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我國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期,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因素明顯增多。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是“十四五”時期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跨越的關口。國務院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郝鵬在央企負責人會上提出,要切實有效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
立足“十四五”開局之年,“統籌安全與發展”被中央企業擺在了全局性、戰略性地位。面對更為復雜的內外部發展環境和明顯增多的各類風險,央企負責人們談認識、謀方略、建機制,從加強戰略預判和風險預警、抓住要害提高風險化解能力、構筑全面風險防控體系等方面,系統性搭建高質量發展防護網,企業風險防范化解能力進一步穩固、提升。
見微知著,全面提升風險預判力
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重大風險往往會經歷一個孕育生成、發展演變、升級失控的演化過程。現實中的諸多事例也表明,重大風險事件的發生往往都是量的積累的結果。
“十四五”時期,為了應對各類矛盾和風險易發、多發帶來的挑戰,企業更加注重全面提升風險預判力,見微知著、未雨綢繆,力爭把風險化解在源頭,防止各種風險傳導、疊加、演變、升級。
“針尖大的窟窿能漏過斗大的風。我們必須提高風險識別能力,發現盲點。”招商局集團董事長繆建民表示。在他看來,企業要深入摸排風險隱患,用大概率思維應對小概率事件,防患于未然。要從思想上高度重視潛在的風險,注意問題表象背后隱性的、深層次的風險點,充分評估各種可能性,并做足做好相關準備工作。
風險點、盲點較多的領域,正是加強戰略預判和風險預警的重點方向。《國資報告》記者觀察發現,中央企業將更多風險關注點轉向債務、投資、金融、國際化經營及安全生產等領域,重點突出,目標明確,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比如,中國節能提出要嚴控債務風險,高度關注集團公司內部各企業間的財務規范管理與資源統籌,加強對系統內各級子公司融資和擔保的集中管控,加強對全系統信用風險的監控預警,確保不出現信用違約。
再比如,中國誠通、新興際華等企業將防范債務債券違約風險擺在了突出位置。其中,中國誠通堅持穩健財務策略,加強債券發行監測預警,確保不發生債券違約;新興際華則提出鞏固降杠桿專項工作成果,保持集團負債率穩健可控,加強對高負債子企業的穿透式管理。要做好債務結構、期限、比重的匹配,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堅持穩健財務策略,定期排查債券兌付風險,確保不發生債券違約。
與債務風險同樣不可忽視,央企紛紛提出將嚴防投資風險。中國鐵物明確要加強投資風險防范,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的投資行為,嚴格參股投資和參股企業管理,嚴防PPP、墊資建設等業務風險。
中國中鐵提出嚴格執行投資預算剛性管理,嚴禁超越財務承受能力的投資行為,嚴肅各項投資決策制度,嚴格落實財務評價指標體系和負面清單制度,嚴控融資不落實墊資施工的行為,堅決遏制投資沖動。
受國際形勢變化、疫情等因素影響,企業國際化經營風險易發、多發。為此,中建集團提出要突出增強憂患意識,持續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企業海外經營的影響,及時采取應對措施;中國中鐵為增強國際經營風險防范意識,加強境外風險研判,高度關注疫情沖擊和世界經濟格局演化,嚴控赴政局不穩定或高債務國家和地區開展建設和投資。強化境外風險應急處置,切實維護境外資產和員工人身安全。
預判風險是防范風險的前提,把握風險走向是謀求戰略主動的關鍵。聚焦重點、靶向發力,中央企業圍繞風險預判能力提升打出了一套“組合拳”。
抓住要害,圍繞應對和化解風險出高招
面對多種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企業既要有防范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
化危為機,趨利避害。中央企業以長期改革發展經驗為基礎,尤其是在“十三五”改革發展基礎上,分析得失、提煉經驗、優化方案,在堵漏洞、化風險中持續夯實高質量發展的底板,在補短板、強弱項中繼續深挖高質量發展的潛力。
跨過極不平凡的2020年,中交集團“十三五”圓滿收官。回顧過去五年,中交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總經理王彤宙體會深切。他表示,企業發展必須堅持高質量、低風險,這是永恒主題。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是長期事業,必須守住風險底線不動搖,堅持接續奮斗不動搖,才能持續發展,最終臻于一流。
“十四五”時期,中交集團提出“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堅持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和機遇意識,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提高化危為機、轉危為安能力,積極化解存量風險,有效防范增量風險,牢牢把握發展主動權。
中國鐵物險死復生的經歷為央企增強風險防控意識提供了最生動的教訓。圖為中國鐵物所屬中鐵物資巢湖鐵道水泥有限公司全景。
從瀕臨破產倒閉到主業實現重組上市,“十三五”時期,是中國鐵物發展歷程上面臨重重危機、經受嚴峻考驗的五年,也是化危為機、勇開新局的五年。“這些年實踐證明,只要不觸紅線、堅守底線,扎緊籬笆、守好球門,找出病灶、開對方子,就能有效防范風險,助力企業行穩致遠。”中國鐵物黨委書記、董事長朱碧新說。
