》,明確了推進服務主體更加多元、推進服務領域更加多樣等五方面重點內容。
王培章表示,下一步,將鼓勵支持更多市場化服務機構開展知識產權公益服務,加入公共服務隊伍,著力擴供給、促普惠,更好滿足創新主體多樣化、層級化的服務需求。更大力度支持知識產權數據服務機構發展壯大,鼓勵支持各地加大對知識產權數據服務機構在資金等政策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快建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世界一流專利商標數據庫。持續深化“減證便民”,加快實現專利費用減繳業務告知承諾辦理,進一步降低創新發展的制度性交易成本。
同時,開展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城市建設,實現服務事項清單化管理,服務場所、流程指引和“好差評”機制等規范統一,到2025年,建成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標準化城市30個。持續提升公共服務可及性水平,推動在產業園區設立知識產權公共服務網點或工作站,提高服務的精準化和針對性。深化數字政府建設,推進知識產權高頻服務事項移動端建設,加快實現專利、商標業務線上辦理統一認證、統一登錄,推動更多知識產權服務事項跨部門跨層級協同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