透過改革發展的寶貴經驗,中央企業有了更為明確的重點和方向。不忘來路走向未來,企業出高招、亮利劍,防范化解各類風險隱患。
新興際華將聚焦主責主業作為貫徹新發展的內在要求,圍繞企業《重大風險報告》,防化風險助動發展。以加強業務風險防范化解為例,新興際華提出要精準管控,處置潛虧、浮虧,建立隔離墻,避免“一顆老鼠屎壞了一鍋粥”。堅持以優質增量替代虧損存量,避免因業務規模“硬著陸”可能造成的抽貸風險。
為保持平穩健康發展,中國鐵物將強化綜合監督和問題整改擺在了重要位置。為此,中國鐵物提出加強對權力集中、資金密集、資源富集的部門和崗位的監管,確保各級干部依法依規行權履職。進一步完善審計監督體系,做好對各企業、重要項目的“體檢”,用好審計監督成果,對于生產經營中發現和審計查出的違規經營投資行為,依法依規開展責任追究。深入實施綜合監督管理,推動審計監督與財務、組織人事、紀檢、巡視巡察等監督融合貫通起來,形成監督合力,發揮“大監督”綜合效能。
同樣以監督為重點消除風險痛點,招商局集團提出集團審計、監察、巡視等內部監督部門,要勇于履職盡責、敢于追責問責,使集團大監督體系更加完善、更具威力,成為“有牙齒的老虎”。積極穩妥處置存量風險敞口,消除風險點、止住“出血點”。
此外,招商局集團提出要注重增加戰略儲備,形成可供調節的“資金水庫”“人才水庫”“供應鏈水庫”“客戶水庫”等,穩定供應鏈、產業鏈、資金鏈,穩住人才和客戶,增強發展的韌性。
匯聚合力,系統構建風險防控體系
從風險識別、應對到風險處置,風險防控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對企業風險研判、風險評估、風險風控協同等各個環節的協同配合提出了更為全面的要求。企業把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工作做實做細做好,必然要按照全面風險治理的要求,全過程、鏈條式、動態化防控重大風險。
堅持系統觀念謀劃推動全面風險管理,越來越多的企業將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作為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和保障。
2021年,國投提出加強風險管理頂層設計,搭建完整的全面風險管理框架,明確集團各層級風險管理的邊界和管控方式,規范風險管理制度流程,將風險管理自上而下貫穿集團全級次,融入到“融、投、管、退”全過程,全面提高集團對風險的掌控力、可控力。
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保利集團將構筑全面風險防控體系融入業務管控全流程。圍繞“融得進”,企業不斷加大資金募集力度,拓寬資金來源渠道,努力降低融資成本;圍繞“投得準”,提出重大投資項目盡職調查要穿透底層標的資產,確保投資風險被充分識別,風險管控措施要有效落實;圍繞“管得住”,以戰略管控和財務管控為主線,對經營數據加強監控,對問題早發現、早報告、早處置;圍繞“收得回”,建立健全與項目投后評價結果掛鉤的考核機制,把考核情況納入子企業年度綜合考核工作,作為企業負責人薪酬分配的主要依據和職務任免的重要依據。
為防范化解重大風險,中國一重2021年提出扎實推進各類風險的監測預警、識別評估和研判處置,嚴把高風險領域項目投資,突出抓好重大決策等法律審核,強化境外項目風險防范,加大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力度,著力構建全面全員全過程全體系的風險防控機制,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的底線。
建立風險防控機制,全面提升管理水平能力已經成為新發展理念下,企業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經之路。將風險防控機制建設深度融入企業管理體系,成為企業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進化升級的顯著標志。
為了匯聚合力夯實高質量發展底板,中國國新進一步將風險防控機制建設作為企業治理體系再提升的重要內容。2021年,中國國新提出要牢固樹立底線思維、增強風險意識,筑牢風險防范“三道防線”,結合運營業務特點,完善多維度決策支撐機制,毫不松懈嚴格法律合規“三項審核”,聚焦投資、財務等重大風險強化監測預警和排查處置,不斷提升公司風險防控的能力水平,構建集中統一、全面覆蓋、權威高效的審計監督體系,加大違規經營投資責任追究力度,確保公司行穩致遠。
嚴格防范經營風險,全面強化基礎管理是關鍵。2021年,中國通號提出加強精益管理和執行力建設,繼續深化對標一流,構建精益化管理體系,提升管理能力,實現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單化、表單信息化。落實好重大事項請示報告制度,持續加強督查督辦工作,在全系統范圍內深化應用“三重一大”決策監控系統。
值得提出的是,隨著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深入推進,數字風險管理正在凝聚更多共識。通過與世界先進企業對標,新興際華進一步明確借助現代信息網絡技術和精益管理方式,建立財務、制造、成本、采購、銷售、物流、市場等全過程全方位的數字化體系,健全資金、訂單、產品等重點環節動態跟蹤網絡,完善實時在線的決策-執行-監督信息管理系統,提升重大風險預警、防范、研判、管控、處置水平。
將數字化技術與風險防控體系建設相結合,中國誠通明確提出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匯聚資本運營業務大數據,建立資本運營綜合信息監測系統,圍繞投資決策、信息分析、風險預警、投研預判重點發力,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資本運營監管能力和風險識別能力,走出具有誠通特色的數字化之路。
沒有發展作為支撐的安全,必然難以長久;沒有安全作為保障的發展,必然不可持續。更好統籌發展與安全,對央企而言絕非一項機械完成的任務,而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管理體系建設的自我優化和升級。堅持有守有為,將底線思維轉化為具體行動,方可筑牢企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基石。